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宋中后期

二、北宋中后期

经宋初休养生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加上对外贸易的扩张,这一时期国家财力充裕,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这些都直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景德镇窑得到了长足发展,达到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其瓷业发展规模较北宋初期大为扩展,地位有如唐、五代之越窑。景德镇境内宋代窑址随处可见,“主要分布在市区、近郊、南河和小南河一带,延绵将近百里,其间星罗棋布,规模极其庞大。遗物十分丰富,为同时代其他窑场所无法比拟。著名的有湘湖、湖田、杨梅亭、南市街、黄泥头和柳家湾窑址”[81]。从景德镇南河北岸湖田遗址保留的元代葫芦窑作坊中的瓷泥翻拌和淘洗散水槽、练泥、拉坯旋削的工作间,以及作坊中出土的擂钵棒、轮轴帽、坩埚、石拍等遗物来看,也可推测宋代中期景德镇地区的手工作坊已经形成工序齐全、分工细致的局面,宋代瓷业生产力发达之盛况可见一斑。

商品的税收数额能反映一个产业的生产规模。景德镇窑是纳税大户,这从熙宁十年,也就是建镇七十多年后的1077年,该镇的商税年数额可以看出,它与当时的一般县城相当。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载,饶州商税表有:“浮梁县5475贯,景德镇3337贯,德兴县3797贯。”景德镇为区区一个小镇,商税却占浮梁县的六成,更是与德兴县相差无几。另外,宋定窑“曲阳……龙泉镇,359贯480文”[82],定窑闻名遐迩,是北宋五大名窑之一,景德镇窑的税收约是定窑的十倍,其瓷业规模可见一斑(图1-109)。

图1-109 宋青白釉葵口碟 银坑坞窑

景德镇窑产品种类空前增多,造型丰富多样,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使用要求。除一般的碗、盘(碟)、壶、注碗、盒外,还有炉、注壶、托盏、台盏、香熏、枕、棋盒以及各种瓷雕等。

产品质量也显著提高,此时期是质量最优的阶段:坯胎较宋早期的薄腻规整得多,器物胎质精细,胎体致密,有的盘、碟口沿部位甚至薄如蛋壳,薄亮可透光。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工匠掌握了强还原焰烧成气氛,使青白瓷釉色多呈典型纯正的青白色,釉面也达到温润如玉的视觉效果,恰如《陶记》所描述的:“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其视真定红磁、龙泉青秘相竞奇矣。”[83]景德镇窑与当时的两大名窑并驾齐驱,争夺市场。

在北宋中后期,景德镇窑场仍旧为皇室烧造贡瓷,婺源县《嵩峡齐氏宗谱》卷首“蠖公行实”:“护公(即指齐宗蠖)……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丙子,以《春秋》明经,请浙江举人仕。初任景德镇窑丞,九载无失。庆历五年(1045年)乙酉八月十五日,因部御器经婺源下槎,土名金村段,行从误毁御器。护叹曰:‘余奉命,愿死,从者何辜!’即吞器亡。”[84]另外,考古发掘也证明,景德镇地区的湖田窑在北宋生产官窑瓷器,至少承担过生产贡瓷的任务。1997年底,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景德镇湖田窑发掘时,在豪猪岭找到了一块仿越窑青瓷的瓷片,但只剩器底,所以具体器型名称不清楚,推测可能是瓶或壶的器底,外底上刻写:“迪功郎浮梁/县丞臣张昂/措置监造”的题记(图1-110)。张昂自称“臣”,说明宋朝有派遣专门的官员管理监造瓷器。虽是青釉器,但伴出的有大量优质青白瓷,说明它们都是作为贡瓷而监造烧制的。1999年年底,南山公路改造时,在湖田刘家坞窑包的北面山脚下出土了一批釉色非常精美的北宋青白瓷,有一件青白瓷炉还贴塑有龙纹,发掘者据此推断这批瓷器应是北宋官窑瓷器。

图1-110 仿越窑青瓷残片 湖田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