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烧制工艺

一、烧制工艺

1.原料炼制

明清时期,景德镇青白瓷的制胎原料为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该配方较之一元配方更耐高温;釉料配方也从石灰釉转变为石灰碱釉,提高了釉的高温黏度,因此,该时期的青白瓷的烧成温度大幅提高。

明代时,尤其明末时期,景德镇对胎料的淘洗已很精细,《天工开物·陶埏》记载:“造器者将两土等分入臼,舂一日,然后入缸水澄。其上浮者为细料,倾跌过一缸,其下沉底者为粗料。细料缸中再取上浮者,倾过为最细料,沉底者为中料。”由此可知,明代时高岭土和瓷土混合淘洗。舂后的瓷土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瓷土用于制作精细瓷,下等瓷土用于制造粗瓷。

到了清代,瓷土的淘练更加精纯,瓷土的炼制工序增多且更精细,并且对高岭土、瓷石分别进行淘洗加工,淘练后的两种泥料用于制作瓷器时,所制瓷器的粗细要求不同,则两种泥料的配比也不一样。另外,《景德镇陶录》卷四“陶务方略”记载,不同颜色的子,其性能和用途也不一样:“同一也,而有红、黄、白之分。红、白,皆器之细者用。黄,则惟粗器用之。然有一种淡黄带白色者颇佳,又不止粗器用也。黄,土块大而坚,舂之杵舂亦必坚大。白,土稍松细,碓式亦次于舂黄者。”景德镇工匠按照瓷器的精细程度而采取不同的原料,类似的描述在《景德镇陶录》卷四“陶务方略”还有:“在镇陶作器,质粗细不一。有用官古者,有用中古者,有用上古配高岭者,有用黄泥者,有用滑石者,有用釉果配高岭者,有用滑石配白石者,有用余干者,有用捡渣者,各视所造器采用。”

2.施釉工艺

明代时,小件圆器仍采用蘸釉法,琢器与大件圆器则改用吹釉法。吹釉法是明代新发明的一种施釉方法,又称“喷釉”。方法为:取长尺许直径约一寸之圆竹,一端蒙以细绢,工匠用碗盛釉浆,浸绢幕一端于釉浆中,蘸釉浆后,于另一端用口吹气,使绢幕上的釉浆喷于器坯表面,反复喷吹使坯体表面施上厚度均匀的釉。釉层厚薄以吹的次数控制,薄则吹三四遍,厚则吹七八遍。正如《陶说》所记:“其琢器与圆器大者,用吹釉法。截径寸竹筒,长七寸,口蒙细纱,蘸釉以吹,吹之遍数,视坯大小与釉之等类,为多寡之差。多至十七八遍,少亦三四。”《陶冶图说》也有相关记载:“截径过寸竹筒,长七寸,口蒙细纱,蘸釉以吹。吹之遍数,视坯之大小与釉之等类而定,多至十七八遍,少则三四遍。”吹釉法多用于琢器和大型圆器。吹釉时,釉如细雨,釉汁分布均匀,还可以避免破坏瓷坯。

在清代,除上述上釉的方法外,还有浇釉和涂釉两种,上釉时按瓷坯的形状、厚薄分别采用或数法并用。大件器皿有时亦用浇釉法,即将釉浆浇在坯面上。涂釉是用毛笔将浓度像稀糨糊的釉浆涂在坯面上。

3.装烧工艺

明清时期,精细圆器沿用一匣一器或一匣多器的仰烧法。一匣一器仰烧法即一只匣钵里只装一件坯体,器底用垫饼与匣钵隔开,垫饼与匣钵之间撒一层糠灰。垫饼质地为匣钵土,但掺入一定量的高铝质土,以提高垫饼的耐火度。有的在垫饼上刷一层高岭土,以减少瓷器与垫饼发生粘连的情况。瓷坯则置于垫饼上,此类垫饼涩胎一般大于圈足。琢器类基本采用垫沙装烧,这类垫沙主要由糠灰和部分高岭土组成,烧成后瓷器底部一般较为光洁。《天工开物·陶埏》里记载:“钵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以锻糠灰置匣底,再以渣饼承坯入之”。需要注意的是,瓷坯质薄,装入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宋代及以前用此法),而是要用麻绳做成圈式,承托瓷坯,然后利用麻绳将坯体放入匣钵,故匣钵与坯体之间的间隙很小,节约了空间。粗质的圆器则采用涩圈叠烧法。

