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窑(湘湖镇盈田村)[10]
凤凰山窑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盈田村山脚下自然村西南侧的凤凰山西北方的山坡上,西北300米处是南河,东北侧1千米处是盈田古窑址,西南与窑坞山相连,东南为凤凰山主峰,西北面1千米处为塘下古窑址,稍远处是白虎湾窑址,西侧3千米处有黄泥头窑址。这一带沿南河两岸窑址密布,水上交通便利,地处丘陵山区,柴草充裕,靠近瓷土产地——进坑瓷土矿,资源丰富,具有烧造瓷器的优越条件。凤凰山窑址于20世纪80年代初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由景德镇的文物工作者发现,当时在山脚下村附近发现6处窑业遗存,其中村内2处、口坑坞1处、凤凰山3处,是景德镇地区宋代主烧青白瓷的重要窑场之一(图3-48)。
图3-48 宋青白釉喇叭口执壶 盈田窑
图3-49 盈田古窑遗址
窑址已经遭到较严重的破坏,村内遗存荡然无存,口坑坞和凤凰山窑址的分布面积大为缩小,凤凰山窑址现在只存1处堆积,在5000平方米的山坡上可见散布的残瓷碎片及窑具,窑业堆积依然十分丰富,地表可见执壶、碗等瓷器标本及匣钵、垫饼等窑具标本(图3-49)。2006年8—10月,我们在景德镇南外环高速公路穿过凤凰山窑址的红线范围内有选择地布10米×7米、8米×11米、15米×6米、10米×11米探方各1个,探方方向为北偏西30°,发掘面积为58平方米。后来清理窑炉遗迹又揭露300平方米,共计发掘面积为358平方米。此次发掘清理古墓葬一座,揭示龙窑遗迹一处和手工作坊遗迹一间,出土了一批青釉、酱釉瓷、青白釉瓷器和窑具标本,其中,青白釉瓷占出土物的绝大部分,可复原的器物达数百件。
凤凰山窑址出土遗物丰富,种类有青釉、酱釉、青白釉瓷器和窑具残片,大量的是圆筒状匣钵和青白釉瓷器标本,青白釉瓷器占出土遗物中瓷器的绝大部分,数量虽多,但器型种类不多,有执壶、花浇、钵、碗、碟、器盖以及瓷塑狗等,以执壶为大宗,占青白釉瓷的90%。现将青白釉瓷的发掘情况介绍如下:
1.执壶
由口颈、腹部及底足组成,肩腹交接处一侧置圆管状流,对应处塑扁平把柄。口沿及外壁至底足施青白釉。按口部和底足的不同,执壶分三型。
A型 喇叭状,口颈较粗,圈足,因肩和腹部的变化,A型又分3亚型。
Aa型 折肩,弧腹,流与把柄的另一侧置对应的半环状系。宋青白瓷执壶(图3-50),颈部外壁以及内壁可见规整的旋削痕,灰白胎泛黄色,青白釉泛青绿色,施釉不及底,圈足,底足露胎,腹壁有土沁。
Ab型 圆溜肩,弧腹,上腹部外弧鼓,下腹壁渐内收。内、外腹壁可见规整的旋削痕。凤凰山青白釉执壶(图3-51),灰白胎泛黄色,青白釉泛黄色,釉面开片,有土沁,壶腹略有变形,壶柄残缺。宋青白釉执壶(图3-52),喇叭口,口沿外撇,圈足,塑扁平把手,灰白胎,青白釉泛白色,釉面有开片,壶身有土沁,内壁可见规整的旋削痕,口径5.7厘米,足径6.5厘米,高13厘米。
图3-50 宋青白瓷执壶
图3-51 青白釉执壶 凤凰山窑
图3-52 宋青白釉执壶 盈田窑
Ac型 圆溜肩,上腹部圆鼓,下部内收,外腹压印5道凹棱,呈浅瓜棱状。标本1,把手残,灰白胎泛黄色,青白釉泛黄色,釉面开冰裂纹,口径5.2厘米,足径6.6厘米,高18厘米。标本2,把柄及口沿残,胎白细腻,青白釉泛青色,釉青亮,足径7.2厘米,残高16厘米。
B型 喇叭状口颈较细长,椭圆形腹,腹部压印凹槽呈瓜棱状,然后顺凹处刻划一组细线,肩腹交接处也刻划一组由4~5根细弦纹组成的纹样,肩部一侧置细长弯曲圆流,对应的颈肩处塑扁平把柄,把柄顶部置圆管状系钮。小平底或圈足,以小平底为常见。据肩、腹的变化,B型又分2个亚型。
Ba型 肩部缓折,腹部的凹棱细密且深,小平底。内、外壁满施青白釉,但内壁釉层较薄,颈与肩交接处有一道接胎痕。宋青白瓷瓜棱壶(图3-53)口部略有残,腹壁为瓜棱形,有土沁,圈足,底足露胎,胎白较细,青白釉亮,有开片纹。
图3-53 宋青白釉瓜棱壶 盈田窑
图3-54 宋青白釉盘口壶 盈田窑
Bb型 肩部硬折,腹部的凹棱较疏且浅,小平底或圈足,颈肩交界处的流细长弯曲,流下刻划叶形纹,颈与肩交界处有一道接胎痕。标本1,口沿及把柄均残,圈足沿粘存4个支钉,胎白细腻,内满外壁及底施青白釉,釉晶莹亮丽,足径7.8厘米,残高18厘米。
