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福建地区窑口
在宋代,福建省烧造青白瓷的地方大致可分为闽北和闽南两个区域(图4-6[4])。闽北与江西接壤,地理位置靠近景德镇,与内陆相近(图4-7[5]);闽南的丘陵和平原濒临海洋。宋代时,福建烧造青白瓷是从闽北发展到闽南的,闽北自北宋中晚期开始烧造青白瓷,闽南自北宋晚期开始烧造青白瓷。
图4-6 宋闽侯窑青白瓷划花碗标本
图4-7 宋蒲城窑青白瓷划花罐标本
闽北早期产品胎体轻薄,呈白色或灰白色,釉呈青白色或白色,釉层较薄,施釉不到底,往往泛灰调色彩。器物形制模仿金属器皿的造型风格,器物往往做成葵口或花口,装饰方法以刻、划为主,朴素光华,装烧方法以匣钵正置仰烧和托座叠烧为主。至南宋中、晚期,闽北窑业趋于繁荣,装烧风行支圈组合式覆烧法,多芒口器。至元代,闽北青白瓷的烧造已呈衰落之势。宋代福建青白瓷以闽南为代表,德化窑、闽清窑、泉州窑等是其代表性窑场。
1.德化窑[6]
德化窑创始于宋,至明时成为烧造白瓷的重要的代表性窑场,所产白瓷有“中国白”之称。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评道:“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
1976年,福建省博物馆对德化窑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现宋代青白瓷遗物,窑址主要在碗坪仑、屈斗宫和祖龙宫一带。德化窑的早期相当于北宋晚期至南宋早中期,以碗坪仑下层遗存为代表,所见青白釉瓷呈色深浅不一,胎釉较薄,不太稳定,典型器物有各形盒、碗、盘、碟、执壶等,有圈足器和平底器两种。其中,窑址出土的青白瓷印花盒子仅纹饰就达一百余种。装烧方法以托座叠烧为主,其中,由托盘和托柱组成的塔式窑具是专门放置器物的窑具,极具地方特色。装饰方法以刻划、模印并重,纹样有地方特色。德化窑的二期以碗坪仑上层遗存为代表,相当于南宋晚期至元代初年。本期产品釉料成分有所变化,多呈青灰色。因受龙泉窑工艺的影响,胎釉较前期粗糙,器物样式多沿袭前期,其他各方面也承袭前期。折口盘,侈口、细颈、圆腹的军持,荷叶形的长颈瓶等,为本期青白瓷也是德化窑青白瓷的独特器型。
2.闽清窑
闽清窑是宋、元时期闽东地区的民间瓷窑,位于福建闽清,共发现了专烧青白瓷器窑址四处。该窑烧瓷历经宋元两代,元代为烧瓷鼎盛时期。闽清窑宋代青白釉瓷器胎色灰白,胎体较厚,胎质坚细,施淡青白透明釉。釉色与江西景德镇窑的不同,青的色调少,略呈浅灰色,成为福建省独具的一种特殊色调。装饰多为划花间篦划纹(图4-8[7]),纹饰也较丰富,以荷花居多,亦有菊瓣纹、双线莲瓣纹等。碗类为该窑的大宗产品,器型多为唇口,且有大、中不同型号,有的碗心印“福”“寿”,字体有草、隶、篆。另有折腰盘造型,与德化窑器物相似,折腰盘均为元代产品。另外还有瓶、壶、罐、器盖、盘、小杯等器物。2004年,闽清发现一座保存基本完整的龙窑和一座长达104米的龙窑,填补了福建省古陶窑完整性的空白,在全国也非常罕见。闽清窑产品销往永泰、闽侯、龙溪等邻县,也远销东南亚等地区。
3.泉州窑[8]
图4-8 宋闽清窑青白瓷划花碗
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载:“其地(指真腊,今柬埔寨)……以唐人金银为第一……泉州之青瓷器。”这是记载泉州窑的最早文献。实际上,早在宋代,泉州青白瓷器就已经大量运销海外了。这一点为南宋理宗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泉州市提举赵汝适所撰的《诸蕃志》所证实。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泉州市舶司正式建置。据《宋会要辑稿》载,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臣僚言:“国家置舶司于泉、广,招徕岛夷,阜通货贿,彼之所阙者,如瓷器、茗(茶)、醴(酒)之属,皆所愿得。”晚三年的赵汝适所撰的《诸蕃志》记载:泉州出口的物品以陶瓷为大宗(图4-9)。
宋代泉州烧造青白瓷的窑址为碗窑乡窑址。器物以青白瓷折沿大盘为多,盘心多留有叠烧黏结的条形支具痕;其次为深盖直沿式碗,多刻莲瓣纹。洗类器物覆烧而成,洗心印花卉,胎较薄,釉较润,洗口旋整齐,口边较景德镇厚。
图4-9 宋泉州窑青白瓷瓷盒
福建德化窑、泉州窑青白瓷与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比较[9]:
从胎釉看,福建窑口的青白瓷不如景德镇的精细,胎质显粗糙,釉色不如景德镇的莹润和稳定;德化窑青白瓷的白度较景德镇的高。当然,福建窑口在青白瓷工艺掌握娴熟时,也烧造了不少精品(图4-10[10])。
图4-10 宋寨里窑青白瓷印花碗
图4-11 宋景德镇窑青白瓷碗 民间收藏
从器物造型来看,景德镇五代唇口、花口碗,宋代鼓腹高足碗,斜壁小底的斗笠式碗,直口弧壁碗,侈口弧壁碗的生产与制作工艺,都深刻地影响了福建窑口青白瓷的生产和制作,器物造型、形态几乎相同。其他品种,如宋代景德镇窑瓜棱形的矮身或高身执壶、平底碟、菊瓣形粉盒、油盒等,宋代福建青白瓷窑也烧造此类物件,器物造型风格基本一致,表现出共同的时代风格。当然,从总体而言,福建窑口青白瓷造型不如景德镇多样,但独创了一些为福建窑口所特有的宋代大海碗、大型果盒、军持等造型,表现出一种地方风格。
从装饰来看,福建窑口与景德镇窑口的青白瓷的装饰方法基本相同,刻、划、印等技法都有,但福建窑口的青白瓷刻花刀痕不深,划花略显草率,印花较粗疏,总体不如景德镇的秀美,但闽南德化窑青白瓷盒的装饰丰富多彩。在装烧工艺方面,福建窑口与景德镇窑口各有特点(图4-11)。
福建地区与景德镇窑都有匣钵正烧和支圈覆烧方法。景德镇窑的支圈组合窑具在南宋中期以后风行,入元以后,由于烧制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要求的提高,采用覆烧法生产的芒口瓷器已不受欢迎,产量渐渐减少。闽北窑口的装烧方法与景德镇窑保持相对的一致性,而闽南的窑口为追求产品的数量,在元代仍然大量采用支圈组合窑具装烧。景德镇窑在五代时期采用托座叠烧,器物间以支钉相隔,以致留下疤痕。福建窑口改进此法,采用齿形垫圈或将器心旋露出一圈瓷胎,俗称“涩圈”,以免重叠时粘釉,从而使疤痕减少或不留疤痕。此法自北宋开始,至清代仍在民窑流行,而景德镇窑到元代才开始应用。这种方法对增加装烧密度、节省原料、提高产品烧成率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福建窑口显著的工艺特点。此外,宋代德化窑发明了伞状窑具装烧盒类产品,这是景德镇窑所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