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鉴定与科技测试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为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受到时人的喜爱,产量很大。历经千年的沧桑,它依然是古瓷爱好者追捧与收藏的对象。瓷器为易碎品,加上基建的破坏,能保留至今的窑址和存世品比较稀少,不平衡的市场供需关系造成了仿古市场繁荣一时(图3-86)。青白瓷的仿品首见于明永乐官窑,十分精细,以后历代均有仿品。在当今的仿古市场中,有些仿品几可乱真。但仿品毕竟是作假,难免要借助现代手段,也无法百分之百地还原当时的环境,作伪者虽竭力从器型、釉色、胎质、纹饰等方面全方位照搬,但由于种种原因,难免顾此失彼,从而留下漏洞,故若仔细甄别,还是能窥探其中猫腻。如景德镇青白瓷芒口碗(图3-87)为北宋后期产品,其胎体轻薄,莲瓣纹刻划生动,莲瓣尖润,花纹透光见影,影影绰绰,富有层次感,器物芒口留下的铁锈芝麻点深浅不一,呈现自然分布状态。图3-88为该器型仿品,一对比很明显可以看出,其胎质过厚,无通透感,刻划的莲瓣纹生涩呆板,无论是从画工、器型上看还是从芒口所露出的胎质来看,漏洞都太多,稍加甄别,即可辨别。
图3-86 宋青白瓷仿品
图3-87 宋景德镇青白瓷芒口碗
图3-88 宋景德镇青白瓷芒口碗仿品
景德镇的仿古瓷分低档、中档和高档仿品,一般来说,低档仿品一看便知,通常为批量生产,如今在景德镇的陶瓷买卖集散地随处可见这类瓷器。此类仿品由于“照猫画虎”,临摹的只有几分像,甚至凭空生造一些器型,制作粗糙,价格便宜,如图3-89,此为宋代盘口壶仿品,宋代的真品盘口壶的流较短,柄安放在壶口的下端,壶肩部的系也较细长,呈椭圆弧状,而该器型与真品对照,除了上述特征不符之外,器型偏小,壶身与壶流的比例也不合理,整体造型显得生涩呆板,釉色泛青发涩,无温润质感。又如宋青白釉鸡首壶仿品(图3-90),鸡首壶为魏晋南北朝流行的器型,发展至宋代时,已经简化为圆管状流了,而且该壶的刻划工艺有浅浮雕的效果,似耀州窑风格,不是景德镇的刻划花手法,加上壶柄和盖钮的造型也不对,故能立马判别其为赝品。
图3-89 宋青白釉仿品盘口壶
图3-90 宋青白釉鸡首壶仿品
对中档仿品稍加留意也不难辨别,中档仿品亦照葫芦画样,一般以精印图录和实物照片做仿制对象,有时也会参照实物标本。仿制品力求精确,几可乱真,虽然形似却缺少神韵,而且对胎料、釉料与工艺上的相关细节不讲究。
最需留意谨慎的为高档仿品,高档仿品又称“高仿瓷”,一般以真古瓷(或瓷片标本)为蓝本,制作工序极为严谨,选料、拉坯、造型、上釉、纹饰、烧制等制作过程均还原至宋代制作青白瓷的环境中,然后参照文献资料进行细致模仿,为追求乱真效果,往往不惜工本(图3-91)。青白瓷烧成后还要与真品的以下要素力求一致:胎体质地、釉面光洁度及气泡分布、造型的精确度,烧成后各部位尺寸、比例、厚薄、重量、底足的处理等。经过做旧处理后的仿品要求形、神皆具古瓷风貌。鉴别这类高档仿品时要处处小心、步步留意,遵从“一票否决制”原则,即任何一个细节不符合鉴定要点,即可断定其为仿品。总之,对于青白瓷的鉴定,需从釉面、胎质、器型、工艺等方面入手,细加比对,才能去伪存真,一辨真假。
图3-91 仿品三足香炉
1.看釉色
首先,真品的色泽有深浅不同的变化。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以“莹缜如玉”的青白玉色闻名,而且青白釉为高钙釉,釉中氧化钙含量高达14%左右,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烧成时,釉的流动性大,因此器物的底部、转角处、刻划花的凹陷处积釉明显,釉色呈水绿色,而釉薄处则泛白,积釉处有明显细小气泡聚集(即“聚沫似的小釉珠”)(图3-92),整个釉面玻璃质感强。而仿品多为石灰碱釉,烧制过程中釉的流动性弱,釉色通体一致,无色阶变化,且釉面发涩,甚至釉面失透,缺乏光亮温润感(图3-93)。有的仿品为了做出釉水的流动效果,采取人工补釉的方法,即在器物底部和转角处多喷些釉,使釉层增厚,釉色加深,这种人为聚釉使器物的釉面看起来不平整,形似色块,没有自然流动形成的感官效果,而且积釉处也难以形成聚沫似的小釉珠(图3-94)。
