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早、中期(公元1127—1224年)
南宋时期,景德镇陶瓷销量整体下降,瓷器的质量不如以前,胎质已不如以前细腻,但胎体一般仍很薄。总的来说,南宋早期的青白瓷具有北宋中、晚期青白瓷的特征,该时期是青白瓷发展的兴盛期,具有典型的青白瓷的审美特征;南宋中期,青白瓷的制作和生产呈下滑趋势,整体的质量已不如前,和鼎盛时期的产品相比,此时的青白瓷胎骨粗松,制作不够精致,尤其釉色不及前代,釉的光泽度和透明度均有所减弱。产品的种类减少,覆烧器占绝对优势,故器物多芒口,但仍有不少工艺水平很高的青白瓷(图2-151)。
1.胎釉
南宋初期,由于器物主要沿用北宋中晚期的匣钵仰烧法,因此胎釉和北宋中晚期的差别不大。南宋中晚期,社会动荡不安,熟练工匠大量流失。瓷窑为片面追求产量,广泛采用垫圈组合式覆烧工艺,装烧密度大,且器物是在胎体没有完全干燥的情况下装烧的,窑内湿气难以及时排出,阻碍了炉温的迅速升高,造成釉面偏黄偏暗或者泛黄发灰,晶莹度下降,釉的光泽度和透明度均减弱,无法烧出北宋产品的纯正青白色,当然同时也有一些质量较高、如水似玉的青白瓷。大宗产品如斗笠碗、撇口弧壁碗和平底盘等器物的胎质已不如以前细腻,但胎体一般仍较薄;此外,釉层稍厚,釉里的气泡开始变小增多,产品较之前代更粗糙,呈色更不稳定。
2.装饰纹样
图2-151 宋青白瓷莲花纹芒口碗
南宋早期,刻划花装饰依旧盛行,是这一时期景德镇窑主要的装饰手法,题材多为减笔牡丹、莲荷、水波,稍晚时则有一束莲与双鱼等,后期出现了人物故事等。南宋中后期的装烧工艺以覆烧为主,覆烧导致瓷器出现的芒口多镶金包银。装饰技法流行内模印花工艺,出现刻花、划花、印花并存的局面,后期以印花最为普遍。器物内壁多印阳纹图案,纹饰繁缛丰富(图2-152)。纹样由北宋简单样式演变为繁而不乱的多层纹样,印花纹样丰富,常见的纹样有婴戏、萱草、葵花、菊花、牡丹、莲花、水波、云气、树叶纹、飞凤、龙纹、水波双鱼、螭纹、回纹、双蝶、芦苇水禽、莲池鸳鸯、海棠、梅花等。印花装饰不如前期的刻、划花刚劲有力,纹饰规整,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密而不乱,主要装饰在盘、碟、洗的内底及盖的顶部等部位。
图2-152 宋青白瓷印花碗
①鱼纹
南宋时,鱼纹常与莲荷组合,有莲池游鱼、水藻游鱼等构图。南宋中后期风行模印手法,模印的纹样工整细致。在构图上,主要在器物内壁进行模印装饰,表现形式多样,鱼纹或成对并行,或首尾相对嬉戏,或大小穿插,或单条鱼儿畅游水中,布局新颖别致。
湖田窑印花莲池游鱼纹碗残片(图2-153),碗底模印两条游鱼,鱼在盛开的荷叶与莲花间游动,施青白釉烧成后,釉色如淡淡的湖水,鱼纹在釉面下隐约浮现,具有浅浮雕之美感。南宋青白釉印花双鱼纹碗(图2-154)为景德镇湖田窑产品,碗内壁模印双鱼在水藻间游动的景象,鱼身上的鳞片清晰可见,罩上一层温润淡雅的青白釉,好似鱼儿在波光粼粼的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模印工整细致,纹饰精美。
图2-153 南宋印花莲池游鱼纹碗残片
图2-154 南宋青白釉印花双鱼纹碗
②凤纹
