三、安徽地区窑口

三、安徽地区窑口

1.繁昌窑址群

在安徽地区,烧制青白瓷的窑场主要集中在繁昌县,该县位于皖南北部、长江之畔,县南郊和西郊的岗坡上分布着许多古瓷窑址,这是一个古代窑址群,包括柯家冲窑、新圹窑、半边街窑、西门窑和骆冲窑等窑址。窑址以县城南郊柯家冲窑、姚冲窑、半边街窑和西郊骆冲窑为主要代表。其中,南郊柯家冲窑规模最大,且分布集中,是繁昌窑的主要集中地。姚冲窑、半边街窑规模不大,时代偏晚,和柯家冲窑仅一山之隔,应是柯家冲窑鼎盛时期向周边自然延伸的窑场(柯家冲窑、姚冲窑、半边街窑均环绕笠冒尖和锥子山分布,几处窑址的文化面貌没有明显区别)。西郊以骆冲窑为代表,该窑是目前为止发现的繁昌窑最早烧造的窑场,但至今未发现作坊遗迹。

繁昌窑具有较长的烧造瓷器的历史,创烧于五代,北宋早期是繁昌窑的发展、繁盛时期,从北宋中期开始衰落,至北宋晚期已基本停烧,前后延续近200年。五代时期的繁昌窑也曾为南唐甚至是南吴烧制过贡瓷,具有贡窑的性质。

青白瓷是繁昌窑烧制的主要品种,由于胎釉成分的变化以及龙窑窑炉中不同位置烧成气氛和烧成温度的差异,青白瓷釉色有白中泛青、泛黄、泛绿的区别。200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考古科技系、安徽省文物考古所、繁昌县博物馆联合对繁昌柯家冲窑址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发掘,此次实际发掘面积为516平方米,清理出龙窑窑炉一座、作坊遗迹一处,获得大量瓷器、窑具标本。其中瓷器均为青白瓷,釉色以青白色为主,部分偏白、偏黄或偏青。晚期白胎的胎色多偏灰。总体看来,繁昌窑产品造型朴素,装饰较少,以简单实用为主要特点。产品类型颇为丰富,有碗、盏、碟、盘、执壶、温壶(图4-12[11])、粉盒、水盂、器盖、炉、钵、盂、罐、瓷俑、玩具等,其中以碗、盏类最多,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需要。

繁昌窑五代时虽然仍保留有早期的支钉叠烧方法,但已经开始使用一钵一器的匣钵装烧技术,而同时期的景德镇湖田窑仍以支钉叠烧技术为主,未见匣钵遗物。到北宋早期,繁昌窑已全部使用匣钵叠烧方法,在发掘中我们发现大量匣钵与瓷器烧结在一起。垫饼制作数量巨大,大多是在装窑时用较粗糙的废胎料作为原料制成,早期垫饼制作较为规范,中期大多是挖一团瓷泥垫在瓷坯底部自然压成。到了晚期,瓷窑仍继续使用匣钵叠烧技术,但随着窑址的衰落,垫饼数量锐减,窑工们开始使用垫砂代替垫饼,装烧工艺趋于粗糙。

图4-12 柯家冲窑温壶

2.柯家冲窑[12]

柯家冲窑位于繁昌县县城南郊,属于繁阳镇铁门村,是繁昌青白瓷窑场中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一处窑场。窑场分布范围北起高潮村口,南至翻车岭,西起新塘村东,东至柯冲村民组(翠竹湾小区东南侧山塘处),面积达百万平方米,是繁昌窑的主要集中地,持续生产时间较长,窑业废弃堆积厚2~5米。此次调查在柯家冲窑址范围内登记窑包17处,结合暴露出的窑炉遗迹及相应的地形特征,推测窑炉数量达20座以上(图4-13[13])。

2013年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繁昌县文物局联合对遗址进行了发掘,按正磁北方向分区布方,发掘面积为937平方米,发现了龙窑1座、作坊基址1处、工棚1处、排水沟和路面各1条,出土了大量青白瓷器和窑具。柯家冲窑址发掘出大量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匣钵、垫饼及少量垫圈。匣钵有漏斗状和筒状两种,个体大小不一,另发现一种浅盘状的匣钵盖。筒状匣钵为圈底,底中部有一圆形小孔,制作较粗。漏斗状匣钵内有小平底,斜壁上有一圆孔。

图4-13 柯家冲窑窑址

柯家冲窑的产品为青白瓷,器型有碗、盏、盏托、执壶、盂、盒、炉、盘、罐等,以碗、盏类数量最多,现归纳如下:

碗:数量最多,主要有叠唇碗、侈口碗和折沿碗三类。

叠唇碗根据唇部和腹部的不同分2式:

Ⅰ式 唇部宽扁,弧腹较浅。敞口叠唇碗(图4-14[14]),敞口,叠唇扁薄且明显,内圜底,圈足,足墙外直内斜,足沿规整。腹与底的交界处有一周弦纹,白胎泛青,胎质细腻致密。青白釉,釉面光亮,有小开片。内部满釉,外部施釉近圈足。

图4-14 敞口叠唇碗

图4-15 侈口碗

Ⅱ式 唇略厚,斜弧腹较深。敞口,内平底,圈足,足墙外直内斜,足底旋削一周。近底部有一周弦纹。白胎,胎质致密。青白釉,内部满釉,外部施釉至腹部。

侈口碗:花口。标本(图4-15[15]),侈口,口沿浅刻花口,斜弧腹较深,内圜底,圈足,足墙外直内斜,足沿规整。腹部与缺口对应处压印五道瓜棱线,外凹内凸,出筋明显,外腹部有拉坯旋痕。白胎泛青,胎质细腻致密,青白釉,釉面光亮,开片极少。内部满釉,外部施釉近圈足。

折沿碗:敞口,平折沿,弧腹,内圜底,圈足,足墙外直内斜。白胎泛青,胎质致密。青白釉,釉面光亮,满布细碎开片。内部满釉,外部施釉至下腹部。

盏:数量较多,主要有叠唇盏和敛口盏两类。

叠唇盏数量最多,根据口沿和唇部特征,分2型。

Ⅰ型 唇部宽扁,浅弧腹,内圜底,圈足,叠唇扁薄且较宽。足墙外直内斜,足沿规整,白胎泛青,胎质细腻致密。青白釉,釉面光亮莹润,无开片,内部满釉,外部施釉近圈足。

Ⅱ型 唇部窄厚,斜弧腹,内圜底,圈足。标本(图4-16[16]),足墙外直内斜,青白釉泛绿,釉面光亮莹润,内部满釉,外部施釉至下腹部。

图4-16 叠唇盏

图4-17 柯家冲窑Ⅰ式青白瓷敛口盏

敛口盏:弧腹,内平底,圈足,足墙外直内斜,宽窄不一,敛口盏分3式:

Ⅰ式 敛口明显,腹与内底的交界处有一周凹弦纹,青白釉,釉面光亮,满布小开片(图4-17[17])。

Ⅱ式 口微敛,尖唇,足底粗糙,青白釉,釉面光亮,小开片较多,内部满釉,外部施釉至下腹部。

Ⅲ式 口微敛,内底有一圆凸,白胎泛青,胎质致密,青白釉泛青,脱釉严重,内部满釉,外部施釉至上腹部。

盏托:青白釉,部分有开片,施釉至圈足。托盘为圆口或花口,多数盏托的周沿突起,也有宽平沿。盏托中间有托柱,高低不同,另有托柱中空,折腹或斜腹。圈足高矮不一,与花口盏或尖唇高圈足盏相配套。

碟:数量与盏相当,主要有圈足碟、平底碟和隐圈足碟三类。

圈足碟根据口部不同分3型。

A型 花口。A型又分3式。

Ⅰ式 曲花口,折腹,内圜底近平,圈足。如图4-18[18],九曲花口,足墙外直内斜,足沿规整。腹部压印九道瓜棱线,外凹内凸,出筋明显。白胎泛青,胎质细腻致密,青白釉泛绿,釉面光亮莹润,无开片,内部满釉,外部施釉至下腹部。

图4-18 花口圈足碟

Ⅱ式 曲花口,斜弧腹略内折,内圜底,圈足。

Ⅲ式 葵口,弧腹,内平底,圈足。

B型 侈口,口沿外撇。

C型 平口,根据腹部不同,C型又分2式。

Ⅰ式 斜直腹,内平底,圈足。

Ⅱ式 弧腹,内圜底,圈足。

平底碟 标本(图4-19[19]),平口,尖唇,弧腹,平底略内凹。腹与底的交界处有一周弦纹,器外有较多蜂窝状气孔,内部满釉,外部施釉至下腹部。

隐圈足碟有一标本为五缺花口,尖唇,深弧腹,内平底。腹与底的交界处有一周弦纹,青白釉,釉面光亮,满布小开片。除外底外,其余部位满釉。

温碗:数量较多,根据口部不同,温碗分3型。Ⅰ型为侈口,叠唇;Ⅱ型为侈口,尖唇,深弧腹,内平底,圈足,足墙外直内斜;Ⅲ型为花口。

壶:有盘口壶和喇叭口壶两种。其中,盘口壶未发现可复原器物,暂不叙述。喇叭口壶根据肩部和腹部的不同分2型:Ⅰ型为圆肩,球形腹,腹部压印瓜棱线;Ⅱ型为折肩,深弧腹,腹部最大径位于流下方。