图3-92 宋青白釉刻花碗 盈田窑
图3-93 宋青白釉双鱼莲荷戏水碟仿品
图3-94 宋青白瓷盏托仿品
图3-95 宋青白釉小罐仿品
其次,真品的釉面有光泽,静穆温润,仿古瓷玻璃质感特强,有耀眼的浮光,光亮刺眼,与古器的“宝光”相去甚远,缺乏温润感(图3-95);或者仿品虽有几分“老气”,却没有柔和润泽的光泽。仿制者为了将釉面做旧,会采用如下手段(甚至将器物稍加破损,显示其出土状):
①用强酸浸涂,这样会使釉色发白,轻者手感滞涩,重者釉面酸孔遍布,这个只要稍加留意,不难察觉(图3-96);
②用皮料打磨,这样处理后在放大镜下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细条纹;
③茶水加少量碱久煮,这样使得釉色不正。
再次,真品釉面有土沁,开片中的土沁有渗透状,或深或浅,深深浅浅,纹路颜色深浅不一,无章法可寻,开片裂纹自然。有些真品长期埋藏于地下,土锈已进入釉里,用水冲洗后,土锈仍残留在釉薄之处;而比较低端的仿古瓷仅将泥土涂抹于釉层表面,造成土锈的效果,用水冲洗后,土锈即可除去。有些仿品的土锈虽然用水冲刷不掉,但其土锈分布区域过于均匀,颜色也鲜有深浅之变化,过于刻意(图3-97)。比较高端的仿古瓷将土锈做在胎釉配方里,这样土锈犹如茶叶蛋般的裂纹一样分布均匀,颜色几乎一致,达不到随生存环境侵蚀而产生土沁的自然分布状态(图3-98)。
图3-96 宋青白釉葵口碟仿品
图3-97 青白瓷执壶仿品
图3-98 宋青白釉执壶
2.看器型
由于景德镇生产青白瓷的窑口众多,生产量大,历时长久,因此其器型十分丰富,日用品、陈设品、礼器、明器中的品种难以计数,而且器物的造型有其演变规律与时代特征,鉴定者需要眼看手摸,通过长期不懈的积累才能对各种器型了然于心。现代作坊中生产的青白瓷大多数是按照正式出版物的图谱或存世品进行仿制的。由于是仿制,作伪者难免小心忐忑,试图一丝不苟地复制真品,但这样就多了些许拘束,所造器型难免生硬呆板,缺乏宋青白瓷那种俊逸灵秀之美感。宋青白瓷执壶仿品(图3-99),该器物做工精致,粗看与真品无二,可谓高仿精品。但仔细看来,其器身敦厚,有五代遗风,但曲流过于弯曲,且曲折度稍显生硬,壶颈部虽有明显拉坯痕,但显得过于工整,壶口平整得像是注浆而成,总之漏洞百出,但若没有一定的眼力和经验委实难以判别。
宋代青白瓷以单一的瓷石为原料,氧化铝含量较低,一般在20%以下,因此器物在烧制过程中容易变形。由于原料所限,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器型普遍偏小,有专家据此断定宋代无大器,实际上,在近些年的考古发掘中,有不少硕大器型面世,比如在柳家湾窑系出土了一大型北宋龙纹碗,碗口直径长达30厘米。
另外,尤其要注意那种似是而非的器型,这种器型是多种器型的拼凑,张冠李戴,这些拼凑的部位都为真品的残件,为了某种目的,将其硬生生拼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器型,行内戏称之为“八国联军”。鉴别这种器型,单看其胎质,无疑是真品。如图3-100这件器物,器身为一壶身残片,将其打磨成花瓣状,器物内部中央插一根圆管,这根圆管实际是一执壶流嘴的残件。单看其胎质釉色,这件器物绝对是真品,这时候就要结合器型一起看,才能甄别。另外,湖田窑博物馆藏的一件北宋青白釉执壶实际上也是由两把执壶的残片拼凑而成的(图3-101)。
图3-99 宋青白瓷执壶仿品
图3-100 拼接作伪器
图3-101 北宋青白釉执壶 湖田博物馆藏
3.看纹饰