甲骨文中就有长尾凤凰的象形,在装饰艺术中,凤凰演变为顶有高冠、后曳长尾的形象,形象与孔雀相似。“宋代的凤纹已定型为朵云状的头冠,修长的尾羽作飘带状,鸾(雄性)的尾羽作卷草状。景德镇窑有团凤、双凤对舞、双凤穿花等图案(图2-155)。另外,景德镇窑常将凤纹和牡丹纹结合起来构成凤穿牡丹的题材,如盘、碗、盖盒上常出现口衔牡丹拖着长尾翩翩飞舞的单凤形象,也有拖着彩带般长尾在牡丹花中嬉戏的双凤,另外还有比翼双飞、双凤穿云、双凤口衔彩带在云间对舞等题材。在描绘这些纹样时,宋代喜用柔和的线条,显示怡然自得的情调。”[49]凤纹的装饰方法有刻划与模印两种,刻划纹饰流畅洒脱,笔简意赅;模印纹饰印制规范,清晰明快。青白瓷单凤穿花纹盘残片(图2-156),一只凤凰展翅遨游在花丛中,凤首用如意祥云替代,双翅展开,背部及翅膀上的纹理清晰可见,尾巴为六条带状物,飘逸自然,凤凰身下印有鱼群,在莲荷中畅游,画工精致,纹饰精美。
图2-155 南宋模印凤纹碗残片
图2-156 宋青白瓷单凤穿花纹盘残片
图2-157 宋青白瓷月映梅纹碗残片
③月映梅纹
梅纹,因其在寒月绽放而有“冰肌玉骨,独天下而春”而又不争春的高贵品性。梅纹,常见的有朵梅和折枝梅,南宋时期,梅纹常以朵梅形式出现,上方挂一弯新月,营造月夜咏梅的意境,该纹饰南宋时多见,常以印花形式出现(图2-157)。
④鸭纹
该纹饰在南宋至元代时期较为常见,以刻划手法勾勒出鸭子在水里游的形态,生活气息浓郁。
⑤喜上梅梢纹
“喜上梅梢”取其谐音“喜上眉梢”,寓意吉祥,南宋时常见,一般在器物内壁模印一只喜鹊站在梅花怒放的树上,喜鹊回首瞭望,富有生趣(图2-158)。
3.造型
图2-158 “喜上梅梢”印纹盘底
图2-159 南宋天干模、棋子模 湖田博物馆藏
南宋初期,景德镇窑沿用北宋中晚期的成型方法,故器物造型与前期大同小异,差别不大;南宋中后期,景德镇窑采用模印成型方法,淘汰和改造了许多北宋时的造型。模制成型的产品更周正(图2-159),垫圈组合式窑具也大幅降低了产品烧制过程中的变形率。一般来说,相较于北宋同类型产品,这一阶段的碗盘高度降低了,底径加大了,圈足变矮了,甚至有的只具备圈足的痕迹,并且,器物的口沿增厚了而底部减薄了,芒口器成为主流。在器型上,种类不如以前丰富,以盘、碗、盒为主。该时期典型的器物有侈口弧壁碗、唇口弧腹碟、芒口杯(直口)、直口深腹钵、堆塑瓶、菊瓣纹盒、方形瓷盒、海棠花口炉等。注碗和盏托等成套的茶酒器已不见,出现了葫芦形执壶和喇叭口折肩印花执壶。盒类装饰简单,精致美观,以菊瓣形印花盒、素面盒为主,方盒目前仅在徐衍墓出土过,造型十分别致。各式香炉开始出现,水注、砚滴大量涌现,琼式瓶、禹式炉等仿铜器陈设瓷开始出现。
①碗
南宋时期,陶工为了增加窑室内的装烧密度,节约瓷器的焙烧费用而大量采用支圈组合式覆烧法,于是,仰烧法退居次要地位,覆烧法渐占绝对优势,芒口碗就成为这一时期烧造量最大的产品。为了器物在烧制中不致坍塌,覆烧的器物口沿增厚,底部减薄,圈足变矮,碗高度降低。南宋碗式多为花口碗、斗笠碗、芒口碗、侈口碗等,该时期流行斗笠碗与侈口弧壁碗、芒口平足碗(图2-160),造型规整。圈足有矮圈足和平底足之分。南宋晚期除芒口平底足斗笠碗占多数外,尚流行芒口印花斜壁式碗和花口斜壁矮圈足碗。
芒口碗:该类器型在北宋中期出现,只是那时产量并不多,而大量生产的碗类仍以仰烧的为多。到南宋时,芒口碗大为风行。所谓“芒口碗”,即指内外满釉、唯有口沿露出一线骨胎的碗。芒口碗的造型大致可分成两种:一为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流行的直口弧壁碗;二为南宋中后期流行的斜壁与侈口弧壁碗。以上两款芒口碗的外形与北宋中、后期的仰烧碗大致相同,除芒口外,其区别主要在器壁与圈足上:
a.器壁由仰烧碗的下厚上薄的“笋桩式”变成中下部较薄、口沿较厚的“倒桩式”。
图2-160 南宋青白釉芒口平足碗 湖田博物馆藏
b.圈足比北宋后期的仰烧碗要矮一些,高度只有北宋早、中期高足碗的1/5。[50]
之所以把器壁设计成“倒桩式”,是因为覆烧碗在焙烧时负重的部位已由仰烧碗的器底转移到口沿处,如果不把碗的中下部做薄,碗在高温下便会因底部过重而坍塌变形。其足身矮,有的仅具备圈足的痕迹,则是出于经济目的,因为圈足矮,覆烧窑具的垫阶就可降低(有的垫阶仅高8毫米),窑室中的装坯密度(竖向)便会相应增大[51]。
南宋中期以后,陶工们为了装烧规格一致的产品,便弃用垫钵而采用支圈组合式的覆烧窑具。由于支圈的直径一致,且上一垫阶必须管住下一个制品的口沿,因此受窑具的制约,只能装烧撇口弧壁碗和斗笠碗了。
斗笠碗:腹壁斜直,小圈足,造型峭立修长,状似翻转的斗笠,故名,圆唇或尖圆唇,小圈足(元代时为饼足),内外满施青白釉,唯底足露胎。从北宋后期至整个南宋,斜壁小底碗是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烧造得最多的产品。这种器型与五代碗类大相径庭。和其他时代的斜壁碗相比,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口径与底径的比例增大(五代的约为1∶0.9,该时代的约为1∶0.26),圈足特别小,器壁显得斜而高,形象秀丽挺拔(图2-161、图2-162)。
图2-161 南宋青白瓷扣银刻花斗笠碗 婺源博物馆藏
图2-162 宋青白釉刻花斗笠碗
将景德镇窑的碗和当时其他名窑的同类产品相比,便会看到:北宋早、中期的产品曾受到后期越窑的影响,而南宋的(特别是芒口器物)与定窑的产品较为相似。不过尽管如此,景德镇窑的产品还是有它自己的特色,特别是从北宋中期开始,这些特色就更为鲜明了。也就是说,在北宋中期至整个南宋期间,景德镇生产的碗类要比当时各名窑的同类产品更为挺劲,器壁也要薄腻得多,器型的转折处如外壁与足、内壁与底心的交接处都十分规整,显得极其利落而又严谨。
②盘
南宋时出现了大量的芒口盘,器物均内外满施釉,唯口沿露一线胎骨。流行如下样式:
a.芒口圈足盘:浅圈足,深腹(有的为浅腹、斜腹),口沿为侈口(有的折沿)。南宋青白釉印花芒口盘(图2-163),圆唇,腹壁微侈,内底宽平,圈足足墙外收内撇,白胎,青白釉泛绿色,外底足刷一层薄釉,盘沿无釉露胎。
b.芒口平底盘:芒口,平底,口沿为平折沿(也有侈口)。该类器型在北宋晚期就有生产,“浙江武义县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墓出土的侈口大平底芒口盘,该类盘到南宋时期平底内凹,内底绝大多数印各类花纹,常见的有双凤纹、莲荷纹、鸾鸟纹、喜鹊登梅纹等”[52]。
③碟
南宋时期,芒口碟居多,细分为大平底碟、圈足碟、卧足碟等,按口沿分可分为敞口碟和折沿碟。
a.敞口碟:敞口,斜腹壁渐往下收,腹壁与内底交接处有一圈凹弦纹,平底,芒口,内底宽平(图2-164)。宋青白瓷印花碟(图2-165),芒口,器物内壁满饰纹样,近口沿处饰一圈回字纹,腹壁饰莲瓣纹,内底满饰莲花与荷叶纹,制作精美。
图2-163 南宋青白釉印花芒口盘 湖田窑
