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看工艺
宋代青白瓷采用垫饼仰烧,烧成后圈足烙有褐色或锅巴色(俗称“糊米底”)。元代时,器物的圈足是直接放在有沙渣的垫饼上的,器物足壁需要直接承受器物仰烧时的重量,因此器足较宋代而言做得更厚,否则,圈足因承受较大的压力会在焙烧时陷于泥渣之中,使足外壁的釉层粘上沙粒,影响器物的美观。另外,元代时,垫饼上撒有粉末,器物不直接放在垫饼上,究其原因,这与元代青白瓷胎的配方发生变化有关。宋代采用单一瓷石配方制胎,瓷胎原料耐火度不高,而元代青白瓷是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高岭土的加入使瓷器的烧成温度相应提高。随着瓷器的烧成温度的提高,必须在垫饼上撒一层耐高温的粉末,避免圈足与垫饼粘接,因此,元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圈足往往粘有沙渣,形成元代青白瓷的底足特征。由于使用仰烧法,器物底足不需要直接安装垫饼,而是直接把碗足放在沙垫上焙烧,因此,就不需要将器物底足圆心修平,元代青白瓷仰烧的碗类制品的内底心会留下突起的乳钉(图5-92),这也是元代青白瓷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元早期的青白瓷还保留着宋代“光致茂美”的特点,中、后期的青白瓷胎质变粗,胎体厚重饱满,器型多下腹大,矮圈足外撇,胎壁加厚,釉层较薄。
图5-92 元青白瓷底足
元代青白瓷瓶、罐等器物的瓷胎采用先分段制成再黏合成型的成型法。因此,其器物内、外多有明显的接痕,有的器物会将这种明显的凸棱作为纹饰的分隔线,胸腹部常满布纹饰。
1.造型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器型偏小,元代用“二元配方”制胎,能够烧制大型器物。元代青白瓷在造型工艺上比宋代有很大进步,其造型之丰富、品种数量之多,非宋代青白瓷能比。除碗、盘、瓶、罐、枕外,还新增了双耳三足炉、扁形执壶、葫芦形执壶、多棱壶、笔架山、动物形砚滴等新器型。以瓶类为例,以形制而言,有瓜棱瓶、连座瓶、玉壶春瓶、扁方瓶、八棱瓶、琵琶式瓶、狮钮盖瓶及塔式盖瓶等;以瓶口而言,分为敞口、洗口、直口、撇口、花口等;以瓶耳分,则有S形耳、兽面衔环耳、云头耳、戟耳、龙首衔环耳等。
①瓶类
瓶类多为盘口、直颈、隆腹、喇叭形高圈足。器胸满饰刻划花,器腹多以重瓣莲纹为饰,显得粗犷、雄健,这与宋代青白瓷瓶不同。宋代青白瓷瓶或素面无纹,或周身刻划花纹,显得端庄妩媚。其中,宋代和元代的梅瓶、玉壶春瓶、堆塑盖瓶等呈现出明显的时代差别。宋代的梅瓶口小、颈短,体势修长,轮廓线过渡柔和,秀雅恬静;元代梅瓶为平口,颈部较宋代的略高,丰肩,腹部急收,整体造型浑厚(图5-93)。有两种为元代瓶类独有的特征:一是敞口,颈部塑有两个对称的“S”形钮,这是元代瓶的特殊附饰;另一种是带座或连座瓶,这是元代流行的器物。
图5-93 元青白瓷梅瓶
②执壶类
宋、元时期的执壶也有明显的差别:元代执壶多以玉壶春瓶做壶身,这在宋代执壶中较少见(图5-94)。宋代执壶的流与柄的下端多设在壶的肩部;元代执壶流与柄的下端,多安在壶的腹部。宋代执壶多在颈肩处安设双系,元代执壶中较少见。元代执壶的壶流往往采用S形,或如意形,或花形钮,与壶体相连,为元代执壶特有的特征。
③元代罐类
图5-94 元青白瓷执壶
元代罐类多为直口、短颈,腹部硕大,器壁厚实,下部厚重,大多有盖,有丰肩、溜肩两种。盖罐多为荷叶形盖,子口。
④炉类
宋元青白瓷炉的形制和釉色有很大区别:
宋青白双耳三足炉的器耳一般为长方形或圆形,炉足较短。元青白双耳三足炉多为冲耳,炉足变高,并多以兽纹装饰炉耳与炉足。宋青白炉一般以釉色、形制取胜,而不多雕饰。元青白炉器腹多有装饰,或刻一朵云纹,或堆贴一束花环(图5-95)。[98]
图5-95 青白釉鼎式炉
2.装饰
宋代青白瓷装饰技法以刻、划、印、捏等技法为主,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侧重。在宋代,刻、划花多以“半刀泥”技法为主,形成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独有的风格。
元代青白瓷光素无纹的极少,均比较注重装饰。所采用的装饰技法,除承继宋代的印花、划花、刻花等技法外,还运用镂雕、堆贴花、串珠纹以及褐斑装饰等。
元代青白瓷刻、划花痕迹比宋代的深,且不如宋代的精致,纹饰布局简洁、疏朗。元代青白瓷印花多模印缠枝菊花、牡丹纹,纹样比宋代的深(图5-96)。
串珠纹是元代青白瓷的独特装饰,用串珠组成图案或文字作为主题纹样,或作为边线、开光的轮廓线等。
图5-96 元模印牡丹纹高足杯
元代青白瓷多在瓶、罐上堆贴梅花纹,或在器物中堆雕云肩纹,这是元代独创的装饰技法,也是元代瓷器断代的标志之一(图5-97)。
从总体来看,元代的青白釉瓷的胎质、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都较宋代有所不同。元代景德镇青白瓷胎不如宋瓷洁白,釉色没有宋代的清澈。瓷胎普遍增厚,瓷器造型由轻巧挺拔变为厚重饱满。元代青白瓷比较注重装饰,以印花装饰为主,装饰方法上较宋时更为丰富,光素无纹饰的极为少见,器物多雕琢,佛像雕塑较多。
图5-97 元青白瓷堆梅带座梅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