4.窑炉

明初继续使用龙窑烧制瓷器。同时,由于明代提高了高岭土的含量,因而釉需要更高的烧成温度,而龙窑无法满足此需要,因而明早期出现了葫芦形窑(图6-5),其状似卧地葫芦,故名。葫芦窑于元代至明末时在景德镇流行使用,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葫芦窑分前后两个窑室,前室高,后室低,前宽后窄,前短后长。前端设室门和火膛,后室尾部设一独立的烟囱,窑顶有六对投柴孔,共计12个。窑炉用砖砌成,窑外边还建有屋棚用来遮蔽风雨,但是烟囱在屋外面,以腾火焰,增大火力。“景德镇珠山明御窑厂北麓出土一明初葫芦窑,该窑由窑前工作面、窑门、火膛、前室、后室、护窑墙等组成,用楔形砖砌成。窑床前低后渐高,倾斜度8~10度,整体斜长10余米,前室宽3.2~3.78米,后室宽1.8~2.5米。窑门呈八字,火膛平面呈半圆形。这种窑炉明代早期时官窑和民窑都在使用,至明中后期,官窑不再使用,民窑则一直使用到明晚期”[2]

明初同时使用马蹄窑,因窑膛形似马蹄而得名,是景德镇汲取北方技术建造的一种窑炉。其为倒焰式窑,排烟孔虽然仍在靠近窑的侧墙上,但在窑底用垫柱和砖砌了吸火孔和支烟道,火焰自窑顶全部倾向窑底,这就是为何叫倒焰窑的原因。

图6-5 葫芦窑外观

湖田窑有此类窑炉出土,马蹄窑是景德镇明代民窑常用的一种窑炉。这种窑面积很大,能装烧两千件左右的制品。

到了明末清初,景德镇窑炉又有新变化,窑炉演变为蛋形窑,像半个鸭蛋或半个陶瓮覆卧在地上而得名。这种窑炉较龙窑要小巧得多,为景德镇首创,故又称“景德镇窑”,简称“镇窑”。这种窑综合了龙窑、阶级窑和葫芦窑的优点,是参考北方馒头窑的长处,又根据当地的燃料——松柴燃烧温度高、火焰长的特性而修建与发展起来的。龙窑为长形窑炉,热稳定性差,热能不均衡,故有的窑位烧制温度高达1280℃,有的则只有1000℃。而镇窑规避了该弊端,烧制温度普遍达到1200℃以上,大大提高了平均烧成温度,并且烧成稳定。镇窑的“窑制长圆形如覆瓮,高宽皆丈许,深长倍之,上罩以大瓦屋,名为窑棚。其烟突周围高二丈余,在后窑棚之外”。因历史上景德镇烧窑的主要燃料是松木,故又称“柴窑”。其结构有火床、火坑、出灰门、通风孔、测温孔、看火孔、窑眼、投柴孔、发火孔、窑门、烟囱。窑前高后低,前有火坑低于窑床,窑火有前、中、后之分,后面有烟囱,排出废气。它在结构上不用任何异型砖,没有复杂的排烟装置,也不用任何附属设备,仅把握投柴时间及投柴量即可控制窑内气氛和温度。它克服了龙窑及阶级窑的尾间不易升温和葫芦窑温差较大的缺点,热能利用更高效。蛋形窑是景德镇地区特有的,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

明清时期,由于彩瓷和各种颜色釉瓷的面世,满窑时,坯体放置的位置有讲究:明后期,“民窑烧器,自入窑门始九行,前一行皆粗器障火,三行间有好器,杂火中间,前四、中五、后四皆好器,后三后二皆粗器,视前行”。烧窑时根据窑位放置好器、粗器。清代的满窑之法更具体:“搭烧坯瓷,其满烧之规,当窑门前一二行皆以粗器障搪怒火,三行后始有细器,其左右火眼处,则用填白器拥燎搪焰。正中几行,则满官古、东青等器,尾后三四行又用粗器拥焰,若窑冲,惟排砖靠砌而已。”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满窑技术大致雷同,都是在窑门前的一、二行放置粗器,第三行开始才放置好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