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瓷的釉色特征
青白瓷是我国宋元时期生产的主要瓷器品种之一,它较集中地代表了宋代高度发达的制瓷技术水平。其成熟期的典型特征为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显白,白中闪青,积釉处显青(或水绿),薄釉处泛白,具有深浅不一的色阶变化;胎骨洁白细腻,硬度高,瓷化程度好;并且有的器物胎薄体轻,透光见影,釉面莹润,色泽如玉,有“假玉器”之称。青白瓷这种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的特点,让其从占主流的青瓷中脱颖而出、名噪一时,为改变自唐以来的“南青北白”的局面贡献了力量(图1-10)。
图1-9
从釉色看,宋代青白釉和五代青白瓷釉虽然都为石灰釉,但宋代釉灰用量大,故造成两个时代青白瓷特点有差别,具体如下:①焙烧时,宋代青白瓷釉汁更易流动,积釉处较五代的厚,呈现釉薄处泛白,釉厚处水绿的美感;②釉的光泽度强,透明度高;③釉中气泡大而疏。宋代时,景德镇窑的青白瓷,其釉色在宋代的不同时期不尽相同。北宋早期发色不正,釉较薄,釉多带微黄,或者釉色发白,呈纯正青白色的不多;北宋中后期的则与前期相反,白里泛黄的很少,釉色多呈典型纯正的青白色,晶莹碧透,色质如玉,脱离了传统青瓷的感觉,更像玉器。南宋前期的青白瓷承袭了北宋中后期的风采,与北宋中后期的青白瓷无二致。南宋中晚期的青白瓷光泽度减弱,透明度已不如前,并且泛黄发灰,晶莹度也减弱,当然,这一时期也有少数质量较高的青白瓷,呈现出如冰似玉的特征。
图1-10 宋青白釉狮形钮壶盖 湖田窑
如上所述,青白瓷在不同时期呈色不尽相同,事实上,青白瓷在同一时期同一窑口,除了典型的青白色,其釉色还有深浅不一的现象,或青中偏白,或青中偏青,或青中泛黄,或呈米黄色,或近似纯白色(图1-11)。因为在宋代,景德镇窑采用龙窑烧制瓷器,这种窑的主要优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便于速烧,因而瓷器产量大,烧成成本低。但是龙窑也存在不少缺点,如窑内温度高低不均、升温速度快慢有别、烧成气氛较难控制,特别是窑身越长,窑内各部位的烧成温度与气氛就越难控制,如此种种导致哪怕是同一瓷釉配方,由于放置窑位的不同,也会导致釉色存在差别。何况制作青白瓷的胎釉配方在成熟定型之前,窑工在选择制瓷原料和淘洗原料方面做了不少尝试,才逐步优化胎釉配方和原料的处理工艺,在此实验过程中,会带来瓷胎和瓷釉中化学成分的波动,这也会导致烧成后的釉色存在差异。由表1-2的数据可知(表格在P015),宋代青白瓷瓷胎中的CaO含量变化比较大(0.5%~1.4%),K2O、Na2O、MgO的含量也有所波动,说明其胎料配方不稳定。另外,铁元素是青白釉的主要着色剂,如果青白瓷的施釉厚度不一致,加上胎体颜色的差别,这都会导致青白瓷呈色不一致,有色泽之差。这些不是工匠有意为之,而是由于施釉、制胎为手工操作,误差较大,此为工艺技术的局限性。加之龙窑烧制的不可控因素太多,这也导致青白瓷即使由同一窑所烧,色泽也是各有差异,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千”。细分起来,青白瓷的色阶之差可分为如下五种:白色、粉青、水绿、米黄、玉色。其中,米黄釉是在还原气氛不充分的情况下烧成的,其他四色烧的是还原焰。
1.白色
白瓷和青白瓷的色泽差别主要在于釉层,而不在于瓷胎,表1-2(表格在P015)的景德镇窑五代至宋代的瓷胎数据佐证了该观点。杨梅亭等地的五代白瓷与湖田窑宋代青白瓷的瓷胎化学组成几乎完全相同,说明五代到北宋,景德镇窑的制瓷胎料一致。景德镇窑五代白瓷与青白瓷釉的成分差别主要在于含铁量,氧化铁是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呈青色。青白瓷的釉层较白瓷厚,含铁量随之增多,故釉色显青色。另外,五代时景德镇窑瓷釉配方中,釉灰的用量少于宋代的用量,由此带来白瓷釉中氧化钙的含量比青白瓷低。宋代青白瓷氧化钙的增加使釉层变得更加透明,这正是宋代青白瓷不同于五代白瓷的地方。
