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湖北地区窑口

四、湖北地区窑口

1.湖泗窑址群

湖泗窑址主要分布于江夏区南部的梁子湖与斧头湖之间,是一个古代窑址群。由于窑址首先是在湖泗夏祠发现的,根据考古学上的惯例,该窑址即被命名为“湖泗窑址群”(图4-28[28])。该窑址群主要包括梁子湖沿岸的湖泗、舒安、保福、土地堂,以及贺站所发现的青白瓷系窑址和斧头湖沿岸的安山、法泗、范湖所发现的青瓷系的窑址。两个瓷系其年代上起唐末五代,主要烧造在宋代,下至元、明时期。窑址群中青白瓷窑址堆较之青瓷窑址堆更多,并且呈现出在烧制这两种瓷器上的分工。梁子湖南端的湖泗镇夏祠村与浮山村近2000亩土地上分布有宋代古窑遗址98处,是梁子湖待发掘窑址中最集中最重要的窑址群。初步探查了的部分窑址堆积物多属于北宋时期,判断湖泗窑主要烧造于北宋时期。湖泗窑址群目前已进行了初步发掘的窑址有湖泗镇浮山窑、舒安乡王麻窑、土地堂乡青山窑、安山乡杨家澥窑、安山乡陈家垅窑,其中,杨家澥窑和陈家垅窑主要烧制青瓷,在此就不做介绍。这5处窑址的发掘表明,湖泗古窑均用上好的瓷土烧制陶瓷。

图4-28 湖泗窑址群标号牌(上写“湖泗窑址群第一号”)

图4-29 湖泗窑宋代青白瓷壶 江夏区文物馆藏

从20世纪70年代发现湖泗夏祠窑址以来,湖北省考古部门对梁子湖青白瓷系的窑址共进行了四次大的考古发掘,清理出窑堆85处,龙窑窑膛109条,出土了大量的瓷器、窑具标本。青白瓷器种类丰富,有碗、盏、盘、碟、壶(图4-29[29])、罐、瓶、高足杯、六管瓶等,胎质多为白胎或灰白胎,釉色多为青白色,白中闪青,多采用一件匣钵装烧一件器物的装烧方法,这与北宋早期的湖田窑相同。

湖泗窑址群是长江中游古陶瓷生产的一处重要链接,使南方和北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陶瓷生产的历史得以衔接起来,使中国大地的陶瓷生产成为一个完整系列。该地区的宋代窑场均使用南方地区常见的龙窑,以生产青白瓷为主,有部分青瓷和少量白瓷、酱釉瓷,制瓷技术与产品面貌有较大的同一性。

2.浮山窑址[30]

浮山窑址位于江夏区湖泗镇浮山村西北的一座低矮的山丘上,北依梁子湖汊冲积而成的滩地,南临浮山小学,其四周分布着不少含有文化遗物的窑堆,地面上到处可见废弃的窑砖、匣钵片、垫饼和影青瓷片。浮山窑是典型的南方龙窑,时代跨越五代至南宋,在湖泗窑址群中具有代表性。当地民间流传浮山窑当年曾烧制过官员定做的瓷器和进贡官府的瓷器。

产品大多数是青白瓷,有少量青瓷、白瓷。青白瓷釉色不纯,偏青者多见,泛白、泛黄者亦有,还有不少被烟熏成黑色。釉面多有棕眼、气泡或粘有窑渣。胎质不甚精细,但致密坚硬,胎壁较薄,器型较规整,装饰花纹者不多。器类有碗、盏、碟、钵、壶、熏炉、器盖等七大类。

碗(图4-30[31]):圆口、弧壁、圈足,灰白胎多见。除圈足外,内外满釉,釉色青白泛青,显灰,少量素烧器。

图4-30 浮山窑碗类造型

盏:器型较碗类小,大多弧壁,圈足。青白釉偏青者居多,釉层不均,灰白胎或灰胎较为坚硬致密,部分器物在外壁装饰有简单的刻划纹。

碟:圆口,弧壁或斜壁,平底多现旋削出的螺旋纹,少数标本装饰有刻划纹,除底外,内外全釉,青白釉偏青者多,灰白胎或灰胎多见。

另外还有钵、壶、器盖等产品。

浮山窑址的产品较丰富。该窑产品以日用瓷为主,类型单一,造型简单实用,装饰花纹者较少,釉色虽是青白釉,但普遍不纯,泛白显青,外壁带棕眼的现象很普遍。火候虽高,但器物变形者较多,这可能与窑工没有熟练掌握烧成技术或片面追求产量的缘故有关。浮山窑的产品主要供应民间市场,浮山窑属于民窑。

