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瓷上的款识铭文

第二节 青白瓷上的款识铭文

款识,是指刻、划、印、写在器物身上,能表明器物制作的年代、产地、用途、工匠和收藏者姓名的文字或符号,亦叫“铭文”。《汉书·效祀志》中说:“鼎细小,又有款识。”明陶宗仪《辍耕录·古铜器》载:“所谓款识,乃分二意:款,谓阴字,是凹入者,刻画成之;识,谓阳字,是挺出者。”款识后来引申为瓷器等文物上的题铭文字,凡在瓷器上以刻、划、印、写等不同方法记载制作器物的时间、地点、工匠姓名、作坊名号、监制者姓氏,以及订烧者姓名、堂名、吉祥祝语或图案标识的均称为款识。

款识铭文的出现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它原来是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后至东汉时,被移植到瓷器上,形成了陶瓷装饰的元素之一,款识铭文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图3-75)。但是直到唐代,在陶瓷上标注款识铭文的现象比较稀少,宋代时也不多见。不过随着这些年的考古发掘,不断有刻有款识的宋代青白瓷出现,样式也比较丰富。从内容上看,款识铭文大致可分为图案款、陶人款、纪年款、吉语款、供养款及其他特殊类款等几大类。

图3-75 刻字荡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