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纹饰
我国陶瓷发展向来注重装饰,从原始彩陶到汉唐以来逐步发展而丰富的绳纹、彩绘、印花、釉下彩、雕塑等,装饰手法可谓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可是,到了宋代,青白瓷的装饰却安静了许多。瓷器上的纹饰精练简洁,没有多余的堆砌,它们因地制宜地装饰在不同的器型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变化与宋代文人士大夫推崇内敛型的审美思潮不无关系——他们修身养性、含蓄内敛,故宋代艺术风格也渐由唐五代时期的开阔恢宏变得严谨含蓄,人们的审美理念由尚奢华转向尚素朴(图4-145)。
图4-145 宋青白瓷刻划牡丹纹碗残片
图4-146 宋青白瓷折扇纹斗笠碗
景德镇窑青白瓷大都采用刻花、划花和印花装饰手法,制作方法是用工具在瓷器的素坯上刻出纹样,然后施釉烧成。这些纹饰多数在腹部较深的碗、瓶、罐、灯、炉、注碗的外腹部,也有装饰在腹部较浅的盘、碟等的内底上。“工匠们能根据器物的用途和造型来选择不同的装饰题材和装饰部位。青白瓷器上纹饰纹样的选择和取舍,首先考虑的是该器物的功能用途。一般地说,凡餐饮食器如碗、盘、碟、盏,装饰纹样多取花鸟、鱼水、水禽、龙凤纹等;而在一些瓶、尊、罐、壶等器物上,装饰的题材则较为广泛,花鸟、鱼藻、走兽、山水或人物等;如是宗教明器神煞类的纹样,则又多为四神、十二生肖、日、月、八卦纹等。其次考虑的是器物本身造型的特征,如圆的器型,其图案纹饰必然是回旋的连续效果;方的器型又多取合适纹样,以保持每个平面的独立性;瘦高的器型,纹样则多选挺拔的,或做多层纹样处理;矮扁的器型,纹饰又选取能横向展开的动势。这样,器物造型的特征与图案风格才得以和谐统一。”[128]以北宋晚期至南宋早、中期盛行的斗笠碗来说,造型特点是大敞口、斜直腹、高身、小圈足,给人以挺拔秀丽、细致精巧的美感,而外壁刻的折扇纹整齐有序排列,纹饰与它完全协调相融(图4-146)。
1.含蓄淡雅
田自秉对宋代包括陶瓷在内的工艺美术的风格概括为“理性美”:“宋代的工艺美术,具有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不论陶瓷、漆器、金工、家具等,都以朴质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缛的装饰,使人感到一种清淡的美。”[129]宋瓷具有这种雅致、含蓄、理性的气质,景德镇青白瓷也是如此,它不仅以温润如玉的釉色之美著称于世,而且以含蓄素雅的纹饰图案倾倒众生。
纹饰的“饰”从文字上解释有从属的、陪衬的意思,即装饰不能喧宾夺主,而应与“主体”器物相互呼应。另外,从审美心理学角度上讲,联想有碍审美。因为联想容易使精神涣散,使美感的意向本身发生转移。宋代景德镇窑工深谙此道,他们非常谨慎地处理青白瓷的装饰:宋代青白瓷多素面无纹,少数器物有刻篦划、压印的暗花纹,采用的装饰手法有印花、划花、刻花、剔花等,这些手法大多是在瓷胎上操作,再施以釉。青白瓷的釉是高石灰釉或石灰釉,钙含量很高,器物在入窑焙烧时因釉汁流动性大而产生深浅不同的色泽:刻线深处积釉厚呈青绿色,浅处为白与青绿之间的中间色,故纹饰因垂流的透明釉而显得更加清晰,釉色也因浅、深不同而富于变化,釉与纹饰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工匠灵活而巧妙地利用了胎釉优势互补的特点,使纹饰在釉色的衬托下,光影叠错,若隐若现,既增加了纹饰的立体感,而外表依然平滑光润,保持了原有釉色的完整性,又突破了原有清一色装饰的单调,形成了色调既一致又富有变化的效果,别有一番意境。这件青白釉缠枝花卉纹碗残片(图4-147)是釉色与纹饰结合的完美之作:碗心刻划缠枝花卉纹,花纹繁密,却繁而不乱。刻划的纹饰有深浅之别,通体施晶莹亮泽的青白釉后,刻花凹处由于釉层较厚而色调较深,呈现青绿色;花纹凸处釉层较薄,则呈现淡青白色。尽管是单色釉,却有着浓淡深浅的变化,使得釉色于平静中增添了动感。
图4-147 宋青白釉缠枝花卉纹碗残片
宋代这种刻划花手法装饰的青白瓷晶莹剔透、纯净雅致、含蓄而不张扬,纹饰的线条深浅流畅而富于变化,花纹典雅有序,或简约干练、若有若无,纹饰的点缀最大限度地突出釉色的质地美,不喧宾夺主。这种艺术处理效果让人感觉到的是一种毫不张扬的、自然天成的意境之美,让人体会到了青白瓷的那份自然与素雅。这种风格既符合文人士大夫喜欢的含蓄淡雅之美,又符合人们追求的世俗图案美。湖田窑青白瓷印花双鱼纹碟残片(图4-148),湖面满饰荷叶与莲花,游鸭与两条鱼儿在湖中畅游,穿梭于花草之间,生意盎然。
2.气韵生动
图4-148 宋青白瓷印花双鱼纹碟残片
宋代是一个重文的朝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重视表达内心情绪的文人画亦开始出现。“文人士大夫喜欢画墨梅、墨竹和墨兰。一反过去模拟客观实物的画法,而是重视主观意趣的表达,进而注意笔墨书法因素。”[130]书法的美学精神以意象取胜,书法中的用笔——古人所传的“永字八法”,八笔一气呵成,血脉不断,构成如明人丰坊在《书诀》里所主张的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这是在书法中表现生命个体而营造出的一种艺术境界。绘画、舞蹈、诗歌都与书法具有一脉相承的美学精神,即气韵之美。