图2-164 南宋青白芒口瓷小碟
图2-165 宋青白瓷印花碟残片
b.折沿碟:芒口,口沿向外平折,弧腹壁,腹壁较深,内底宽平,平底(图2-166)。目前所知,浙江武义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墓出土的两件青白瓷碟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青白瓷芒口器。芒口器由于口沿无釉,粗涩不好用,于是出现了镶金银的青白瓷,即在芒口瓷口沿上镶一道金边或银边,这样既掩饰了芒口的缺陷,又增强了外观的美感。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器物不是芒口,但也在口沿镶嵌金银,为的是彰显使用者的高贵身份,如江苏溧阳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李彬夫妇墓出土的23件镶银青白瓷,这些器物足底多有垫烧痕迹,说明是仰烧器物,口沿不可能有芒口,但也镶上了金银。
图2-166 宋青白瓷芒口碟
图2-167 宋青白瓷瓜棱壶
④执壶
进入南宋,壶类变化较大,加盖加钮,流长,附带圆管形穿孔。北宋晚期执壶的盖沿和肩上多置钮便于缚系,在南宋时期,这一做法已十分流行,并成为一大特色。南宋时期流行一种带盖执壶(图2-167),这是由北宋时期的长颈喇叭口壶演变而来的,只是壶颈更细长,柄长,流也长,多为筒形腹,腹微鼓,盖上有钮,盖面多呈下凹的碟子形状,南宋执壶的盖钮由北宋的坐狮钮演变为莲子状、花朵形、圆柱状盖钮(图2-168、图2-169),风格由繁到简。盖沿与执柄上部都附带圆管形的穿孔,以便穿绳系缚。南宋的执壶的流口一般略高于壶口。
图2-168 执壶盖
图2-169 执壶盖
“1965年,景德镇市郊南宋初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纪年墓出土的青白瓷印花缠枝菊执壶(图2-170[53]),喇叭形口,长颈,丰肩,筒形腹向下收,矮圈足,器底无釉。盖沿与执柄上端附环形穿以便于缚系,离口沿2厘米处饰三道凹弦纹,弦纹以下的颈部以两朵缠枝菊组成一组纹样。腹部上下各饰三朵缠枝菊,缠枝菊中间以一圈带状凸弦纹相隔,共组成三组纹样。该执壶构图严谨,形态逼真,图案上的菊花纹微微凸起,富有立体感,是菊花装饰中的佳作。壶肩上塑有扁平壶口,壶盖呈倒蘑菇状,盖边沿和柄上端各塑有长0.9厘米的圆管状小口,便于拴绳护盖。器物制作精细,色泽素雅。该壶通高16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4.3厘米。”[54]吉林农安金代(约1178年)窖藏出土的青白印花方执壶与这件执壶风格略微相似。
图2-170 南宋青白瓷印花缠枝菊执壶
图2-171 南宋印花八边形小执壶 壶体刻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八个字
北宋流行的壶(注子)与注碗搭配使用的情况已不复见。此外,除短颈瓜棱壶和八棱壶外,还有一种葫芦形执壶,小口,细束腰,长曲流,条形柄,带盖。直到南宋后期和元代,这种葫芦形执壶依然流行。