3.青山窑址[32]

青山瓷窑遗址位于武昌县(今江夏区)土地堂乡青山村林场的范围内,东南距县城21千米左右,坐落在梁子湖西岸一个湖汊的台地上,是湖泗窑址群中的一个。

出土器物按釉色分,有青瓷、白瓷和青白瓷三种;按造型分,则有碗、盘、碟、盏、钵、盂、执壶等(图4-31[33])。各类器物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制变化。现择其釉色为青白瓷的主要器物简述如下:

碗类出土数量最多,无论是胎釉还是形制都富有变化,其中有些造型具有地方特点:

莲瓣碗:浅腹,内折腰,斜直壁,有卧足和矮圈足两种。卧足,外圈与外壁平行,内圈挖足过肩;矮圈足稍凸起一圈,内圈底与器壁齐平。釉汁与外圈齐平,旋削规整,圈底无釉。口唇有八出到十出凸起的半圆形莲瓣装饰,整个造型酷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内壁因折腰而形成稍下凹的月亮形大平底,平底和碗壁之间有一圈阴刻弦纹,似在内底与器壁间划了一圈明显的界限。青白釉为灰白胎或白胎,青白瓷釉厚者呈青绿色,玻光较强,内外壁呈菱形莲瓣。

图4-31 青山窑青白瓷执壶

葵口碗(图4-32):口唇剔出五或六个小豁口,器腹外壁刻划有卷枝草叶纹装饰。先刻卷枝草叶纹的轮廓线,然后在叶片上划梳篦纹以作花茎叶脉。其技法娴熟、线条纤细流畅,布局疏密有致,清丽醒目、淡雅明朗。除外壁作此装饰外,有的还在内底刻划两两相对的蝴蝶,一只蝴蝶将飞翅展开正好是一个半圆形,而两只蝴蝶头对头,须对须,正好呈一个圆形,这样的图案组合又正好装饰器物圆形的内底,足见古代工艺装饰设计之匠心所至。在内底装饰的纹饰不止此一种,还有在碗的内底刻划四株折枝荷叶,茎蒂向内、叶面向外、四株相对,摆成一个圆圈形,构成一个圆形组合图案。这类碗内外修胎都很规整,有白胎、呈湖水色的青白釉,有浅黄色胎的淡黄釉,此种似温度不够而呈生烧状,故瓷化程度低。均内外施满釉,釉质稍厚,但匀净光洁,外壁施釉至裹足,工艺颇为考究。

折腹碗:侈口,尖唇,折腹,浅型。上腹呈外张斜直,下腹呈内收状,中部转角处呈半圈状,外壁没有明显的折腹棱角,且外壁有旋削痕,内壁则旋削光洁,有明显的折腹棱角。下为稍有凹陷的月亮形大圆器底,上为稍有外张的斜直器壁。在器底和器壁之间的转折处刻有凹弦纹一周,给器壁和器足以一道明显的折线,故称此为“内折腰碗”。青白釉为灰白胎,胎质细腻致密,均内壁满釉,外壁施釉至圈足以上,圈足露胎,器底较厚。

图4-32 青山窑葵口碗

卷唇碗(图4-33):卷唇宽,双边碗,斜腹,敞口,双边呈坡状形口唇,既卷且尖。内壁修饰光洁,外壁稍显旋削痕,胎体洁白,釉色白中微闪水绿。通体施釉,内壁满釉,外壁下腹有不规整的露胎,矮圈足,周圈呈不规则的圆背形而无釉,素面无纹。

刻花大盘:壁浅腹,大平底,矮圈足。足底旋削规整,胎体较厚,细腻致密坚实,瓷化程度高。呈洁白色,青白釉,釉质既滋润又透明,极富光泽。器内刻饰折枝菊花和草叶纹样,其纹饰以活泼流畅的线条表现出花枝草叶的自然形态,显得神采飘逸,生意盎然。整个盘制作精致、工艺讲究。这类盘形制多样,纹饰丰富。