在某种程度上,宋代青白瓷上的绘画具有与书法、诗歌、绘画相近的美学旨趣,表现在瓷器纹饰上为重视笔墨情趣,不注意细节刻画,唯取其态,讲求以韵胜,以笔墨胜,提倡意境与情趣的完美结合,既写实又传神。或摹景取形,或以意造境,画面虽小而生机盎然。如景德镇窑婴戏纹碗(图4-149),刻划两孩童戏水图案,其内壁刻划两个童子赤着身子,眉开眼笑,掩映于缠枝莲花之中,相互迎面戏水,浪花四溅。匠师只用寥寥数笔就把两个体态稍胖、活泼可爱的童子戏水的动态描绘得栩栩如生——他并不着意勾画儿童的鼻眼眉,只以墨笔勾出轮廓及形态,对五官及肢体的结构描绘非常概括简练,却极有神韵,尽显爽真拙朴、挥洒随性的意境,与中国画的“意在笔先”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绘画领域,宋人把‘逸品’置于‘神品’之上,水墨山水花鸟取代了金碧山水,‘文人画’经苏轼等人的介入倡导,异军突起,追求清新、平淡的画风,并开始自觉地把诗、书、画三者融合起来。画家笔下多为枯木竹石、云烟山景,或寒江独钓、风雨归舟、秋江暝泊、野渡横舟一类,画面上传达出一种苍凉、幽淡的意境。美学议论的重点已从一般的讨论景物、构思和风格到境界问题上,苏轼的‘和谐’说、严羽的‘兴趣’说和‘妙悟’说就是理论代表。”[131]苏轼总结了前人之说,将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论证,这里有道家的平淡闲和,也有释家的空灵幽远。
图4-149 宋景德镇窑婴戏纹碗
“禅宗意境的奥妙深深地影响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他们把含蓄、朦胧、淡泊、悠远、空灵的意境,视为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132]李玉朝在《禅石》中也指出:“禅宗艺术在情趣上偏爱宁静、淡泊、清远、和谐、朦胧、恬美、平淡、虚融……”[133]景德镇窑工匠在青白瓷胎体上采用工具刻划篦花或印花的装饰方法,图案纹样隐藏在釉下,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浑然一体,需要在柔和的采光下通过一定的角度静心欣赏才能品味其韵味。宋青白瓷菊花纹碗(图4-150),碗壁刻划两朵盛放的菊花,菊花相对排列,碗内心再刻划一朵稍小的菊花,花瓣用篦划手法花插,辅以缠枝做陪衬,简约生动,碗外壁刻划规整的折扇纹,衬以晶莹润泽的青白釉,更显其形态逼真,生气盎然。
图4-150 青白瓷菊花纹碗 民间收藏
图4-151 宋景德镇窑双鱼纹碗
宋青白瓷双鱼纹碗(图4-151),一件青白釉碗内心刻划两条并行的游鱼,匠师除用简单两笔勾画出双鱼的身躯外,还用夸张、变化的艺术手法,即用篦纹排线来表现鱼鳞、鱼鳍和水浪,鱼身上的排线既似鱼鳞,又像水波,恰似游鱼在江河中半露半藏,时隐时现。画师们抓住了瞬间动态,从而真实地再现了鱼水交融之情景。尤其是刻划花、篦划花等装饰手法由于速度的要求,往往寥寥几笔,简练生动,显得形神兼备,尽显速写之妙,有写意之风。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纹饰舒展有力,清秀、简约、灵动,通过刻划花、篦划花等手法来表现釉色的厚薄变化,若隐若现,虚虚实实,体现的是一种疏密有致、暗藏生命力的静美。
【注释】
[1]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06页。
[2]江筱琴、张为邦:《宋代青白瓷系及其烧造探讨》,载《中国陶瓷》,2005年第6期。
[3]江筱琴、张为邦:《宋代青白瓷系及其烧造探讨》,载《中国陶瓷》,2005年第6期。
[4]图片摘自冯先铭:《冯先铭陶瓷研究与鉴定》,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页。
[5]图片摘自冯先铭:《冯先铭陶瓷研究与鉴定》,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页。
[6]江筱琴、张为邦:《宋代青白瓷系及其烧造探讨》,载《中国陶瓷》,2005年第6期。
[7]图片摘自冯先铭:《冯先铭陶瓷研究与鉴定》,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
[8]江筱琴、张为邦:《宋代青白瓷系及其烧造探讨》,载《中国陶瓷》,2005年第6期。
[9]江筱琴、张为邦:《宋代青白瓷系及其烧造探讨》,载《中国陶瓷》,2005年第6期。
[10]图片摘自冯先铭:《冯先铭陶瓷研究与鉴定》,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11]图片摘自繁昌县博物馆:《繁昌窑青白瓷集萃》,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126页。
[12]大部分内容摘自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繁昌县文物局:《安徽繁昌柯家冲窑遗址2013—2014年发掘简报》,载《文物》,2016年第3期。小部分内容摘自杨玉璋、张居中:《试论安徽繁昌窑——2002年柯家冲窑址发掘的主要收获》,载《华夏考古》,2006年第2期。
[13]图片摘自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繁昌柯家冲窑遗址2013—2014年发掘简报》,载《文物》,2016年第3期。
[14]图片摘自繁昌县博物馆:《繁昌窑青白瓷集萃》,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33页。
[15]图片摘自繁昌县博物馆:《繁昌窑青白瓷集萃》,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41页。
[16]图片摘自繁昌县博物馆:《繁昌窑青白瓷集萃》,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51页。