图1-11 宋青白釉海水纹刻花碗 盈田窑
在宋代,尤其北宋早期,有相当一部分的青白瓷的釉色偏白,呈现出白瓷的光泽,由上述关于五代白瓷和宋青白瓷的对比分析可知,如果釉层施得较薄,导致釉中含铁量偏低,就容易烧制成偏白的青白瓷,从成品的表面观察,该类偏白的青白瓷的釉层确实较薄。由于制瓷工艺的延续性,在五代至宋代的过渡期间,釉层在慢慢增厚,青白瓷才逐渐由偏白转为青白色(图1-12)。
图1-12 青白瓷印花菊纹碗
图1-13 宋青白釉刻花盘 采自湖田博物馆
2.粉青
典型的青白瓷釉色青中泛白,白中显青,而现存器物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青白瓷色泽偏青,呈现出粉润的偏青色泽。青白瓷的呈色与铁元素密切相关,如果釉层较厚,在还原气氛下,则容易烧制出偏青的青白瓷。当然,该粉青色泽也有浓淡之别,这与含铁量的高低有关系(图1-13)。
3.水绿
制作青白瓷的釉料为石灰釉(用石灰石与草木灰烧炼成“釉灰”,然后与瓷石配制成釉)。釉中含有16%~20%的氧化钙,钙在釉料中是助熔剂,能在较低温度下玻化,在高温下流动性大。釉料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铁是青白釉的主要着色剂,故在釉厚处呈现湖水般的绿色。因此,如果将釉层施厚一些,加大釉料的含铁量,在还原气氛下,则有可能烧出如湖水般的绿色,我们在调查的窑址中发现有大量青白瓷器物的厚积釉处呈现漂亮的水绿色(图1-14)。
4.米黄
图1-14 宋青白瓷器物残片 民间收藏
青白瓷色泽偏白、偏青或呈现水绿色,这些颜色都属于同一个色系,烧成气氛都为还原焰。而现存的青白瓷中有一定比例的青白瓷呈现米黄色,俗称米黄釉瓷。米黄釉在景德镇窑不罕见,在南宋时大量出现,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烧制米黄釉的窑口。在窑址的调查过程中,考古专家发现过专门烧制米黄釉的窑址,比如位于印机家属楼和小南河之间的那段土坡[2],就曾是南宋时烧制米黄釉的窑址所在地,可惜2017年随着新公路的修建,窑址已被破坏殆尽(图1-15)。
米黄釉瓷,其色泽与青白色相差甚远,呈现米黄色,类似于古文献所称的“炒米色”,故名。青白釉的最终呈色不仅取决于釉料配方,还取决于窑温、窑位及烧成气氛。青白瓷在窑炉焙烧时分氧化、还原、冷却三个阶段,铁元素是青白釉的主要着色剂,在不同的烧成气氛中会呈现青、黄不同的颜色。在氧化气氛中,铁处于高价状态,呈黄色系;在还原气氛中,铁处于低价状态,呈青白色系。宋代用龙窑烧制瓷器,龙窑身长容量大,较难把握窑内气氛,若烧制温度不到位,容易出现氧化气氛;窑炉不同位置的温度有差别,靠后的窑位温度偏低,窑炉内更趋于氧化气氛,故放置于此处的青白瓷很容易烧出偏黄的米黄釉。有测试数据显示,米黄釉的烧制温度约1000℃,较青白瓷低200℃~300℃。米黄釉的烧成气氛为氧化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温到还原焰,则瓷器转化为青白色,所以青白瓷的烧成过程也即由黄色到青白的变化过程。有研究者将米黄釉置于窑内复烧过,在温度达到1300℃左右时,米黄釉则转变为青白釉了。需提及的是,米黄釉常伴有开片纹,这是因为南宋中晚期的青白瓷胎体的氧化铝含量高于前期,而釉的成分与前期相似,在焙烧时,釉比胎收缩得快从而出现开片。泛黄的原因则同样是由于胎体铝含量过高,烧熟需要更高的温度和更好的窑炉氛围控制,而当时的窑炉并不能适应这种要求,从而出现了泛黄的现象。在落马桥窑址中,南宋地层出土了一类表面有开片、色略呈米黄的芒口圈足青白瓷碗,其氧化铝含量高达25%左右(南宋时期,该窑口采用瓷石+高岭土二元配方)(图1-16)。
