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地区窑口

一、江西地区窑口

1.南丰窑[2]

清同治十年刻本《南丰县志》之《古迹志》卷十五载:“白舍,宋时置官监造瓷器,窑数十处,望之如山,久废。”

蒋祈的《陶记》中提到“临川、建阳、南丰它产有所夺”,可知,包括南丰窑在内的这三个窑口是当时与景德镇竞争的三处窑场,可见兴烧之盛,这与清同治十年刻本《南丰县志》所载的“宋时置官监造瓷器,窑数十处,望之如山”的景象相符。

南丰窑窑址长达2千米,窑址堆积达16处,地面散落大量瓷片,所出瓷片为青白色,胎质洁白,釉润泽,造型、釉色以及垫饼支烧的烧造方式都与宋代景德镇窑大体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南丰窑所产器物的底部不似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底部呈现黄褐色,器皿口沿有一圈酱口。另外,在器物造型中,盘、碗、碟、炉等的形制与景德镇的相近,唯有壶类有瓜棱壶、八方形壶两种。这略不同于景德镇瓜棱壶,壶身通体呈瓜棱形,配以细长的壶流及曲柄,仍留有金属器的遗风,壶腹部划刻几条弦纹装饰;八方形壶壶腹部有凸起的一道接痕,可以看出是分两段成型之后粘连在一起的,留有凸起痕是修坯草率的结果。南丰窑的考古发掘和传世器物不断有新的发现(图4-4)。

2.吉州窑

图4-4 江西青白瓷窑址和出土青白瓷 纪年墓葬分布示意图

吉州窑遗址位于吉安县永和公社永和镇西侧,镇东濒临赣江,窑址沿江长达2千米,南北宽1.5千米,这个范围即古“东昌”县所在地。因窑址在永和镇,故又名“永和窑。吉州窑的一个个窑址堆积犹如小山丘,瓷片、窑具俯拾皆是,各窑场之间和古镇还残存着用匣钵和窑砖铺砌的一条条长街古道。五代时这里已“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宋代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形成镇市,“置监镇司,掌磁窑烟火事,辟坊巷六街三市……附而居者至数千家”,元代以后,吉州窑逐渐衰退。

吉州窑在北宋时期就已烧制青白瓷器,在南宋时期,它接受了北方烧瓷技术,从烧单一品种向着多品种方向发展,不管是北方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瓷器,还是南方各地瓷窑所流行的各类品种,都进行烧制,因而实际上它是一处综合性的瓷窑。吉州窑瓷器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北宋时期,该阶段以烧制青白瓷为主,类似景德镇湖田窑产品,呈色为青白色,器型有执壶和深形碗(注碗),壶腹如球形,碗有坦口深腹及瓜棱形两种。瓷质比景德镇湖田窑略粗,光素无纹饰。从器物形制看,该阶段器物具有北宋时期的特征。吉州窑有在胎上刻、划、印出花纹,然后上釉烧制而成的,如它的青白瓷刻划花、印花品物均属于此类。青白瓷的烧造也明显接受了定窑的覆烧方法,器型以盘、碗为主,并装饰以印花。

1127年南宋王朝建立以后为第二阶段,该阶段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从生产单一的青白瓷向多品种方向发展。在出土遗物中,尚有大量覆烧的盘、碗等物,内印缠枝花卉,并在窑具遗迹中发现一件刻有“咸淳癸酉腊月”六字,咸淳癸酉为南宋度宗九年(公元1273年)。有的遗物的盘、碗里刻印“吉”“记”等文字,有的匣钵还刻划“朱”“尹”“曾”等姓,这些青白瓷遗物均为南宋时期的制品,这与元末明初刊行的《东昌志》的记载大体吻合:“永和名东昌,地旧属泰和。宋元丰间割属庐陵,遂以泰和为西昌,永和为东昌,东昌之名肇于此。上自汉唐,事迹无传,到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由是井落圩市,祠庙寺观始创……及宋寝盛。景德中为镇市,置监镇司掌磁窑烟火公事,辟坊巷六街三市。时海宇清宁,附而居者数千家,民物繁庶,舟车辐辏。”[3]

通过以上的考察可知:吉州窑在北宋时烧造青白瓷,并设镇市,窑业繁盛,至南宋时仍继续烧造,装烧方法与景德镇窑的相似,所出器物样式大体同景德镇窑的,略有不同。从装饰来看,北宋时的器物以釉色取胜,光素无纹,南宋时,印花风行,纹样以缠枝花卉为主,不及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纹样丰富。

在宋代,除了江西大量生产青白瓷外,其他省区也兴烧青白瓷,其烧造量之大、范围之广令人惊叹(图4-5)。

图4-5 中国青白瓷窑址和出土青白瓷 纪年墓葬分布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