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锣山窑(银坑坞窑系)
铜锣山窑址,位于景德镇市昌江区竟成镇银坑村银坑小学后山叶家坞西侧铜锣山的山坡上。铜锣山是一处北宋早、中期以烧造青白釉日常生活用瓷为主的窑场。碗是其中的大宗产品,兼烧少量青釉、黑釉瓷器,其上限或可追溯到五代晚期,下限当在北宋晚期,不晚于南宋。
北宋早期的出土器物除一件青釉瓷碗外,其余均为青白釉瓷器,种类有花浇(图3-26)、碗、盘、碟、杯、盏、盏托、酒台等,其中碗、盏、碟等为大宗,以敞口、唇口、矮圈足为常见,腹较浅,内底宽平,腹壁斜直,圈足浅矮,足端方正(图3-27)。
图3-26 宋青白釉花浇 银坑坞窑
图3-27 宋青白釉唇口碗 银坑坞窑
出土器物多数具有北宋早期的时代特征,如圆唇、敞口青白釉瓷盘与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辽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的青白釉瓷划花缠枝菊纹花口盘的造型相同;青白釉瓷花浇与江西彭泽县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墓出土的青白釉瓷水浇的造型相同;厚圆唇、侈口盏与山西平定北宋佛塔地宫出土的白瓷盏的造型相同,地宫出土碑记表明地宫建于北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
北宋中期的出土器物丰富,除少量的青釉瓷壶和黑釉瓷盏外,主流产品是青白釉瓷器,有瓶、碗、钵、盘、碟、水盂、酒台、杯、盏、器盖等,仍以碗、盏、碟为主(图3-28)。与第一期相比,日常生活用器内底宽平,腹部变深,圈足高且直,足端平切,流行弧腹。高圈足、口与器壁多为六出花瓣式,是北宋中、晚期流行的特征。
其中,尖圆唇、侈口青白釉瓷碗外腹壁上的纹样与北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冯京夫妇合葬墓出土的越窑碗的刻花牡丹纹相同;青白釉瓷钵、水盂与北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蔡清墓出土的青白釉瓷同类器的造型一致;托盘平折沿式青白釉瓷酒台子、直口青白釉瓷杯与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陈六娘墓出土的同类器的造型相同。
图3-28 宋青白釉唇口小碗 银坑坞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