图4-19 平底碟

执壶:青白釉,部分泛黄。执壶可分为普通执壶和瓜棱执壶两类:

普通执壶,根据口部特征的不同,可分为盘口、喇叭口和直口带盖壶三种。

盘口壶(图4-20[20]):细颈,溜肩,肩上附流及把,绝大多数有双系,多圈足。盘口有深浅之分,并逐渐向喇叭口发展,流有的短直,有的长而弯曲,多圆腹,个别稍扁。

喇叭口壶:多溜肩,个别折肩,肩上附流及把,流长而弯曲,腹多呈圆形。圈足,少数平底。颈部粗细有别,多细长,但也有部分颈部较粗,甚至接近口径,使颈壁近直。

直口壶:口径与颈径相等,口上有盖,盖内无釉,形式多样,溜肩或折肩,肩上附流与把,圈足。

图4-20 盘口执壶

瓜棱执壶(图4-21[21]):青白釉施至圈足,部分泛黄。瓜棱执壶有盘口和喇叭口两种,细长颈,溜肩,肩上附流及把,盘口壶多有双系,腹呈椭圆形,腹身有瓜棱6条,圈足或平底。

盘:数量较少,根据口部不同,盘又分2型。Ⅰ型为平口,口沿外撇;Ⅱ型为花口,有曲花口和缺花口两种。

盒:盒主要有三种形制。

Ⅰ式 素面粉盒,子口,上腹直壁,下腹弧收,内圜底,圈足,足墙外直内斜。上下腹的交界处有一周凹弦纹,器外烧结有较多沙粒,白胎,胎质致密,青白釉,釉面光亮,有较多小开片。

图4-21 瓜棱执壶

Ⅱ式 花果造型粉盒,盒身为球形,盒盖上浮雕花果或蒂钮造型。标本(图4-22[22]),盖面弧拱,顶部平,中央置石榴蒂形钮,盒身子口,弧腹,内平底,平底。白胎泛青,胎质致密,青白釉,釉面光亮,有小开片。盖外部满釉,内部无釉。盒身子口无釉,口以下盒内施釉,外部施釉近隐圈足。

Ⅲ式 子母盒,即大盒里面套小盒。

水盂:水盂可分为普通水盂(普通水盂有大、小两种)和瓜棱水盂两类。

大水盂:青白釉,部分泛黄,口径大,溜肩或折肩,斜弧腹壁下收,也有鼓腹。圈足、假圈足或平底。圈足水盂釉面光亮,施釉至腹下部或圈足,多敞口,圆唇,折沿或卷沿外撇,束颈折肩,斜弧腹,高圈足,外直内斜,足脊宽平,内腹满釉。假圈足或平底水盂多数施釉及底,个别施全釉,口径大,圆唇、尖唇或卷沿,束颈,有折肩和溜肩两种,下腹内收。

小水盂:通体施青白釉,部分泛黄,小口,多尖唇,扁圆腹或扁腹,有圈足和假圈足两类,圈足小而浅,腹内满釉,内平底或圈底。

图4-22 石榴形粉盒

瓜棱水盂:青白釉施至器腹下部,敞口,卷沿或折沿,束颈,折肩,多弧腹,内圈底,器内壁满釉,假圈足或圈足,腹身有瓜棱5~6道。小水盂也有腹身带瓜棱的,其圈足较高,足脊宽平,内圈底,施满釉。

砚:长方形,外底一端有两个矮足,内部掏挖成斜坡状,砚池现存较多不规则划痕。砚外两侧表面有刻划文字,字迹潦草,内容不辨。器内无釉,器表施青白釉,偏黄,积釉处泛绿,有小开片。

本次发掘出土的装烧窑具主要有匣钵、垫饼、垫圈和固定匣钵柱的窑柱等。

该窑的出土器物主要属五代和宋代两个时期,其器物的特征分别概括如下:

五代时期:在间隔窑具上,本期绝大部分为垫圈,垫饼仅限于小件器物,且数量很少,与繁昌窑遗址2002年发掘的早期间隔窑具的构成情况相同。本期青白瓷器釉色浅淡纯正,白中微泛青色,很少有开片,白胎略泛青灰,结构致密,器型规整,制坯和上釉工艺讲究,整体风格与骆冲窑遗址出土的青白瓷器类似,而与柯家冲窑遗址中晚期产品的特征迥然不同。五代时期的青白瓷器整体面貌与繁昌西郊骆冲窑遗址发现的青白瓷器非常相似,说明这两个窑址在早期青白瓷烧制史上存在着密切交流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二者同属于繁昌窑窑系应无疑问(图4-23[23])。

