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烧、制工艺
元代景德镇窑的装烧方法有仰烧法、涩圈叠烧法和覆烧法三种。元代景德镇窑焙烧较高级的瓷器一般采用仰烧法,而焙烧质粗釉劣的瓷器通常采用叠烧法。覆烧法在元代早中期常见使用,碗、盘等圆器主要沿用此法,到了元后期已淘汰,元代是覆烧瓷器的没落时期。
1.仰烧装烧法
元中期,经过改良的仰烧法开始流行,与宋代的稍有不同(图5-9)。宋代的仰烧法是用小于圈足的垫饼顶住器物圈足底部装匣,悬空的足壁在高温下不负荷器物重量,故足壁可以做薄。元代仰烧法和宋代的不同,元代把器物的圈足直接放在有沙渣的垫饼上(垫饼大于器物圈足),器物足壁需要直接承受器物重量,故必须把器足做厚,否则,圈足承受较大压力后,会在焙烧时陷于泥渣之中而导致变形,器物釉面会粘上沙粒,影响器物的美观(图5-10)。元代仰烧法的装坯过程大致为:先将一个垫饼(这种垫饼是用含铁量较高的黏土及粗料制成的)放入匣钵,再在垫饼上撒一层沙渣(这种沙渣由高岭土、谷壳灰拌和而成,以防止圈足与垫饼粘连),然后将碗、盘之类的坯胎放置于垫饼上(注意器物的圈足为涩圈,不上釉)。
图5-9 碓臼山元代窑址装烧工艺
图5-10 圈足粘有沙渣的高足盘
元代时,窑口改良了宋代的仰烧法,将其放置于撒了粉末的垫饼上焙烧,其原因有二:
一是与元代青白瓷胎料配方的变化有关。宋代是用单一瓷石配方制胎,在较低温度就能烧成瓷,器物不容易与垫饼粘连。而元代青白瓷是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胎,高岭土的加入使得瓷器的烧成温度要相应提高。随着瓷器的烧成温度较宋代提高,若不在垫饼上撒一层耐高温的粉末,其圈足就可能与垫饼粘接。
二是与釉料的成分有关。宋代的青白釉属石灰釉(釉中的CaO含量高达14%),该釉料在高温下黏度小而易流淌,导致与接触物粘连,故需将圈足内部的釉刮掉,然后再放置垫饼将器物悬空支烧;元代使用的则属石灰碱釉(釉中的CaO含量约为5%),该釉料在高温下黏度大,不易流淌,故只需将足壁底层那圈釉刮掉,然后将器物直接放在沙垫上焙烧。
2.涩圈叠烧法
涩圈叠烧法是南宋末期新创的烧制工艺,是继承五代支钉叠烧法和扬弃宋代覆烧法而新出现的一种形式。元代时此装烧法盛行,用这种涩圈叠烧法(图5-11)时,器坯直接堆叠相摞,不必再用支钉间隔,只需在器坯内底部旋出一个露胎的涩圈(图5-12),再把上一个碗、盘的不挂釉的底足放在下一个碗、盘的涩圈上,依次重叠十个左右,再把碗、盘装入桶式匣钵装烧。这种叠烧法具有三个优点:①装坯比五代支钉叠烧法更加简便,而且产量大;②能充分利用窑室内空间,增加装烧容量,节省耐火材料和焙烧费用;③克服了覆烧法器物芒口的缺陷,其露胎处不在口沿而在底心,避开人们审美视觉的主要部位,显得更为美观。
图5-11 元叠烧法示意图
图5-12 元青白瓷涩圈碗
3.覆烧法
该装饰方法详见第一章第四节关于装饰工艺的描述那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