[17]图片摘自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繁昌柯家冲窑遗址2013—2014年发掘简报》,载《文物》,2016年第3期,第30页。
[18]图片摘自繁昌县博物馆:《繁昌窑青白瓷集萃》,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
[19]图片摘自繁昌县博物馆:《繁昌窑青白瓷集萃》,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94页。
[20]图片摘自繁昌县博物馆:《繁昌窑青白瓷集萃》,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109页。
[21]图片摘自繁昌县博物馆:《繁昌窑青白瓷集萃》,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115页。
[22]图片摘自繁昌县博物馆:《繁昌窑青白瓷集萃》,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133页。
[23]图片摘自繁昌县博物馆:《繁昌窑青白瓷集萃》,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105页。
[24]图片摘自繁昌县博物馆:《繁昌窑青白瓷集萃》,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18页。
[25]图片摘自繁昌县博物馆:《繁昌窑青白瓷集萃》,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17页。
[26]江筱琴、张为邦:《宋代青白瓷系及其烧造探讨》,载《中国陶瓷》,2005年第6期。
[27]图片摘自繁昌县博物馆:《繁昌窑青白瓷集萃》,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141页。
[28]图片摘自刘昕:《衔接南北陶瓷生产的武汉湖泗窑》,载《收藏》,2013年第17期。
[29]图片摘自刘昕:《衔接南北陶瓷生产的武汉湖泗窑》,载《收藏》,2013年第17期。
[30]武汉市博物馆等:《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浮山窑址发掘简报》,载《江汉考古》,1998年第3期。
[31]图片摘自武汉市博物馆等:《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浮山窑址发掘简报》,载《江汉考古》,1998年第3期。
[3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昌青山瓷窑遗址发掘简报》,载《江汉考古》,1991年第4期。
[33]图片摘自刘昕:《衔接南北陶瓷生产的武汉湖泗窑》,载《收藏》,2013年第17期。
[34]武汉市博物馆等:《湖北武汉江夏王麻窑址1988—1996年的发掘》,载《考古学报》,2000年第1期。
[35]图片摘自祁金刚:《江夏湖泗古代瓷窑综述》,载《江夏考古》,2007年第2期。
[36]图片摘自祁金刚:《江夏湖泗古代瓷窑综述》,载《江夏考古》,2007年第2期。
[37]黄义军:《湖北梁子湖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分期研究》,载《考古》,2006年第3期。
[38]曾广亿:《广东瓷窑遗址考古概要》,载《南方文物》,1991年第4期。
[39]李辉柄:《广东潮州古瓷窑址调查》,载《考古》,1979年第5期。
[40]图片摘自冯先铭:《冯先铭陶瓷研究与鉴定》,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页。
[41]图片摘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42]图片摘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43]图片摘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44]图片摘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博物馆古陶瓷精粹》,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45]王普生:《广西宋代瓷窑装烧工艺的初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46]王普生:《广西宋代瓷窑装烧工艺的初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47]图片摘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博物馆古陶瓷精粹》,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48]图片摘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博物馆古陶瓷精粹》,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49]王普生:《广西宋代瓷窑装烧工艺的初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50]图片摘自王普生:《广西