壶的容量有大有小,小者仅供一个人独酌独饮。明代冯可宾《岕茶笺》载:“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自斟自饮方得为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躲阁。”除了大容量的执壶,这种小壶也较常见。南宋印花八边形小执壶(图2-171),壶体通体饰花卉纹,花卉纹中印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八个字,施青白釉,釉色温润如玉。壶高10.6厘米,宽9.4厘米;圈足高0.8厘米,宽5.2厘米。
⑤盏托
北宋时期出现了三种盏托形,即杯盘连体形、台盏形(即覆杯形)、盘盏(托为高足盘形),到了南宋时期,基本就只见第一种器型,即杯盘连体形。这种器型托盘圈足变矮,整体高度也低于前期,盘内几近平直,中置托杯,托杯的杯腹为曲弧腹,敛口,高度低于前期,且底与足连通,其上再承托盏,一般盛放斗笠盏(图2-172)。山西大同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冯道真墓壁画中人物手持的盏托及桌上分置的托与盏即与此相同(图2-173)[55]。
图2-172 南宋青白瓷盏托
图2-173 冯道真墓壁画(桌上分置有斗笠碗和盏托,一盖罐腹部有“茶末”两字)
⑥杯
南宋时常见一种菱口杯,八边形口,芒口,圆唇,斜直腹壁,内底心下凹,且印有一圆圈纹,圈足,圈足底,足墙外撇,内壁压凹槽,外壁对应八条凸棱,白胎,青白釉泛青色(图2-174、图2-175)。
图2-174 青白釉八角杯正面 民间收藏
图2-175 青白釉八角杯底部 民间收藏
“青白芒口兰草杯,1980年春,樟树镇供水郊青郭小型砖室墓葬中出土。烧造颇精,形制为敞口、微弧深腹、矮圈足。出土时在芒口内外缘尚残存腐蚀了的包边白银。胎骨极细腻坚致,薄似卵壳,底部胎坯比腹部稍厚。表里施釉,匀净明亮,呈色白中闪青。器腹以剔透兰草装饰,刀法洗练,线条流畅。杯高5.8厘米,口径7.8厘米,圈足直径4.5厘米。同出土的《李氏夫人墓券》系青白镌刻,保存颇好,文句清楚。墓主李氏死于淳熙十六年,停棺一年,葬于绍熙元年,绍熙为南宋光宗赵惇年号。由此看来,此杯应为当年或早于当年的产品。”[56]
⑦渣斗
渣斗在各时期的变化较为明显,到了南宋,渣斗的盘口更浅,颈部变得直而长,浅腹,如南宋影青褐色鼓钉渣斗(图2-176),唇口,深腹,形如尊,腹部有两道弦纹,弦纹中间隔点有褐色鼓钉,突破了青白瓷的单调,起着画龙点睛的效果。
⑧盒
南宋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香料大量输入,香料的使用遍及朝野,青白瓷盒的需求量激增,景德镇窑制作盒子的专业作坊数量增加了,并且普遍在瓷盒底部或刻或戳印作坊名号,如“段家盒子记”“吴家盒子记”等,字均阳文直书,有的在底部仅戳印姓氏,有“张”“程”“吴”“米”“许”“段”“蔡”“陈”“潘”“余”“汪”“蓝”“朱”“徐”14家作坊,可见当时制盒业之发达。
器身素面的青白瓷盒和印花青白瓷盒,盖、底高度相等,这是宋代瓷盒的特征之一。南宋时期的瓷盒造型比较单一,单体盒占多数,刻划花较少,主要手法为印花装饰,有的素面。在北宋末及南宋时期,菊瓣纹盒、扁圆形盒较多,盒盖印花(图2-177)。“南宋青白瓷盒造型简单,不如北宋复杂,趋向于小巧,盒的高度降低,变扁。器型以扁圆形为主,鼓形、多角形、花瓣形次之。底足流行平底或圆饼足,少见或不见盖钮,装饰以印纹为主,规整。”[57]总的印象是品种比较单一,不如北宋时期复杂多变。南宋早、中期尚有胎细、釉润的精品,南宋中期以后,器物多胎质粗松、釉色发黄,极少有精品。总之,从其造型与纹饰上来看,宋代青白瓷盒发展趋势大致经历了简单—繁复—简单的过程,盒腹则由高深到扁浅。
