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府瓷与青白瓷的区别

三、枢府瓷与青白瓷的区别

1.胎体

元代瓷胎中,不论是青白瓷还是枢府瓷,其配方和所采用的原料都基本相同,瓷胎中都含有较多的Na2O等碱性氧化物,而且明显比宋代青白瓷的含量高许多(表5-10)。总体说来,元代枢府瓷胎质紧致结实,白度不高,胎体相对青白瓷而言要更厚重一些,烧结程度不如青白瓷。

表5-10 宋、元时期景德镇白釉瓷胎的化学组成[91]

2.釉色

枢府瓷与青白瓷,其釉色较为相近,易被混淆,二者观感最大之差别在于枢府瓷偏白,而青白瓷偏青(图5-87)。另外,总的来说,青白瓷釉透明度较高而枢府瓷釉呈失透状。相对于青白釉而言,枢府瓷的釉色近似鹅蛋色,比青白瓷略白,色泽均匀,光泽柔和,釉质紧密,釉面失透,通体一致,光泽呈“半透的半木光”,不如青白釉的玉质感强烈。枢府瓷较之青白瓷黏度提高,不易流淌(图5-88)。青白瓷釉的青绿色较明显,较之枢府瓷,其玻璃质感稍强,常见开片,积釉处多泛青(尤其元早期)。值得一提的是,枢府瓷早期器物由于釉中含铁量稍高,色微闪青,与青白瓷的色泽差别不明显,而晚期器物釉中含铁量逐渐减少,色趋纯白,视觉上白度比青白瓷高。傅振伦在《〈陶说〉译注》中曰:“元朝有枢府窑,传世的有碗、碟、皿之类,胎上雕造‘枢府’二字,两相对称,杂以花卉,釉色粉青,月下白尤好。”[92]“硅酸盐科学工作者对枢府釉、青白瓷的釉灰含量做了测定,枢府釉含釉灰6%~8%,青白釉为17%~26%。若按釉的成分将它们烧到完好状态的话,枢府釉所需温度高于青白瓷釉,但将两种瓷器烧成温度都控制在1280±20℃时,枢府釉略为欠烧,釉面玻化程度不高,故呈木光,影青则釉层透明,有大量流釉堆积在底部,呈过烧状态。”[93]到了元代晚期,枢府瓷的烧制技术到了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的枢府瓷釉中各种氧化物的含量都异常集中,CaO的含量非常稳定,仅在2.58%~4.89%这个很小的范围内波动,部分更为精细的卵白瓷釉中CaO含量更是稳定在3%左右。

图5-87 元青白瓷印花龙纹菊纹碗

图5-88 元枢府瓷龙纹印“王”字高足杯

从表5-11中看,元代青白瓷釉的CaO含量较枢府釉多,是由于青白瓷的釉灰用量较多,CaO是主要助熔剂,是典型的碱钙釉或者是钙釉。钙釉的特点是熔融范围窄,易流釉,但较易熔透,所烧出的釉层玻璃质感较强,相较于卵白瓷更清澈透明,同时,釉中微量的铁使釉略泛青色。而枢府釉由于釉灰的用量较少,釉石的用量增加,枢府釉中存在少量的残留石英和釉泡以及钙长石的小晶丛,这些釉中的残留物导致枢府釉在外观上略带乳浊感。另外,由于釉石用量的增加,引入了更多的K2O和Na2O,而K2O和Na2O的助熔能力较CaO强,可在较低温度下烧成釉;同时它们的熔融范围较宽,但高温黏度较钙釉大,流动能力不如钙釉,因此使釉熔融不透,烧成后呈失透状,釉层加厚。随着釉灰用量的减少,瓷釉的烧成温度提高了,着色氧化物Fe2O3的含量也随之降低,从而增加了釉的白度,因此枢府瓷的釉色相较于青白瓷更白(图5-89)。

图5-89 枢府印花碗

表5-11 宋、元时期景德镇白釉瓷釉的化学组成[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