C型 圆唇,盘口,束颈,圆溜肩,弧鼓腹,圈足。肩部一侧置圆管状流,对应的颈肩处塑扁平把柄,另外一侧的颈肩处塑对称的半环状系。口沿及外壁至底足施青白釉。青白釉盘口壶(图3-54),盘口,口沿残,壶流变形,与盘口黏结在一起,壶流下方捏塑蝴蝶结纹饰,扁平壶柄,肩部置半环状系,施青白釉,釉泛青黄色,圈足,底足露胎,釉面有缩釉棕眼,壶身有窑渣。
2.花浇
喇叭状口沿上捏一流,与流相对称的口沿和肩腹部塑扁平把柄,微束颈,鼓腹,暗圈足,口沿及外壁不及底施青白釉。北宋青白釉花浇(图3-55),上腹部外鼓,把柄外侧模印2条竖条纹,上部饰交叉纹,灰白胎较粗,青白釉泛灰色,釉面有小黑斑点。外腹壁可见轮旋痕。
3.钵
钵数量较少,胎体厚重。标本1,残存下腹及底足部分,弧腹,圈足,外底粘存圆形垫饼痕,内壁留有窑斑,灰胎,内满外壁及底足施青白泛灰釉,足径8.2厘米,残高9厘米。
4.碗
碗的器型较多,有唇口与侈口之分(图3-56),圈足也有高矮之别。青白瓷高足墩式碗(图3-57),唇口,口沿残,鼓腹,器物内外壁都留有土沁,外腹壁可见规整旋削痕,灰胎,青白釉泛灰色,有细小开片,青白瓷唇口碗,厚唇,微撇,曲弧腹壁,高圈足,内满釉,外壁不及底施青白釉。
图3-55 北宋青白釉花浇 湖田博物馆藏
图3-56 宋青白瓷侈口碗 盈田窑
图3-57 高足墩式碗
5.碟
标本1,残存下腹及底足部分,折腹,高圈足,白胎,内满釉,外壁至底施青白釉,釉亮,足径4.4厘米,残高3.4厘米。
6.器盖
依盖面的不同,器盖分两型。
A型 盖面中部下凹,盖沿平折,沿一侧塑圆管状横钮,盖面中间塑花蕾状系钮。标本1,可复原,钮呈3瓣花蕊状,盖面留存窑斑,灰白胎,盖面施青白釉,盖径7.6厘米,通高2.8厘米。
B型 盖面微隆,下设子口,顶中间置钮。盖有小块缺口,平顶出沿。灰黄胎,顶面施釉,釉不明显。盖径7.8厘米,残高1.6厘米(图3-58)。
图3-58 器盖
7.瓷塑狗
标本1,头残缺,四足着地呈卧状,白胎,除底面外施青白釉,底部留有2支烧痕,长4.8厘米,残高2.6厘米。
8.窑具
窑具有匣钵、匣钵盖、间隔具和垫柱等。
匣钵分两型。
A型 圆筒状,方唇,直口,直腹壁,平底。这类匣钵在该窑址大量出土,主要是烧制执壶的窑具。标本1,匣钵内装C型执壶,壶为盘口状,束颈,圆弧腹,浅圈足,灰白胎,口沿及外底施青白泛灰釉,口径5.5厘米,高13厘米,足径6厘米。匣钵为紫褐色粗胎,直径14.4厘米,高18厘米。
B型 漏斗状,方唇,上腹壁较直,下部斜内收,小平底。标本2,腹部一侧有裂纹,粗紫砂胎,口径16.4厘米,底径7.5厘米,高12厘米。
匣钵盖 伞状,顶平。标本1,完整,内部留存一壶口部痕,底径19厘米,顶径9厘米,高6厘米。
间隔具 间隔具为装烧坯件的辅助窑具,置放在坯件与窑具之间。依形体的不同,间隔具又分两型。
A型 垫圈,用扁平泥条随手捏成。该类间隔具多是支垫碗、盘、执壶等。标本1,完整,紫褐色粗胎,直径分别为4厘米、4厘米、3.5厘米。
B型 圆柱形,用泥团捏成。这类间隔具多是支垫小圈足器物的,紫褐色胎较粗。
垫柱 垫柱在匣钵间起支撑作用,酱褐色粗胎。垫柱(图3-59),完整,呈不规则圆柱状。
小结
图3-59 五代垫柱
凤凰山窑址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并进行过调查,但由于其不见于文献记载,特别是有关窑址的具体烧造年代没有记载,有的学者根据采集遗物的形制特征推断盈田窑址是一处宋元时期的青白釉瓷窑遗址,最早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北宋,五代时烧造规模较小,北宋时大规模烧造,北宋以后,该窑场逐渐衰落。盈田窑址整体面积大,堆积厚,窑场分布点多,单凤凰山窑址的堆积就有6处,各处的情况不同,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凤凰山窑址没有发现早到五代的青瓷或白瓷,采集到时代最晚的标本是具有南宋初期特征的青白釉碗,这类碗内壁刻划花纹、腹壁较直、矮圈足,但是数量很少,更多的遗物具有北宋的时代特点。