图2-176 宋影青褐色鼓钉渣斗 景德镇陶瓷馆藏
图2-177 南宋青白瓷印花盒 湖田博物馆藏
图2-178 宋青白瓷印花粉盒
1976年,新建县南宋墓出土印花盒1件(图2-178[58]),盒盖微拱,上印大花一朵,小花数朵,四周饰竖条纹;盒身呈筒形斜收,四周饰凹弦纹数条。器呈漏斗状,子母口,圆饼实足。全器施青白釉,釉色均匀明亮,仅盒的斜腹、足、口沿露胎。该盒应属南宋时期的产品。[59]
1956年,上饶市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纪年墓出土菊花形盒,通高2.3厘米,口径2.4厘米,底径2.4厘米。盒呈十八瓣菊花形,盖微拱,子母口,平底。盒身和盒盖的高度大致相等,施青白釉,口沿,盖内和底部露胎,胎细质白,釉色温润,制作精巧[60]。
⑨枕
“南宋时期青白釉瓷枕变化不大,仍然以长方形枕、几何枕、动物形枕以及人物枕为主,但枕有变大变高的趋势。长方形枕多用印花装饰,在成型时即装饰纹样。新出现了椭圆形枕面。人物枕变得稍复杂些。”[61]
⑩梅瓶
南宋早、中期的青白瓷梅瓶,特点是小口,丰肩,往下渐削,底径稍大。南宋晚期景德镇窑的梅瓶基本形制不变,只是梅瓶的最大径上移至肩部,溜肩演变为圆肩,长腹往下渐收,底部直径变小,短颈平口上配有覆杯形盖;另外还有一种肩部更丰满、下腹更修削、底足微外撇的梅瓶样式。“南宋弦纹梅瓶(图2-179[62]),小口,丰肩,深削腹,圈足无釉处泛火石红色,颈饰凸弦纹一道,肩刻缠枝莲纹图案一周,并衬以浅细的排状形篦纹作地,腹至足饰双线重弦纹。整器既主题纹饰突出,又两相配合,十分协调,刻与划装饰技法兼用,加以满身施翠绿色釉,莹润如玉,令人爱不释手,藏于广东省博物馆。”[63]
1991年9月,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发现罕见的宋代瓷器窖藏,出土瓷器985件和其他器物若干,瓷器是窖藏大宗器物。所窖藏的985件瓷器中,经专家认定:产于13世纪中叶南宋时代的景德镇青白瓷600件,达近三分之二。器型有16种:梅瓶、香炉、口部内敛的深钵、蛙形水盂、笔洗、印盒、水注、瓶、盆(研钵)、钵、小壶、杯、碗、碟、盘、器盖等。其中,梅瓶为小口长圆体形的瓶。遍体刻划有牡丹、蔓草纹的有三件;刻划有涡状的波涛纹的有五件。盖却都以逆圆的筒形盖相通。这种款式的梅瓶在日本的经塚和寺院遗址中发现较多,牡丹、蔓草纹的梅瓶在京都法胜寺遗址(高29.2厘米)和京都太秦井户废寺遗迹(高26.8厘米)、茨城县长冈町前田(高38.5厘米)等地都有出土,涡状波涛梅瓶在爱媛县松山市松前城(高25.6厘米)、广岛县草户千轩町遗迹(高25.5厘米)中均有出土,这些出土器型同遂宁窖藏的器型酷似同类制品[64]。
图2-179 南宋弦纹梅瓶
砚滴
南宋时流行砚滴,产量多,造型丰富,有瓜果形、圆形、三足蟾蜍形、桃形、人物形等,流作圆管状,也有作龙首、凤首状。元代时砚滴依然流行,形制有葫芦形、凤首形、方形、圆形、鱼形、莲蓬形。器物较多采用模印制成,多有珍珠地印花,同时也常用褐彩装饰器物。