宋代时期:本期出土的青白瓷器主要有碗、盏、碟、盘、钵、温碗、壶、罐、盒、香炉、砚和瓷塑玩具等,釉色常见泛黄、泛绿或泛青,开片比例多于一期,制作工艺略显粗疏,器型特征与2002年繁昌窑遗址发掘划分的二、三期器物相似,亦与年代为北宋早中期的繁昌老坝冲宋墓出土的青白瓷器相似。在间隔窑具上,本期主要为垫饼,部分为垫沙,垫圈很少。在青白瓷器型、釉色、胎质和制作工艺等方面,该时期与五代时期区别明显,代表着繁昌窑窑业生产中的较晚阶段。

3.半边街窑

半边街窑位于繁昌县峨山镇凤形村半边街,县委党校北侧120米处,与柯家冲窑包一山之隔,直线距离约为300米。该窑址现存窑包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堆积厚度为50~60厘米。堆积遗物有较丰富的匣钵和瓷片等。匣钵普遍较规整,主要为漏斗形。瓷片质地较为坚脆,釉色多较莹润,器型以叠唇碗、盏为主。半边街窑遗物特征与柯家冲窑一致,烧造阶段大致相当于柯家冲窑中后期。

图4-23 柯家冲窑盘口执壶

4.骆冲窑

图4-24 骆冲窑龙形塑件

骆冲窑位于繁昌县繁阳镇阳冲村骆冲村民组,窑业堆积分布范围的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堆积厚度为30~60厘米。骆冲窑规模较小,烧造时间较短,大致处于五代末至北宋早期之间,基本集中于五代时期,但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明显高于柯家冲,窑场性质可能不是普通的民间窑场,是繁昌窑早期阶段的代表(图4-24[24])。

骆冲窑是一处相对独立的小型窑场,窑场只有一座龙窑窑炉,不见明显的作坊遗迹,遗物中不见制瓷工具。窑炉为分室结构,可能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分室龙窑。该窑窑具类型较为丰富,匣钵有漏斗形、筒形、钵形等几种,垫烧具以垫圈为主,垫饼为辅,发现有一定数量的泥点支钉,窑床上保留了废弃前仍在使用的喇叭形支座(一般称为“垫柱”),部分标本的内底粘有3~7个支钉痕,表明该窑曾使用过支钉叠烧工艺。骆冲窑窑具普遍制作规整,喇叭形支座、钵形匣及支钉叠烧工艺曾流行于晚唐五代时期。

骆冲窑青白瓷产品种类有碗、盘、盏、碟、盒、壶、枕、俑、玩具等,流行叠唇、花口的做法,部分产品如盘、碟、盒等变化丰富。其中内大平底,花口,翻沿或折沿,腹部出筋等特征和浅折腹盘、盏、短流壶等器型具有明显的五代风格。该窑产品普遍精致,胎质细腻,胎釉结合紧密,胎质洁白,釉色多偏白,质感好而润,釉层均匀,釉面光亮,一般都不开片,玻化程度高,制作精细,流釉、积釉现象很少,个别有零星点或斑块状的积釉,釉厚或积釉处往往形成开片。施釉普遍至圈足,少量产品甚至达到满釉。骆冲窑青白瓷的装饰技法主要是素面施釉,少数饰刻划花纹,如碗类饰菊花、云龙、莲瓣纹,执壶手柄饰竖条纹等(图4-25[25])。另有一些器物口腹部做成出筋、缺口和莲瓣等形状。盒类产品流行刻花装饰,在少量碗、枕、壶等器类标本上发现有流畅的划花装饰,还曾发现有龙形塑件及龙形纹饰。此窑产品质量上乘,其中部分标本可与景德镇宋元青白瓷器中的精品相媲美。

图4-25 骆冲窑刻划菊纹碗底

繁昌窑和景德镇窑的比较[26]

图4-26 宋青白釉刻花碗 银坑坞窑

宋代繁昌窑所烧制的青白瓷总体水平与质量不及景德镇窑,但在装烧方法方面亦有其独特的创造。繁昌窑青白瓷器胎坯入窑装烧时,都采用和足底大小基本相同的圆形垫饼垫烧,足内壁和底都露胎,没有像湖田窑的产品足底中央遗留的小于底径的圆形或环形痕迹。另外,景德镇窑青白瓷器的碗、碟等圈足器足内壁向外倾斜度较小,繁昌窑碗、碟等圈足器足内壁向外倾斜度较大(图4-26)。足内壁向外倾斜度的大小与垫饼或垫圈的大小是有关系的。

从釉色来看,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特点。景德镇窑青白瓷的釉呈纯正的青白色,透明度很强,胎都洁白,质坚硬细腻,火候很高;繁昌窑的釉黄白略带青色或米白微泛青色,透明度较弱,胎呈黄白色或灰白色,与景德镇湖田窑比较起来,胎质与火候都更差(图4-27[27])。

图4-27 繁昌窑石榴形粉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