就发掘的区域而言,出土的遗物时代集中,特点鲜明,主要在北宋中晚期,诸如瓜棱腹执壶、厚唇高圈足碗之类。流的下部塑蝴蝶结的C型执壶与1972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舒氏墓出土的青白釉饰蝴蝶结执壶相同,其独特蝴蝶结装饰完全一样,胎釉特征也相符(图3-60)。花浇与1973年江西省德安县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墓出土的青白釉花浇造型特征相同,特别是把柄设置在口沿与器身中部的特征相同,与早期的花浇把柄设置在口沿与肩部不同,这些均表明窑址的生产时代集中在北宋中晚期。其上限可到北宋中期的开始阶段,如流较短、喇叭状口颈较短粗、流与把柄之间没有系纽的Aa型执壶,与1966年江西省德安县北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墓出土的青白釉执壶的形制特征相同,特别是外腹壁可见规整的旋削痕和把柄外侧模印竖条纹等细节也完全一样。窑址的下限则可至北宋晚期的开始阶段,如1973年江西省星子县北宋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墓出土的青白釉双系执壶与窑址出土的流较长、颈部细长、流与把柄的另一侧置对应的半环状系的Aa型执壶的造型相同,胎釉特征也完全相同,甚至表明其可能产自凤凰山窑址。
通过考古发掘和对发掘的整理研究,可以看出,该窑址产品种类丰富,有青白釉、酱釉和青釉瓷器,其中青白釉瓷占绝大部分。器物的造型精致规整,有执壶、花浇、钵、碗、碟、器盖以及瓷塑狗等。产品依据瓷釉的不同分三种:青白釉瓷胎质细腻,淘洗较精细,多数呈白色或灰白色,应该是比较好的瓷土原料制作而成的。器物内、外壁满施青白釉,或内满、外壁及底足施青白釉,釉面光亮,玻璃质感强。有的器物还采用贴花装饰工艺;相较于青白釉瓷,酱釉瓷器的胎质略微差些,整体仍然是胎白细腻,胎体的颗粒较粗,淘洗不很精细,这类器物的原料次于青白釉瓷,是次等原料,也不排除这类釉瓷采用这样的瓷胎是有意仿烧定窑白胎酱釉瓷的,器物采用内满、外壁不及底足施酱釉。青釉瓷的瓷胎粗糙,颗粒大,呈灰色或灰黑色,有可能是青白釉和酱釉瓷淘汰下来的下脚料,器物的施釉也仅是口沿及外壁至腹中部施,且釉面不光亮,釉层较薄,质量较差。可以看出,陶工们根据市场的需求,根据瓷釉品种的不同,充分利用原料,用较好的原料制作高档产品,同时不浪费原料,甚至节省原料,用下脚料烧造青釉粗瓷,以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
图3-60 青白瓷蝴蝶结执壶
凤凰山窑址出土遗物的造型丰富多样,精细规整,遗物中以执壶为大类,占产品的90%,说明该窑场是主烧执壶类产品的(图3-61)。从发掘的龙窑遗迹也可以看出,窑床前段平缓,坡度为2°,留存有内装碗类的漏斗状匣钵,这段窑室较短,仅有3.25米;中后段较长,长约10米,坡度为16°~23°,窑底留存排列整齐的内装执壶的圆筒状平底匣钵,窑炉的建造与我们发掘的道塘里窑址的龙窑形制大致相同,窑床的坡度不同,说明这座龙窑是主要烧造执壶的,而道塘里窑址发掘的龙窑主要是烧制盏、杯及台盏之类的圆器。按景德镇地区的分类方法,执壶是琢器,其成型采用分段制作,最后粘接而成,首先是采用拉坯的方法分段将器物上、中、下各部拉好,其次是将它们粘接,然后用模子或手工把流和把柄制作好,最后安装上去。在制作把柄时,各个手工作坊在把柄外侧装饰不同的纹样以作为自己的标志,区分各自的产品,从出土的执壶把柄外侧可见到竖条纹、圆点纹、树枝纹等不同纹样,可能是当时作坊主的商标,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宋代景德镇手工业的面貌。
图3-61 宋青白瓷执壶
图3-62 青白瓷莲瓣纹碗 盈田窑
浮梁凤凰山窑址是一座北宋中晚期以烧制青白釉执壶为主的专业性较强的综合性窑场。该窑址的发掘为研究景德镇地区的陶瓷发展史、宋代陶瓷工艺以及宋代手工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考古资料(图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