钵:尖唇外侈,束颈,圆鼓腹,平底,矮圈足,底露胎。白胎较厚,胎质细密坚致,青白釉,施釉匀净光洁,玻化良好,有的隐现褐色大小开片,足内旋挖规整。

4.王麻窑址[34]

王麻窑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原武昌县舒安乡)西约5千米处的官山村王麻湾南边的小山丘上,西北临梁子湖汊,东北至纸坊镇约35千米。四周平原、丘陵和湖汊交错分布。丘陵上生长着茂密的树木,也堆积着厚厚的瓷片和窑具。1982年,武汉市文物处文物普查队曾对该窑址进行过专题调查,发现堆有瓷片和窑具的窑堆63座。王麻窑大约创立于北宋中期,衰于北宋晚期或更晚。

王麻窑址出土的遗物主要有日用陶瓷器、窑具和工具三大类。

图4-33 青山窑卷唇碗

日用陶瓷器是王麻窑址出土数量最多的器物。统计可知,共出土陶瓷器(片)7080件,其中可以修复复原的器物有3042件。器类有碗、盏、碟、盘、钵、壶、五管瓶、枕、熏炉、罐等。施青白釉、青釉,灰白胎多见。

图4-34 王麻窑青白瓷碗

碗(图4-34):共出土1255件。均大口,弧壁或斜壁,圈足。有的器物内外壁刻划团花、草叶纹。碗可分为圆口和花口两类。圆口碗共1184件,又根据其变化的不同可细分为唇口、撇口和直口三型;花口碗共出土71件,尖唇,撇口,均呈多瓣花口形,弧曲壁,内壁出花筋,内底平坦,圈足外壁较直,内壁向外斜削,施青白釉,开片,圈足露灰白胎。

盏:共出土696件。小口,弧壁或斜壁,小圈足。有些器物的外壁刻斜条菊瓣纹,内壁划饰梳篦纹组成团花。其余特征与碗相同。可分圆口和花口两大类。

碟:共307件。弧壁或斜壁,平底,圈足或卧足。青白釉多,其次为青釉、白釉。除底以外,通体施釉,灰白胎多。碟分圆口和花口两大类。其中,花口碟共155件,口沿及外壁呈花瓣形,花瓣数量为6~10瓣,瓣口圆滑,瓣沟上深下浅,并在内壁隐现瓣骨,内底较平,有一圆圈。

钵:共220件。钵分二型。A型:109件。盆状,撇口,束颈,折腹,平底,内底较平坦,有一凹圈。青釉泛黄泛白,色偏灰暗。开碎片,腹下部及底无釉。B型:111件,桶状,折腹,内底微凸。

盆:共15件。撇口,宽矮圈足,内底平。青白釉泛青,釉不至足,露灰白胎。

盘:共11件,多为残片。直口,尖唇,弧壁,圈足或假圈足,内底平坦,并以刻划等技法装饰花纹。大多为青白釉,明亮匀净,灰白胎致密,多薄胎。

执壶:共218件,大多残损或变形。器多呈大口,束颈,肩部安流,执柄及系。流呈曲管形、瓜棱形;执柄呈扁带形、股形;系呈模印树状花纹;腹部呈瓜棱形,并刻划出复线花朵纹。青白釉,灰白胎者多见。

器盖:共20件,大多是执壶盖。

六管瓶:共2件(图4-35[35])。2件均变形,球形腹,肩竖六个圆形柱管直通于腹。有菊瓣形盖,盖心开六个圆孔,其一居中,另五个环绕,下为剔雕成菊瓣形的圈足,足壁外斜。青白釉,灰白胎。

熏炉:共16件,均为残器,且多数残留底座、口部。敞口,宽沿,直筒形腹,施青白釉,釉面多现棕眼,不甚光洁。

另外还出土有其他器物,如枕头(图4-36[36])、罐等。

图4-35 王麻窑青白瓷六管瓶

图4-36 王麻窑青白瓷弈棋枕

图4-37 王麻窑全景

王麻窑址发现的窑具有匣钵、匣钵盖、垫饼、支柱四类。它们都是用制瓷的废料掺和石英砂、黏土等物混合烧制而成的,质地粗糙且厚重坚硬,断面可见颗粒较大的砂粒。一般不施釉,有的因长期使用而粘有银白、灰白或黑色窑汗,胎色以紫褐色、灰色、砖红色多见。窑具共计411件,占总出土量的10%以上。另外还有制瓷工具,如火照、轮轴、轮盘构件、荡箍和铁灯。