瓜棱形砚滴(图2-180):砚滴呈瓜棱形,束颈,圆溜肩,腹部呈椭圆形,平底,肩部一侧塑弯曲小短流,另一侧塑一半圆形把柄,砚滴口沿呈花朵状,流残。外腹壁施釉不及底,施青白釉,釉面开冰裂纹纹。器物模制对合而成。
葫芦形砚滴(图2-181):圆唇,直口,斜溜肩,呈葫芦形,花状圈足。腹上部置一圆管状流,把柄残。灰黄胎,外壁满施釉,底足露胎,胎质细腻滋润,釉呈青白泛灰黄色。1165年江西德兴徐衍夫妇墓出土1件,整体形似葫芦,高仅6.7厘米,小口,平底,流直而短,与湖田窑址发现的高圈足葫芦形砚滴略微相似。
图2-180 宋青白瓷瓜棱形砚滴 民间收藏
图2-181 宋青白瓷葫芦形砚滴 民间收藏
图2-182 元代文士形砚滴 民间收藏
元代的文士形砚滴(图2-182),坐状,身着右衽长袍,双手分置双膝,右手后侧装圆管状流向上,右肩后部穿一注水小圆孔,平底,白胎,外壁施釉不及底,釉呈青白色,颈部有褐色斑痕[65]。
香炉
北宋后期,尤其南宋以来,社会的复古之风尤炽,“景德镇窑烧制的青白瓷因此也出现了不少仿青铜彝器的造型,就香炉而言,出现了折沿立耳鬲式炉、鼎式炉、筒形炉、象腿炉、海棠式炉等,均有三足、矮立耳”[66]。
A.三足鼎式炉
出土较多,底附三个足,可分为:
(a)扁鼓腹(图2-183):盘口略斜,盘口内沿上附立一对扁长方形耳。两立耳不太规整。直颈略短,扁鼓腹较浅,最大腹径在腹中部,平底。三兽足,足较长直,足面分别装饰三条竖直条状物。器表刻竖条纹,腹部对称贴塑一对圆形环扣。
图2-183 宋青白釉三足香炉
图2-184 南宋青白瓷方耳三足香炉
(b)深直腹:平底,盘口内沿上附立一对扁长方形耳或圆形坚耳,足较短,外腹壁近底沿附三矮兽足。景德镇陶瓷馆陈列的南宋青白方耳三足香炉(图2-184),盘口,深腹,圆底,口沿部对称镶两只方耳,炉底镶三只等距兽形足,炉身刻有八卦文,施青白釉,胎白釉细,积釉似翠玉。造型小巧精致,古香古色。
(c)盆形:圆唇,腹壁微外弧,较浅,平底微凹,外腹壁近底沿处附三兽状足,白胎,口沿、外腹壁及足施釉,釉呈青白泛灰色。
(d)奁式炉(图2-185):圆唇外卷,直腹壁,腹壁饰数道粗弦纹,内底平。外底沿附三个花状足,白胎,内、外满施釉,釉呈米黄色。
(e)鬲式炉:斜盘口,盘口上附立一对拱形立耳,直颈略短,圆形腹,锥形三足,足底平。
另外还有罕见的四足炉,“青白海棠花口炉:1976年冬出土于临江镇花果山一座小型砖墓葬中。造型工整,庄重美丽。平面呈海棠花瓣形,侈口,圆折唇,斜直壁,平底,底部置对称的四矮足。胎坯较厚,挂釉匀净平薄,白壁与底部素胎无釉。高7.6厘米,口径14.3厘米,底径10.5厘米。同出有墓志,据志文载:‘葬于开禧元年十年……’开禧为南宋宁宗赵扩年号”[67]。
B.圈足炉:尖圆唇,直腹壁。宋青白釉圈足炉(图2-186),内底中心微上凸,圈足,足墙外直,内部外撇,灰胎,青白釉泛灰色,口沿及外腹壁至底施釉,釉面有开片纹。
图2-185 米黄釉奁式香炉
图2-186 宋青白釉圈足炉 盈田窑
图2-187 青白瓷博山香熏 民间收藏
香熏
南宋时期,熏炉多沿袭北宋的型制,但总体趋于简化。青白瓷博山香熏(图2-187),圆底,附三蹄状足,口沿外有一周凹弦纹,上承博山式炉盖,白胎,青白釉。
湖田窑出土一个三足熏炉(缺盖):莲花瓣状口沿,内子口,直腹壁,平底,附三兽状足。炉体、炉内唇及兽足分别模制,然后粘接而成。腹部印莲瓣纹,口沿、外壁及兽足施釉,釉呈青白色,白胎,内、外底露胎处各有一周黑褐色垫烧痕,说明炉体内套烧器物。口径为9.7厘米,残高6.1厘米[68]。
