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上的尚白观

二、色彩上的尚白观

图5-107 枢府瓷高足杯

蒙古族受自然生存环境和原始宗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崇蓝尚白的色彩审美观。明初译注本《蒙古秘史》总译卷一载:“当初元朝人的祖,是天生一个苍色的狼,与一个惨白色的鹿相配了,同渡过滕吉思名字的水来,到于斡难名字的河源头,不儿罕名字的山前住着,产了一个人,名字唤作巴塔赤罕。”[115]“苍色”就是蓝色,蓝、白两色是蒙古人所崇尚的颜色,故元朝“国俗尚白,以白为吉”。元代宫廷生活中的袍服、仪仗帷幕、旌旗等皆为白色,重大国庆节日也举国皆白。例如元人祭祀时,主持祭典的长者“别乞”要“衣以白衣,乘以白马”才算符合规范(图5-107)。

元代继续烧制青白瓷,并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创烧出颜色更白的卵白瓷,这和“元人尚白”的民族习俗有关。由于元朝“国俗尚白,以白为吉”[116],卵白釉瓷器一经创出,便备受青睐,并受到宫廷和权贵们的普遍推崇。《元史·外夷二》记载,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三月,元世祖降安南王诏谓:“卿既委质为臣,其自中统四年为始,每三年一贡,可选儒士……苏合油……白瓷盏等物同至。”帝王诏书把白瓷盏隆重地列为贡品,足见元人对白瓷的崇尚程度。青白瓷、卵白瓷是蒙古民族文化在瓷器上的集中体现,受到元统治者的青睐,契合了元朝“以白为吉”的国俗,满足了“祭器尚纯”的需求。

【注释】

[1]梁同书:《古窑器考·饶州窑》,载《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第25辑,世界图书出版社广东公司,2012年版,第7731页。

[2][元]苏天爵:《国朝文类》“诸匠”条,四部丛刊本。

[3][明]宋濂:《元史·百官志·将作院》,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卢嘉锡、李家治:《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2页。

[5]周仁、李家治:《中国历代名窑陶瓷工艺的初步科学总结》,载《考古学报》,1960年第1期。

[6]刘新园、白焜:《高岭土史考——兼论瓷石、高岭与景德镇十至十九世纪的制瓷业》,载《中国陶瓷》,1982年第7期。

[7]翁彦俊等:《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南宋和元代青白瓷胎釉分析——兼议“二元配方”起源》,载《东方博物》,2015年第56辑。

[8]表格摘自李峰等:《宋元时期景德镇窑瓷胎原料选择演变规律研究》,载《中国陶瓷》,2015年第4期,第107—112页。

[9]李峰等:《宋元时期景德镇窑瓷胎原料选择演变规律研究》,载《中国陶瓷》,2015年第4期,第107—112页。

[10]李峰等:《宋元时期景德镇窑瓷胎原料选择演变规律研究》,载《中国陶瓷》,2015年第4期,第107—112页。

[11]表格摘自卢嘉锡、李家治:《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328页。

[12]李峰等:《宋元时期景德镇窑瓷胎原料选择演变规律研究》,载《中国陶瓷》,2015年第4期,第107—112页。

[13]李峰等:《宋元时期景德镇窑瓷胎原料选择演变规律研究》,载《中国陶瓷》,2015年第4期,第107—112页。

[14]翁彦俊等:《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南宋和元代青白瓷胎釉分析——兼议“二元配方”起源》,载《东方博物》,2015年第56辑。

[15]翁彦俊等:《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南宋和元代青白瓷胎釉分析——兼议“二元配方”起源》,载《东方博物》,2015年第56辑。

[16]翁彦俊等:《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南宋和元代青白瓷胎釉分析——兼议“二元配方”起源》,载《东方博物》,2015年第56辑。

[17]刘新园:《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辨——兼论景德镇南宋与元代瓷器工艺、市场及税制等方面的差异》,载《景德镇陶瓷》,1981年第S1期。

[18]表格摘自徐文鹏等:《景德镇落马桥红光瓷厂窑址出土元代白瓷成分分析及工艺研究》,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年第1期。

[19]表格摘自徐文鹏等:《景德镇落马桥红光瓷厂窑址出土元代白瓷成分分析及工艺研究》,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年第1期。

