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杨梅亭窑

二、杨梅亭窑

杨梅亭窑,又名胜梅亭窑,位于景德镇市竟成镇杨梅亭村,距市区约6千米。窑址在村庄里的一户农舍后的山坡上,东西长约36米,南北长约75米,总面积约2700平方米。杨梅亭窑始烧于五代,结束于北宋,连续制瓷历史为半个多世纪,窑址堆积极其丰富,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图3-8)。

“最底层为五代堆积,出土了大量的支钉、垫柱等窑具,以及一些碗心和足壁上留有数颗支钉痕迹的青瓷和白瓷残片。由于装烧后体直接与窑火接触,瓷器釉面被污染,废品率较高。当时烧成温度在1150°~1200°。青的色调偏灰,白釉色调纯正,洁白度达70%,时代均属五代。造型与五代墓出土物相同。器型主要有碗、盘、壶等。青瓷碗为敞口,微侈,弧壁,大圈足,足底缺釉;白瓷碗为唇口,弧壁,大圈足,足底无釉;盘为大圈足,唇口或花口;壶为长扁形曲把。出土的白瓷和釉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氧化硅为68.77%,氧化钙为10.92%,氧化铁为0.73%,孔隙度为0.81%。制胎仅用瓷石一种原料,胎质坚硬、细密、洁白(图3-9)。杨梅亭窑所产的白瓷胎细釉白,制作精良,是我国南方地区诸窑场中烧造的最早的白瓷之一,对宋代影青瓷以及元、明、清三朝多色瓷的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

图3-8 刻划花碗残片

遗存的中、上层为北宋文物堆积,发现有匣钵、垫饼等窑具以及青白瓷片。匣钵呈漏斗状,是装烧坯体的窑具;垫饼又称“渣饼”,圈状或饼状,以黏土加粗料制成,是隔离匣钵与坯体的窑具。当时是采用仰烧法,这比五代的支钉叠烧法进步得多,是制瓷工艺史上的一大变革。[7]

入宋后,杨梅亭窑只烧青白瓷这一种产品,品种丰富,制作精美。杨梅亭窑青白瓷的成功烧造对宋代景德镇地区青白瓷瓷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助作用。青白瓷产品主要是日用生活器皿、文房用具等,归纳起来有如下种类:直口杯,敞口碟、葵口碟,敞口盏、葵口盏,敞口碗、直口碗,侈口盘、敞口盘,唾壶、注壶,直口罐,子口盒、直子口盒、印花盒、果形盒,盏形灯、盘盏形灯,撇口炉、敞口炉、兽腿炉,器盖,小瓶,束腰长方形枕,鸟食罐,滴注,水盂,瓷雕小猴等(图3-10、图3-11)。

图3-9 宋青白釉圈足盘

图3-10 宋青白釉刻花碗残片 杨梅亭窑

图3-11 宋青白釉刻花碗残片 杨梅亭窑

杨梅亭窑址的大量青白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不少制品有纪年墓可佐证:堆花子母盒与德安县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墓出土的相类似;同类六棱执壶在江西奉新宋元祐年间墓也有出土;八瓣葵口碟与江西彭泽湖西易氏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墓出土的类似;同类芒口深腹碗在景德镇宋宣和年间的洪浩墓也有出土;划花团鸾纹盘与江西婺源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张氏墓出土的影青鸾凤纹碗的纹饰相类似;同类刻划卷曲云气纹碗在江西铅山县宋宰相陈康伯夫人何氏墓中也有出土;同类影青斗笠盏与芒口花瓣纹碗与婺源县宋庆元六年(1200年)墓出土的相同;同类刻花婴儿攀枝纹碗与宜黄县圳口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叶九墓出土的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