在王麻发现的烧瓷窑炉是宋代南方流行的龙窑(图4-37)。它先后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扩建,即窑炉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建火膛至窑门之间(中部窑门)的部分,这部分处于整个窑炉最下层,窑室较短;第二阶段是把窑室加长;第三阶段则是在第一、二阶段的基础上全面扩建、加高窑炉。扩建的原因是第一阶段建设的窑室太短,生产量有限,但产品质量好,还原气氛控制得当,釉色纯正,刻纹瓷多。为了增加生产量,窑工们在第二阶段采用了加长窑室的办法以达到增产的目的。但加长窑室导致窑室内的还原气氛不易控制,产品质量下降,釉色不稳定,且刻纹瓷减少,废品率也有所增加。到第三阶段更甚,基本不见刻纹瓷。釉色灰暗近于青瓷,瓷胎孔隙度很大。器物多被烟熏。废品急剧增加。此外,连续不断地烧造使得窑床不断加高,所以窑工们必然要加高窑墙以节约生产成本。因此王麻龙窑的扩建是连续进行的,其瓷器生产也是连续进行的。

王麻窑的发掘是近十年来湖北陶瓷考古的重要收获,它为全面研究湖北地区乃至长江中游青白瓷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材料。该窑产品类型丰富,式样变化多样,釉色以青白釉(占58.6%)为主,胎色以灰白胎(45%)为最多,灰胎(34.5%)其次,铁青胎(6.7%)最少。装饰技法多样,题材丰富,窑工综合运用刻、划、粘贴、雕、印、镂、剔等方法在器物上装饰菊、莲、水草等花纹,风格简练飘逸,带有浓厚的江南水乡气息。瓷枕是王麻窑的代表作。装饰方法为单匣单件正烧法,其中,漏斗形匣钵装烧碗、盏、碟、钵、盆等器物,直筒形匣钵装烧壶、炉、瓶等器物。考古界认为,王麻窑的性质是民窑。

湖泗窑群与景德镇窑、繁昌窑的比较[37]

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生产青白瓷为主的宋代窑场主要有江西景德镇窑、安徽繁昌窑和湖泗窑群诸窑场。

繁昌窑与湖泗窑群宋代瓷窑的兴衰时间大致相同,两窑的产品有较多相似之处,如均以生产青白瓷为主,胎釉质地相似,形制接近。产品有精粗之分,以粗瓷和中、低档瓷器为大宗,主要供本地民间使用。二者的中下等产品更是难以区分。它们的精致产品及大件器物如壶、盆类的形制与装饰均有较大差别。繁昌窑器类比湖泗窑群的多,如繁昌窑所产盂、仰莲盆、仓、盒、瓶、盏托、塔形罐、凤首壶、俑类、人形壶、葫芦形执壶与莲瓣状注碗、动物玩具等器类不见于湖泗诸窑,香炉、温碗、盘口双系壶等的形制与湖泗窑群的也有差别。

图4-38 景德镇窑青白瓷印花碗

湖泗窑群青白瓷的器类和器型大多见于景德镇窑(图4-38),但与景德镇窑相比,梁子湖青白瓷的胎釉质地、造型与装饰都逊色不少。

在湖北北宋中晚期的墓葬中,景德镇与湖泗窑群青白瓷器同出的情形十分常见。这说明在北宋中晚期,湖泗窑群作为地方民窑,在本地还占有一定的销售份额。这种情况到北宋末期发生了变化,随着景德镇窑青白瓷质量和产量的全面提高,缺乏技术革新的梁子湖窑场渐渐呈现出衰落之势,加上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以生产青白瓷为主的湖泗窑群宋代瓷器手工业结束了它的黄金时代,开始走向衰落。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这三处窑场在青白瓷生产技术上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除产品面貌外,窑炉与装烧技术也有相似之处,如繁昌窑和武汉青山、王麻、浮山等窑址均发现有长条形龙窑遗迹。三地窑场在北宋时期主要采用漏斗形匣钵与垫饼或垫圈的组合装烧具,一匣一器仰烧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