[20]表格摘自翁彦俊等:《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南宋和元代青白瓷胎釉分析——兼议“二元配方”起源》,载《东方博物》,2015年第56辑。

[21]表格摘自张福康:《中国古陶瓷的科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22]翁彦俊等:《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南宋和元代青白瓷胎釉分析——兼议“二元配方”起源》,载《东方博物》,2015年第56辑。

[23]表格摘自翁彦俊等:《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南宋和元代青白瓷胎釉分析——兼议“二元配方”起源》,载《东方博物》,2015年第56辑。

[24]表格摘自翁彦俊等:《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南宋和元代青白瓷胎釉分析——兼议“二元配方”起源》,载《东方博物》,2015年第56辑。

[25]图片摘自周銮书:《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五代宋元卷》,中国摄影出版社,1998年版,第279页。

[26]杨后礼:《永新县发现元代瓷器》,载《江西历史文物》,1981年第2期。

[27]黄冬梅:《江西樟树宋元纪年墓出土的青白瓷》,载《景德镇陶瓷》,1994年第2期。

[28]吴志红、范凤妹:《介绍一批江西元代青白瓷器》,载《江西历史文物》,1983年第2期,第64—68页。

[29]乐平县博物馆:《乐平李家岭元墓清理简报》,载《江西文物》,1990年第1期。

[30]图片摘自彭适凡:《宋元纪年青白瓷》,庄万里文化基金会,1998年版,第86页。

[31]吴志红、范凤妹:《介绍一批江西元代青白瓷器》,载《江西历史文物》,1983年第2期,第64—68页。

[32]李直祥:《雅安市发现元代窖藏瓷器》,载《四川文物》,1988年第5期。

[33]卢桂兰、师晓群:《西安北郊红庙坡元墓出土一批文物》,载《文博》,1986年第3期。

[34]刘兴:《江苏丹徒元代窖藏瓷器》,载《文物》,1982年第2期。

[35]杨道以:《高安窖藏元代高足杯》,载《收藏家》,1999年第3期。

[36]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7—248页。

[37]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7—248页。

[38]吴志红、范凤妹:《介绍一批江西元代青白瓷器》,载《江西历史文物》,1983年第2期,第64—68页。

[39]吴志红、范凤妹:《介绍一批江西元代青白瓷器》,载《江西历史文物》,1983年第2期,第64—68页。

[40]刘翔:《江西高安县汉家山元墓》,载《考古》,1989年第6期。

[41]郭远谓:《江西南昌朱姑桥元墓》,载《考古》,1963年第10期。

[42]图片摘自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9页。

[43]杨后礼:《永丰县元代延祐五年墓出土的文物》,载《江西历史文物》,1983年第4期,第32—34页。

[44]李直祥:《雅安市发现元代窖藏瓷器》,载《四川文物》,1988年第5期。

[45]白九江:《重庆市两路口劳动村元墓清理简报》,载《四川文物》,2004年第2期。

[46]杨后礼:《永丰县元代延祐五年墓出土的文物》,载《江西历史文物》,1983年第4期。

[47]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51页。

[48]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52页。

[49]丰城县历史文物陈列室:《江西丰城发现元影青雕塑戏台式瓷枕》,载《文物》,1984第8期,第82页。

[50]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52—253页。

[51]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53—254页。

[52]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5页。

[53]图片摘自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55页。

[54]图片摘自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55页。

[55]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元铁可父子墓和张弘纲墓》,载《考古学报》,1986年第1期,第95—114页。

[56]杭州市文管会:《本市发现元初瓷观音塑像》,载《杭州日报》,1979年7月25日第3版。

[57]吴水存:《元代纪年青花瓷器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载《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六辑)》,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58]杨后礼:《江西永丰县元代延祐六年墓》,载《文物》,1987年第7期,第85—87页。

[59]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56页。

[60]蓝浦:《景德镇陶录·景德镇历代窑考》,载连冕:《景德镇陶录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61]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29页。

[62]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29页。

[63]刘新园、白焜:《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载《文物》,1980年第11期。