景德镇窑的刻花工艺俗称“半刀泥”,花纹一边浅一边深,施釉烧成后,刻纹浅处釉色发白,刻纹深处积釉略呈青色。“半刀泥”的装饰手法为景德镇窑青白瓷独有,刻划手法娴熟,所刻划纹饰流畅自然,灵动飘逸(图3-102),而现代仿品的刻划手法一丝不苟、规整,但显匠气生涩呆板。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刻划纹样是宋代工匠的日常活计,工匠们每天大量绘制,练就一身硬功夫,想不娴熟都难。而现代仿品量小,作伪者缺乏大量绘制的锻炼,“三天不练手生”,自然画工远不及宋代。如图3-103为宋青白瓷刻划花碗仿品,该碗纹饰规整,但显得匠气,加上釉色均匀分布,没有深浅的色泽变化,无疑为现代仿品。
图3-102 刻划缠枝牡丹纹碗
图3-103 宋青白瓷刻划花碗仿品
4.看胎质
现代瓷器的定义是“经1300℃以上高温烧成,胎体烧结后呈白色或灰白色,致密坚硬,扣之能发出清脆的铿锵之声,吸水率为0~0.5%”。历代文献介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胎质时,都说洁白坚致细腻,瓷化程度高,这只是相对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和工艺水平而言,它与现今瓷器胎质的洁白细腻坚致和瓷化程度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首先,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的烧成温度范围仅在1180℃~1250℃,它的胎体都有不同程度的生烧或过烧现象,生烧后气孔率很高,过烧后器物变形率高,加之宋代景德镇是采用水碓舂碎瓷土,人工淘炼,坯土不可能十分精细。宋代青白瓷烧成后瓷胎质地有细密的微孔,器物的露胎处(尤其是器底)会有颗粒状土渣,比不上现代瓷器的致密坚硬,这从残器的剖面可以看到,一般胎体都有细密的孔隙(图3-104)。现代仿品离不开现代工艺、材料和环境,胎质雪白光滑,十分致密。“为了掩人耳目,有的作坊采取在瓷土中掺入微量的色土和细沙粒,以改变胎质颜色和结构;有的则在成品瓷的露胎处抹上黄土或黑泥,以充出土之器。其次,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胎质颜色,其实以淡糙米黄和浅灰白为多。”[18]比如宋青白瓷执壶仿品(图3-105),该器物无论是釉色还是造型似乎都无可挑剔,看不出瑕疵,但是该壶壶底胎质过于细腻滋润,无细密的气孔,故可判定其为仿品。
图3-104 宋青白瓷碗底
图3-105 宋青白瓷执壶底部(仿品)
另外,宋代尤其是北宋时的景德镇窑青白瓷采用的是上层瓷石制胎,故胎体薄腻,几乎能透光见影(图3-106),而仿品无此特质。比如仿宋湖田窑小杯(图3-107),该器物的实物无论是釉色还是造型,都几乎与真品无二致,看不出瑕疵,但该器物胎体过于厚实,且盏内刻划的莲瓣纹与宋代的形状相差甚远,故可排除其为真品。
图3-106 宋青白釉斗笠碗
图3-107 仿宋湖田窑小杯
5.看工艺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成型工艺基本有三种:湿泥拉坯、旋削成型、模印成型。装烧工艺基本上是两种:匣钵仰烧、芒口覆烧。
采用匣钵仰烧的器物底部都露胎(不施釉),可以看到烧制时留下的痕迹,垫烧物为圈状或饼状。“真品的垫圈或垫饼痕迹呈糊米色或褐黄色,且深浅不一(图3-108);仿品实际上并非用支钉、垫饼或垫圈支烧,而是在匣钵中(有的甚至不用匣钵,直接在气窑中裸烧)烧出成瓷后,再人工采用釉料、颜料以及杂料做出支钉、垫饼或垫圈痕迹,这种‘饼痕’颜色为黄黑色或酱色,特别得深,甚至高出器底,与真品饼痕自然渗出吸附明显不相同。”[19]另外,宋代青白瓷为手工拉坯成型,器物外壁有粗拙的旋坯痕。
图3-108 宋青白釉葵口碟
图3-109 宋青白瓷印花碗(仿品)
