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头窑[14]

十一、黄泥头窑 [14]

黄泥头古瓷窑遗址,是景德镇五代至北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古窑址,1983年被列为景德镇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窑位于景德镇市东郊黄泥头小学旁的北山上,距市区12千米,东为景婺公路,过公路约50米处是南河。该窑址遗物丰富集中,保存完好,窑址由东、西两大窑包构成,总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高数十米,故当地人又称之为“匣钵墩”。西堆以五代遗物为主,发现大量青瓷和白瓷;东堆以北宋遗物为主,青白瓷占大多数(图3-72),还有少量的五代青瓷残片(图3-73)。

图3-72 宋青白瓷花口盘 盈田窑

图3-73 黄泥头古窑遗址

该窑址出土的瓷器,胎化学成分为:氧化硅含量较高,在74%~79%,三氧化二铝含量较低,为16%~20%,氧化钾和氧化钠含量在2.5%~4.3%。这与南港、三宝蓬瓷石经粉碎淘洗后制成的子的化学成分相似。可见这一时期是单纯使用一种原料——“子”制胎的。这种高硅质瓷胎由于烧结温度范围较窄,容易在高温焙烧过程中变形,因此,出土的瓷器废品率较高。

西堆出土的青瓷胎色泛灰,胎骨较厚,胎质细硬,釉色青亮,青中带黄,以铁为着色剂,釉色为“蟹壳青”,极似越窑之青色。造型有碗、盘、壶等,碗、盘一般为唇口、撇口或花口,大圈足,足壁较厚,器心及足边沿有数颗支钉痕迹;壶均呈瓜棱形,鼓腹,流长且在腹身的上面,临近颈部,流和腹相连处直通,没有拦住壶内茶渣外流的网状隔离细孔,壶足底也有数颗支钉痕迹。西堆出土的白瓷胎质坚致、细密,胎骨较薄,胎色纯白,主要有碗、盘、壶等器型,造型特征与青瓷基本相同。

东堆出土的青白瓷胎质细腻,胎骨坚硬,器壁平薄,色泽透亮,釉色一般青中泛白,也有闪黄者,器型延续五代,仍为碗、盘、壶等。碗类底部均有一道环状的露胎痕迹,这是采用小于圈足的垫饼仰烧的结果。

1980年,景德镇陶瓷馆清理了景德镇黄泥头窑址,宋代地层共分两层。

上层:上层有青白瓷高足斗笠碗、高足鼓腹碗残片,从形制来看,该层器物属北宋前半期制品(图3-74)。

图3-74 宋青白釉碗 银坑坞窑

下层:下层有厚唇口、矮足、斜壁青白瓷碗残片,环状、饼状垫饼和匣钵等窑具。器物形制与五代同类器物酷似,只是装烧方法由五代的支钉叠烧改为垫圈(饼)装匣仰烧。综合来看,下层器物属北宋初制品,堆积厚约5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