[64]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344页。

[65]史树青:《宋元瓷器鉴定二十讲》,吉林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62页。

[66]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3—235页。

[67]图片摘自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5页。

[68]叶涵鋆、夏跃南、胡承恩:《歙县出土两批窖藏元瓷珍品》,载《文物》,1988年第5期。

[69]杨道以:《高安窖藏的元代白瓷》,载《收藏家》,2000年第12期。

[70]图片摘自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71]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310页。

[72]图片摘自肖发标:《景德镇枢府窑作品集》,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0页。

[73]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6—237页。

[74]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7页。

[75]蓝浦:《景德镇陶录》,载陈雨前、余志华主编《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第26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8013页。

[76]曹昭:《格古要论》,载陈雨前、余志华主编《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第6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1671页。

[77]曹昭、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载陈雨前、余志华主编《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第6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1675页。

[78]张东:《景德镇窑元代卵白釉堆花加彩贴金瓷器初探》,载《中国古陶瓷研究》第10辑。

[79]图片摘自肖发标:《景德镇枢府窑作品集》,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页。

[80]周密:《志雅堂杂钞》,载《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第5辑,世界图书出版社广东公司,2012年版,第1256页。

[81][元]佚名《元典章·工部·杂造·磁器上不得用描金》,“至元八年四月二十日,御史台承尚书省札付钦奉圣旨:‘节该今后诸人,但系瓷器上并不得用描金生活,教省里遍行榜文,禁断者。钦此。’”。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元刻本。

[82]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9页。

[83]史树青:《宋元瓷器鉴定二十讲》,吉林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64—165页。

[84]朱金升:《河北磁县南开河村元代木船发掘简报》,载《考古》,1978年第6期。

[85]余家栋、张卫东、梅绍裘:《乐安发现元代瓷器窑藏》,载《南方文物》,1984年第1期。

[86]叶涵鋆、夏跃南、胡承恩:《歙县出土两批窖藏元瓷珍品》,载《文物》,1988年第5期。

[87]叶佩兰:《元代瓷器》,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

[88]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载《中国陶瓷经典名著选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75页。

[89][明]宋濂:《元史》卷八六志第三二·百官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162页。

[90]陈文平:《卵白釉瓷年代考》,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91]表格摘自卢嘉锡、李家治:《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8页。

[92]傅振伦:《〈陶说〉译注》,轻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107页。

[93]郭演仪、陈尧成:《元大都发掘的青花和影青瓷》,载《考古》,1982年第1期。

[94]表格摘自卢嘉锡、李家治:《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6页。

[95]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58—261页。

[96]表格摘自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489页。

[97]表格摘自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489页。

[98]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60—261页。

[99]李直祥:《雅安市发现元代窖藏瓷器》,载《四川文物》,1988年第5期。

[100]杨后礼:《江西永新发现元代窖藏瓷器》,载《文物》,1983年第4期。

[101]刘裕黑、熊琳:《高安县发现一批元代窖藏瓷器》,载《江西历史文物》,1981年第4期。

[102]杨后礼、范凤妹:《宋元青白瓷概说》,载彭适凡:《宋元纪年青白瓷》,香港庄万里文化基金会,1998年版。

[103]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331页。

[104][日]长谷部乐尔:《日本出土的元、明时代的陶瓷》,载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1983年版,第30页。

[105]图片摘自肖发标:《景德镇枢府窑作品集》,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106]李德金、蒋忠义、关甲堃:《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中的中国瓷器》,载《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

[107]图片摘自肖发标:《景德镇枢府窑作品集》,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108]冯先铭:《元以前我国瓷器行销亚洲的考察》,载《文物》,1981年第6期。

[109]冯先铭:《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出土的中国瓷器》,载《古陶瓷鉴真》,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320页。

[110][日]三上次男著,胡德芬译:《陶瓷之路——东西文明接触点的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5、37页。

[111]马希桂:《从中国瓷器的大量出土看中肯两国久远的贸易交往》,载《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一九八七年晋江年会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版,第99页。

[112][元]汪大渊著,苏继庼校释:《岛夷志略校释》,中华书局,1981年版。

[113][日]三上次男著,胡德芬译:《陶瓷之路——东西文明接触点的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14]张景明:《中国北方民族饮食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80页。

[115]余大钧译注:《蒙古秘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06页。

[116][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