采用支圈覆烧工艺的青白瓷器物口沿出现了芒口,为了适应这种覆烧法,要严格做到坯体的规范化,所以改用模印成型的方法。凡采用此种工艺的,器物为印花装饰,器物外有轻微旋削痕迹,时代均为北宋后期或南宋,器物口沿无釉,胎薄体轻,器内有印花装饰,圈足矮且满釉,无支钉烧痕,这些特征的形成明显是采用支圈覆烧法所致。图3-109为宋青白瓷芒口印花碗,姑且不看其刻划手法及釉面状态,仅从工艺角度来考察,该器型为直口深腹碗,理应采用多级垫钵覆烧工艺,是需放在桶形匣钵里,然后盖上盖子装烧的,故器物底部不可能落有窑渣。宋青白瓷瓜棱形砚滴(图3-110),左边为赝品,右边为真品,放在一起对比,无论是其胎质、造型还是釉色,包括赝品上面的土锈,都相差甚远,稍加识别即可知真假。
图3-110 宋青白瓷瓜棱形砚滴 民间收藏
总之,传统的鉴定手法是以目测器物的胎釉、器型、工艺为基本要点,并通过手摸、掂分量、听声音等一些辅助方式来辨别古瓷的烧造窑口、生产年代和它的真伪(见表3-1)。这几个方面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偏重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鉴定便会有误差,几个方面联系起来看,对瓷器的年代、产地的判断的可靠系数就比较大。
表3-1 全国各个窑口的青白瓷样品的外观特征[20]
【注释】
[1]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04页。
[2]方李莉:《景德镇民窑》,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3]周荣林、何身德:《景德镇南河流域古代瓷业的发展》,载《南方文物》,1994年第3期。
[4]周荣林、何身德:《景德镇南河流域古代瓷业的发展》,载《南方文物》,1994年第3期。
[5]周荣林、何身德:《景德镇南河流域古代瓷业的发展》,载《南方文物》,1994年第3期。
[6]周荣林、何身德:《景德镇南河流域古代瓷业的发展》,载《南方文物》,1994年第3期。
[7]周荣林、何身德:《景德镇南河流域古代瓷业的发展》,载《南方文物》,1994年第3期。
[8]江西省文物工作队:《江西景德镇柳家湾古瓷窑址调查》,载《考古》,第4期,第365—370页。
[9]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江西景德镇道塘里宋代窑址发掘简报》,载《文物》,2011年第10期,第35—50页。
[10]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浮梁县博物馆:《江西浮梁凤凰山宋代窑址发掘简报》,载《文物》,2009年第12期,第25—38页。
[11]周荣林、何身德:《景德镇南河流域古代瓷业的发展》,载《南方文物》,1994年第3期。
[12]周荣林、何身德:《景德镇南河流域古代瓷业的发展》,载《南方文物》,1994年第3期。
[13]周荣林、何身德:《景德镇南河流域古代瓷业的发展》,载《南方文物》,1994年第3期。
[14]周荣林、何身德:《景德镇南河流域古代瓷业的发展》,载《南方文物》,1994年第3期。
[15]吕不韦:《吕氏春秋》。
[16]谢志明:《漫谈陶瓷款识多样化》,载《佛山陶瓷》,2009年第3期。
[17]谢志明:《漫谈陶瓷款识多样化》,载《佛山陶瓷》,2009年第3期。
[18]占昌赣:《宋瓷类玉——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器特点与收藏》,载《艺术市场》,2008年第5期。
[19]占昌赣:《宋瓷类玉——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器特点与收藏》,载《艺术市场》,2008年第5期。
[20]表格摘自朱铁权、王昌燧等:《不同窑口青白瓷瓷胎化学元素特征研究》,载《岩矿测试》,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