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白瓷的概念
青白瓷,是宋元时期以景德镇为代表烧制的一种瓷器,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显白,白中闪青,故名(图1-3)。“青白瓷”的称谓在宋元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但在宋代没有专门记载青白瓷的书籍,所载多为只言片语,大多散见于丛书或者文集之中。“青白”二字称瓷,最早出现于宋代蔡襄《茶录》(成书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即公元1065年):“茶色白,宜黑盏……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图1-4)
宋元时期的文献都将这种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的瓷器,称为青白瓷,如: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铺席”条谈到杭州大街上的铺席繁多:“平津桥沿河布铺……青白磁(瓷)器。”(图1-5)
宋代耐得翁《都城纪胜》“铺席”条:“都城天街……有大小铺席,皆是广大物货,如平津桥沿河……青白碗器铺之类。”同卷“诸色杂货”条有“青白瓷器、瓯、碗、碟、茶盏”的记载。
宋代赵汝适《诸蕃志》(《钦定四库全书》本)(图1-6):“阇婆国……番商兴贩用夹杂金银……漆器、铁鼎、青白瓷器交易”“三岛……贸易之货,用……青白、处州磁州”“丹马令……贸易之货,用甘理布、红布、青白花碗、鼓之属”“龙牙加貌……货用印花布、八察都布、青白花磁器之属”“苏门苍剌国……货用青白磁(瓷)器”。
图1-3 元青白瓷钵 民间收藏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晚清文献称青白瓷为“影青”,最初“影青瓷”专指明代永乐和万历时的薄胎制品,如:
清代陈浏《匋雅》:“永乐影青脱胎碗最为可贵,脱胎乃瓷质极薄之谓。若画之没骨者,碗形往往不能正圆,亦脱胎岁久所致。其所影之花,两面莹澈,可以互鉴,惟款识亦然。”(图1-7)又说:“明窑影青压手杯,其薄如纸,即万历昊十九之卵幕杯也。”
民国的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也谈到了“影青”:“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图1-8)又说:“永乐影青一种,瓷质极薄,雕暗龙,表里可以映见花纹,微现青色,故曰影青。”
由此可知,“影青”起初并不是指青白瓷,但由于明永乐、万历时期的瓷器胎薄如纸,器壁雕有暗花,对光可见纹影,与宋元时期景德镇窑精品青白瓷品相近,青白瓷更符合“影青”的特点,加之影青名称文雅,颇具风韵,遂在当时被文人骚客广泛采用,后渐成为古陶瓷界对青白瓷的专称。
在民国时期的文献中,青白瓷又称为“隐青”“映青”“罩青”,隐青亦如影青一样,有透光的特点,只是胎体稍厚一些。如: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曰:“影青固甚薄之瓷也,乃有瓷质颇厚,仅能一面影出青色雕花者,此则名为隐青。”(图1-9)
图1-8
邓之诚的《骨董琐记全编》称青白瓷这种瓷器为“罩青”,其卷一载:“宋定白而不莹,其莹者罩青也。”
因此,青白瓷又称影青、隐青、映青、罩青等,反映了青白瓷多样的艺术特点,毕竟青白瓷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呈现的特征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