江西上饶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墓出土的青白釉香熏,子口,直壁,平底,下设三个“丁”字形足,半球形盖上镂空缠枝牡丹纹,炉壁饰一圈重莲瓣纹。
堆塑瓶
北宋时期,葬制中的这些仙人神异图像即所谓的“明器神煞”多以单个形象出现,即各种俑类较多。南宋中后期以后,堆塑瓶大量出现,造型上也有新的变化,各种“明器神煞”不再雕塑成单个个体,而是将其缩贴塑到长颈瓶上,这样,堆塑长颈瓶集诸“明器神煞”于一身[69]。与北宋时期的堆塑长颈瓶相比,南宋的造型匀称、典雅,装饰繁复,具体如下:
a.体形变修长,颈长大于腹长(有的相当于腹长的一倍)。
b.肩部普遍增加一周立俑,多为12个,个别的为11个或13个,南宋早期的肩下多饰荷叶形附加堆纹,南宋中后期到元代的则多饰一周凸弦纹。颈部堆塑有龙、虎、日、月、伏听俑、文俑、武俑、鹿、马、凤凰、蛇、龟等,最多的达12种,堆塑繁密,但密而不乱。至南宋晚期,颈部堆塑体积变小,纹样模糊,布局稀疏,同时还开始出现龙虎头部和日月悬空凸出于器表的现象。
c.盖顶普遍呈尖顶高帽形,饰一立鸟。个别盖特别高,占全器高度的1/4。
d.腹部大多无纹饰,也有少数腹部饰八卦纹。
“影青四神生肖瓶2件(图2-188[70]):1964年观上墓葬中出土。形体修长,大洗口,喇叭状长颈,深腹,圈足微处侈,盖呈盔帽形,顶立丹鹤,一为昂首展翅欲飞,一作栖息平视。瓶之颈部有弦纹二十八道,堆塑日月、祥云、玄武、朱雀、青龙、白虎。颈腹交接处捏荷叶边一周,承托十二俑环立于颈间下半部,各俑头戴披巾,长衣束带,捧手胸前。胎质较粗,器表施影青釉,釉不及底。通高60.4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9厘米,盖径10.2厘米。该墓出土的朱书墓志证明,葬于‘宝祐丁巳冬十一月’,丁巳系理宗赵昀宝祐五年。故此,这对四神生肖瓶应是宝祐中烧造。”[71]
图2-188 南宋青白瓷堆塑龙虎纹瓶
元至元青白釉堆塑长颈瓶(图2-189)一对,高70.8厘米,口径8.9厘米,底径11.8厘米,口微内敛,长鼓腹上下收,圈足外撇,肩部饰凸弦纹一周,上托高7.8厘米,立俑十二个,中以伏听俑和朵云相隔。俑的头部连接带状凸弦纹一周,其上两瓶各立文武俑,左右饰鸡、犬、马、鹿、玄武等,龙虎纹分绕其间;其头部向外悬空,凤凰及朵云托日月点缀其上,口边向外凸出,上饰荷叶边形附加堆纹一周,下置四个对称圆形系,中空,能穿绳。此瓶纹饰清晰,布局得当,显示典型的南宋风格。1951年贵溪县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道教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墓出土。[72]
图2-189 青白釉堆塑龙虎纹瓶 江西省博物馆藏
图2-190 南宋素胎雕塑四灵盖罐 景德镇陶瓷馆藏
南宋素胎雕塑四灵盖罐(图2-190),分盖和罐两部分,盖顶呈斗笠形,盖沿下为四个莲瓣托起的四个弧形支柱,莲瓣形盘下接一罐形器身,器肩部有一圈宽凸沿,上面置放四个动物: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灵动物形象生动。器物腹壁刻有缠枝菊花纹,写实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