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窑具

四、窑具

窑具是瓷器坯件在窑炉内烧造过程中所使用的辅助工具,有匣钵、匣钵盖、火照、间隔具、垫钵和支圈等。北宋早期使用匣钵烧造瓷器,北宋中晚期开始使用覆烧工具。

1.匣钵及匣钵盖

匣钵,由黑褐、褐色粗砂胎制成,胎质粗糙,可反复使用,亦称匣子,于隋代发明,唐代时迅速普及全国各地。当时江西地区的各大窑口已经使用匣钵装烧瓷器,景德镇地区在唐代就已经使用匣钵,一直沿用至今,是当地窑址中最多见的窑具。入宋后,景德镇窑继续沿用唐五代的匣钵技术,采用一器一匣的仰烧法,加上龙窑内气氛控制得当,因此烧成后的青白瓷晶莹温润,形成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匣钵形制多样,宋代所用的为钵形匣和桶形匣,所烧器物种类不同,所用的匣钵有别:

(1)钵形匣钵

钵形匣是古代最早出现的匣钵,外形为弧线形,如碗或钵,呈漏斗状,故又名“漏斗匣钵”(图1-152),该类匣钵适用于烧造碗、盘类器物。按照装烧瓷器器型的不同,匣钵的尺寸和形状稍有区别。装烧小杯、高足杯等小件器物,使用口径15厘米以下的小匣钵;烧碗类器物使用口径20厘米左右的中匣钵;烧大碗、盘子等器物使用口径超30厘米的大匣钵。在估算窑炉的高度之后,将匣钵层层叠放,匣钵的匣肩承放在下面匣钵的口沿上,圆形的匣底沉入下层匣钵内碗坯内部,然后层层叠压,直至窑顶,匣随碗形,碗夹于匣层之间,最顶部盖上匣钵盖(图1-153)。

图1-152 钵形匣堆积

图1-153 带盖匣钵

(2)桶形匣钵

此类匣钵适用于装烧瓶、炉、盖碗、小杯、盒、罐和方形枕等器物,使用范围比漏斗形匣钵广泛,有些覆烧用的垫钵也放在桶形匣钵里烧造。桶形匣钵装烧方式是将器物直接放在匣钵内,有的匣钵底部放垫饼后再放坯件。桶形匣钵也是层层垒叠,最上部盖上匣钵盖。桶形匣钵跟漏斗形匣钵一样,根据瓷器的器型来决定匣钵的大小,其形制的时代差异并不明显。

匣钵盖是窑内匣钵垒叠到接近窑顶时封顶所用,以防止匣钵内落入窑渣,以及避免坯件直接接触火焰。其出土于湖田窑址和凤凰山窑址中,形体有三种:一是圆饼形,紫色粗砂胎;另一种是半圆球形,顶部隆起弧拱;还有一种是倒碗状,完整,平顶。

用匣钵装烧瓷器(图1-154),具有如下优点:

图1-154 一器一匣(宋青白瓷葵口碟)

①匣钵能起到保护坯件的作用,将器物坯体放置在匣钵中焙烧,隔离了火焰对坯件的直接熏烤,使其釉面免受窑渣、窑烟、火星、木屑灰或高温下釉料飞溅的困扰,确保器物釉面光洁。另外,用匣钵烧制容易形成还原气氛,使瓷釉中的铁分呈现青色。

②匣钵为耐火材料预制,承重能力强,可以竖向叠放,层层垒叠直到窑顶,充足利用了窑室空间,使窑室的装烧量较之五代显著增加。

③用匣钵装坯,使器物安放稳定,减轻了瓷器坯体的承重,降低了坯件因堆叠过高而倒塌的风险,减少制品的黏结,废品率较之五代大幅降低。加之匣钵可以多次使用,降低了焙烧成本。

④器底垫以泥饼与匣钵相隔,饼径小于器物足径,除圈足内底露胎外,整个器物釉面完整,没有支钉烧制法时底心留有支钉斑驳的痕迹,器物的外观较五代更为精致。

⑤用匣钵装坯,制品在焙烧过程中受热匀称,避免外部冷空气侵入时造成窑内突然降温而导致坯件收缩开裂。

匣钵仰烧法具有以上诸多优点,因此,元明清时期的窑户在烧制精品细瓷时,仍然沿用此法。

2.火照

火照又叫“照子”,出现于南朝。火照用来测试窑温和坯件瓷化程度,主要有两个作用,其一是验证胎与釉的配方是否适应;其二是通过火照掌握焙烧过程中窑内的火候。“火照”一词最早出现于蒋祈《陶记》一书中:“火事将毕,器不可度,探坯窑眼,以验生熟,则有火照。”[144]火照入窑之前是泥土坯胎,一般用碗、盏类器皿坯体的口腹残片制成,碗底残片次之,把残片切成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的扁平薄片,在其中间挖一圆孔,便于用铁钩将其从窑炉中钩出。施釉后,把残片放置在一浅腹器内,然后与其他器物坯体一起入窑烧制。当达到烧成的关键阶段,即取出一片或两片火照瓷片,观察其烧结状态以及火照上的釉色变化情况,以此来判断窑内温度和坯件的成熟情况,再确定是否升温、保温或止火。在没有科学测温设备的古代,烧窑全凭经验,火照的出现,起到检查窑炉温度与气氛的作用,使瓷器的烧制多了一层安全保障,火照相当于现代烧窑时用的测温三角锥。

“火照”在宋代瓷窑中普遍应用,成为窑工检测瓷器烧成质量的重要工具(图1-155),其技术也很成熟,如同各种窑具一样,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关于火照,清代的蓝浦在《景德镇陶录》卷四中叙述得更明晰:“本烧户亦有自试火照之法,盖坯器入窑,火候生熟,究不可定,因取破坯一大片,中挖一圆孔,置窑眼内,用钩探验生熟。若坯片孔内皆熟,则窑渐陶成,然后可歇火。”[145]火照的发明和使用表明陶瓷生产从经验型向科学实验型迈出了一大步。

图1-155 照子

图1-156 垫饼

3.间隔具

①垫饼(垫圈),在器物叠烧时起间隔作用,避免施釉后烧成时瓷器粘连,均装在器底,出窑即废。景德镇从唐代到清代一直使用,宋代主要有垫饼和垫圈,用于碗、盘类的器物,最常见的间隔具是垫饼。间隔具用粗砂黏土制成,一般呈黄色、黄褐色或紫色等。景德镇窑使用覆烧工艺之前,主要的装烧组合是匣钵结合间隔具的方式,这种装烧方式所烧制的瓷器底部没有釉(图1-156)。

②垫柱,是配套匣钵使用的基础工具,用以提高匣钵的窑位。垫柱的使用是制瓷工艺的一大进步,早期直接将坯件放在窑底,因窑底温度低,产品底部生烧情况严重。垫柱有高度,能使坯件置于温度高的窑位,解决了生烧问题。垫柱内部中空,有各种形状,主要为有各种高度的圆筒状(图1-157)、长身束腰喇叭状、中型喇叭筒状、覆盂形、覆桶形等形制。因窑内前后上下位置不同,温度有差别,为了调整窑内的温差和解决生烧问题,故将匣钵放置在垫柱上入窑焙烧。

图1-157 垫柱 民间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