宋代瓷窑装烧工艺的初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51]图片摘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博物馆古陶瓷精粹》,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52]王普生:《广西宋代瓷窑装烧工艺的初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53]图片摘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博物馆古陶瓷精粹》,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54]韦仁义:《宋代广西的青白瓷》,载《景德镇陶瓷》,1993年第Z1期,第14页。
[55]图片摘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博物馆古陶瓷精粹》,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页。
[56]江筱琴、张为邦:《宋代青白瓷系及其烧造探讨》,载《中国陶瓷》,2005年第6期。
[57]牟宝蕾:《浙江境内宋元青白瓷窑址研究》,载《东方博物》,2009年第4期。
[58]冯先铭、冯小琦:《宋元青白瓷及其仿品》,载《收藏家》,1996年第4期。
[59][元]脱脱等:《宋史·食货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0]张增午、李向明:《河南出土宋代青白瓷及相关问题》,载《中原文物》,2006年第6期。
[61]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景德镇竟成铜锣山窑址发掘简报》,载《文物》,2007年第5期。
[62]婺源县:《嵩峡齐氏宗谱》,景德镇市图书馆藏。
[63]余勇、邓和清:《宋代景德镇陶瓷窑业状况——蒋祈〈陶记〉研究》,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49—50页。
[64]清嘉庆《河南强氏家谱》卷三《世系·子魁》条。
[65]余勇、邓和清:《宋代景德镇陶瓷窑业状况——蒋祈〈陶记〉研究》,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51—52页。
[66]蒋祈:《陶记》,载陈雨前、余志华主编《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第14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4421页。
[67]周銮书:《景德镇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8]戴宁汝:《常熟钱底巷出土的唐宋瓷器——兼谈苏南地区民间用瓷和瓷器市场》,载《景德镇陶瓷》,1993年第Z1期。
[69]刘新园:《景德镇宋元芒口瓷器与覆烧工艺初步研究》,载《景德镇陶瓷》,1974年第1期。
[70]余家栋:《江西陶瓷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0—341页。
[71]朱莉叶·艾莫森等:《瓷器贸易的曙光——白瓷与青白瓷》,载《南方文物》,2000年第4期。
[72]孙健:《南海沉船与宋代瓷器外销》,载《中国文化遗产》,2007年第4期。
[73]彭适凡、彭涛:《从胡人牵马瓷俑谈宋代景德镇瓷器的外销》,载《中华文化论坛》,1995年第1期。
[74]陈振:《中国断代史系列·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4页。
[75]伊永文:《宋代市民生活》,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页。
[76][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
[77][宋]欧阳修:《尝新茶呈圣俞》。
[78][宋]王安中:《临江仙·和梁才甫茶词》。
[79][宋]苏轼:《西江月》。
[80][清]潘永因:《宋稗类钞》,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664页。
[81][宋]惠洪:《石门文字禅》。
[82][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全二册)》卷八“补遗无时代”,中华书局,1987年版。
[83]图片摘自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84]钱薇伽:《宋代士大夫休闲生活考述》,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3页。
[85][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酒楼”,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28页。
[86]牟宝蕾:《注子的起源及演变》,载《文博》,2015年第6期。
[87]《中国陶瓷名著汇编》,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页。
[88][宋]郑居中等:《政和五礼新仪·徽宗序》。
[89]刘晶晶:《论宋瓷仿古》,载《装饰》,2007年第7期。