图1-15 宋米黄釉捏塑龙形罐 民间收藏
图1-16 宋米黄釉罐 民间收藏
图1-17 米黄釉香炉 民间收藏
青瓷系瓷器呈米黄色是任何青瓷窑口普遍存在的现象,包括唐宋越窑、耀州窑以及龙泉窑等,这些窑口的产品基本色调都青中带黄,如越窑的蟹壳黄是偏黄的色调,这与烧制温度及烧制气氛有关。景德镇窑米黄釉的大量出现始于南宋,南宋中晚期时为了扩大产量,瓷器采用支圈覆烧,窑内湿气不宜排出,容易造成釉面阴黄,使产品呈现米黄色(图1-17)。南宋蒋祈《陶记》中说:“两淮所宜,大率皆江、广、闽、浙澄泽之余。土人货之者,谓之‘黄掉’。黄掉云者,以其色泽不美而在可弃之域也。”[3]蒋祈所说的“黄掉”就是青白瓷中所烧造不成功的炒米黄色瓷。但是考古调查发现有专门烧制米黄瓷的窑口,而且产品质量精美,这与蒋祈的《陶记》所说的米黄釉不受欢迎的情况不相符。
图1-18 定窑刻花芒口碗
有文献表明,景德镇的米黄釉与定窑白瓷有着千丝万缕的承继关系。景德镇窑不仅在装烧方式上与定窑有明显承继关系,在产品风格上,景德镇窑也在模仿定窑。定窑白瓷声名远扬,有“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4]之说,从而推动了宋代白瓷的普及和发展,其结果是形成了以定窑为中心的定窑系。“已发现受定窑影响和属于定窑系的有山西省平定窑、盂县窑、阳城窑、介休窑、霍县窑,四川省彭县窑,江西省吉安窑和景德镇窑。”[5]定窑白瓷的呈色类似于象牙黄,景德镇窑在仿烧时,由于各种原因,烧成了偏黄的米黄釉色系了。在古文献中,也能找到景德镇窑受定窑影响之例证,如明代田艺衡《留青日札》中:“色有竹丝刷纹者曰北定,南定有花者出南渡后。”[6]该文献将定窑产品分为北定、南定:北宋时期河北曲阳烧造的瓷器叫“北定”,即正宗的定窑产品(图1-18[7])。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匠有的到了景德镇,有的到了吉州,景德镇窑与吉州窑模仿定窑所产的瓷器称为“南定”,另外,定窑还将那种颜色微闪红、如粉似玉的白瓷称为“粉定”,到了北宋末,景德镇受定窑的影响仿烧了“粉定”。《景德镇陶录》引《唐氏肆考》加以按语说:“昌南窑仿定器,用青田石粉为骨,质粗理松,亦曰粉定。”[8]由此可知,景德镇窑仿制定窑的粉定,名称也叫“粉定”。原来,粉定本是质量最优的定窑白瓷,但后来却为景德镇窑所专用。
宋室南渡后,定窑工匠南迁到了景德镇,继续按照原来的方法烧制瓷器。在景德镇湖田窑发现的碎瓷片中,有不少图案完全模仿定窑的花纹;其造型、烧造方法都是依定窑的制作。不过由于原料、配釉工艺和窑炉的不同,故釉色有所不同,定窑白瓷呈现乳酪白或者牙白色,而景德镇湖田窑仿烧的定瓷釉色偏黄一些,类似于炒米色,这是北方定窑白瓷与南方青白瓷的不同之处[9]。
5.玉色
青白瓷釉色,除了有上述颜色之差,还有个普遍特征就是品质好的青白瓷在视觉上呈现出温润如玉的质感,这与其釉料的粗细程度、坯体的气孔率以及烧成温度的高低关系密切:釉料太粗,不仅釉的成熟温度要提高,而且色泽不好,缺乏晶莹滋润感。所以若要烧制出玉质感的青白瓷,则需将釉料研磨得精细一些,并且要选用气孔率小、致密度高的胎体,然后在窑温高的位置放置坯体,才有机会烧制出玉质般的青白瓷。
另外,宋代景德镇窑的制釉是钙釉技术,配方为瓷石加釉灰,若想釉面透明,有玻璃质感,则须加大釉灰用量,随着釉灰用量的提高,氧化钙的含量越多,釉的熔融温度越低,在高温焙烧下,釉层熔融较透,釉面清澈透明,玻璃质感增强,光泽较好,在视觉上就呈现出如玉般的美感(图1-19)。
随着青白瓷生产技术的逐渐稳定和成熟,若要烧出玉质感的青白瓷,通过调配釉料配方、控制釉的含铁量、加厚釉层、选择致密度高的胎体以及调高烧制温度等手段烧制有玉质效果的青白瓷,便成为自主的技术选择。当然,瓷器的焙烧过程复杂,其他未知和不可控因素较多,只能说,遵循上述技术条件,则有可能烧制成功。
图1-19 北宋青白瓷小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