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兴起

第一章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兴起

宋代社会相对稳定,城市经济繁荣,农业、商业以及手工业均有重大发展。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制瓷业迅速发展起来,我国制瓷业进入了繁盛期,南北方各地瓷窑大量兴起,名窑辈出。各个瓷窑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的传播和相互影响十分活跃,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彻底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单一局面。

宋代瓷器不仅畅销于国内市场,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而且由于宋代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瓷器远销至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瓷器坚致美观、耐酸性、容易清洗,是理想的日常生活器皿,也深受国外消费者的欢迎,成为当时对外贸易中输出最多的商品(图1-1)。

由于有着广阔的海内外市场,宋代陶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民间窑场急剧增加,各种不同的制瓷工艺蓬勃兴起,瓷窑遍及大江南北。“原来没烧瓷历史的东北、西北、西南的许多地点相继设窑烧造瓷器。老牌的瓷器生产地区继续繁荣,并有了新的发展。北方地区和南方沿海地区,过去制瓷业比较薄弱,瓷窑数量也激增,大有超过老中心的趋势。目前发现的宋代烧瓷窑场,遍布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一百五十余个县、市,每县、市的窑场少则几处,多的达几百处。”[1]

总体来说,在我国陶瓷的发展过程中,宋代处于百花争艳的阶段,南北方同时繁荣,各擅其长,新的瓷器生产格局已形成,对瓷器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1-1 青白瓷执壶盖

图1-2 五代白釉瓷碗 盈田窑

古代景德镇制瓷环境得天独厚,有优质的瓷石原料、资源丰富的柴薪、发达的水路交通、来自北方名窑的工匠,这使得景德镇窑场初露头角,就不乏精品之作,唐代所产瓷器有“假玉器”之称。五代时,景德镇窑场生产白瓷技术驾轻就熟,所产的白瓷(图1-2),胎骨致密细腻,透光度好,不同于景德镇窑青瓷偏灰的色调,白瓷釉色白而微泛青色,釉面无裂纹。此后,景德镇窑在烧制白瓷的基础上,创烧了一种更为优质的瓷器品种——青白瓷。青白瓷是我国宋元时期生产的主要瓷器品种之一,它较集中地代表了宋代高度发达的制瓷技术水平。其中,以景德镇的青白瓷为最优,成为宋朝皇室的御用贡瓷。宋代受景德镇影响烧青白瓷的瓷窑有江西吉安、南丰、七里镇,安徽繁昌,浙江江山、泰顺,湖北武昌,云南玉溪,广西藤县,广东潮安、封开、广州、中山、惠阳,福建浦城、崇安、光泽、政和、建瓯、连江、闽清、闽侯、莆田、仙游、德化、安溪、南安、泉州、同安、漳浦等窑。由此可见青白瓷影响的面最大,福建沿海地区的瓷窑大多盛烧适应外销需要的器物,其中,德化、安溪、泉州、莆田窑窑址遗留的青白瓷标本数量达到惊人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