[90]黄阳兴:《天府遗珍——关于四川宋代窖藏文物的初步研究》,载《荣宝斋》,2015年第6期。
[91]《大宋重修铸镇州龙兴寺大悲像并阁碑铭并序》,原文出自清代王昶撰《金石萃编》卷一二五,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嘉庆十年刻同治钱宝传等补修本。
[92][宋]曾巩:《兜率院记·元丰类稿》卷十八,记十三首,曾巩全集。
[93]刘忠山:《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盛行原因考察》,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8—19页。
[94]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95]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
[96]《曾子》。
[97]《论语·八佾》。
[98]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99]彭适凡、彭涛:《从胡人牵马瓷俑谈宋代景德镇瓷器的外销》,载《中华文化论坛》,1995年第1期,第68页。
[100]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101]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102]徐宏力:《论禅宗悟性的美学价值》,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103]徐宏力:《论禅宗悟性的美学价值》,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104][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105]李雨苍、李兵:《宋代陶瓷纹饰精粹绘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106]杨永善:《中国传统陶瓷的造型意识及其潜在的文化内蕴》,载《文艺研究》,1995年第3期。
[107]图片摘自赵自强:《柴窑与湖田窑》,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108]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81页。
[109][日]城一夫著,刘志国译:《中国色彩的历史》,载《陶瓷研究》,1996年第4期,第215页。
[110][日]城一夫:《色彩史话》,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111]苏轼:《次韵杨褒早春》。
[112]王安石:《次韵舍弟赏心亭即事二首》。
[113]北京法源寺无量殿对联。
[114]天津盘山天香妙祥寺对联。
[115]克文:《云鹤》。
[116]张法:《佛教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页。
[117]高丰:《中国器物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页。
[118]丁宁:《美术心理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133页。
[119][唐]惠能著,徐文明注译:《六祖坛经》,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120][唐]圭峰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
[121][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122][明]居顶:《续传灯录》卷五。
[12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
[124]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1页。
[125][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浮梁瓷器”条,中华书局,2013年版。
[126]赵曰斌:《“饶玉”新证》,载《景德镇陶瓷》,1990年第4期,第32页。
[127]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78—79页。
[128]彭涛、石凡:《青白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129]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
[130]崔庆忠:《图说中国绘画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
[131]刘涛:《宋瓷的意味之美兼评中国古陶瓷审美中的一种倾向》,载《东方艺术》,1996年第1期。
[132]张立文、向世陵:《空境——佛学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7页。
[133]吴平:《禅趣人生》,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