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景德镇陶瓷
唐代,瓷器生产繁荣,各地瓷窑纷纷崛起,数量较隋代明显增多,遍及大江南北。从瓷窑的分布区域与数量看,隋代以前瓷窑作坊仅分布于浙江、河南等地,总计二十余处,而唐代瓷窑数量增加一倍多,达五十余处,广泛分布在如今的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浙江、江西、湖南等几十个省市,并且,不少窑场规模相当大。随着大量产品投放到市场,竞争无可避免,《景德镇陶录》称:“陶至唐而盛,始有窑名。”由于数量多,为了便于识别,唐代以“窑”专称瓷器。经过优胜劣汰的角逐,一批瓷窑如邢窑、越窑、长沙窑脱颖而出,并形成“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南方擅长烧制青瓷,以越窑为代表,而北方的白瓷更胜一筹,以邢窑为代表(图1-29[32])。
图1-29 青釉执壶 南窑
图1-30
图1-31
景德镇制瓷条件优越,水土宜陶,地处丘陵山区,全境山峦起伏,柴薪充裕(图1-30),水路交通便利,境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且有一条昌江,昌江是景德镇最大的河流,自古便是景德镇的交通要道,为制瓷提供了必要的水利支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景德镇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关于唐代时景德镇的制瓷情况,史料多有记载(图1-31)。《景德镇陶录》记载,在唐高祖武德年间镇民陶玉、霍仲初等都曾制器进御,瓷质“莹缜如玉”,昌南瓷器名扬天下。具体如《景德镇陶录》卷五载:“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造。《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图1-32)又“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墡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图1-33)。不过,霍窑、陶窑的具体窑址,目前还没有发现。另,清《饶州府志》记载:“唐武德二年,里人陶玉献假玉器,由是置务设镇,历代相因。宋以奉议董造,元泰定本路总监陶,皆有命则供,否则止”(图1-34);清《浮梁县志·陶政》记载:“陶厂:唐武德四年,里人陶玉献假玉器,由是置务。”又有一说:“陶厂自唐武德二年陶人献假玉器,由中始置镇,因名,以奉御董造。”(图1-35、图1-36)
图1-32
图1-33
图1-34
图1-35
图1-36
景德镇地处江南,在“南青北白”的格局下,主打产品为青瓷(图1-37[33])。关于唐代时景德镇窑的制瓷情况,早在1953年,陈万里就已经在白虎湾、胜梅亭、湖田一带做了实地考察,发现了许多唐代所烧造的瓷片,并且白虎湾窑的碎片范围颇广,可见唐代制瓷在白虎湾附近盛极一时。详细情况如下:“石虎湾(或作白虎湾)位于湘湖与湖田(该两地都是宋代窑址)之间,离镇约二十里。公路靠小山坡,左边碎片及烧窑工具堆积极多。碎片的胎土均属灰色,这是利用当地泥土所烧造的物品。胎骨一般较厚,偶尔也有薄的。盘底宽边,重合入窑,因此宽边上有支烧的痕迹。盘心里也有敲去支烧的遗存部分。底心有釉,色泽极似长沙窑出土的东西。青釉带黄,像一般人所称的蟹壳青,但青的程度,已接近越窑的艾色,就是所谓橄榄色。施釉极薄,有极细的纹片。还有青釉的洗,平底不挂釉,浅碗外面有凹纹。”[34]陈万里断定白虎湾窑产品具有很鲜明的唐代风格,与长沙窑产品类似。另外,“在1954年秋,在湖田村南面入山约两三里处,地名胜梅亭(俗称杨梅亭)的山坡,又发现当年烧造时重叠破碎的窑底货,都是青釉器,色釉跟白虎湾的相仿”[35]。此外,古陶瓷专家黄云鹏也曾在白虎湾拾到一件茶碾槽,上刻有“大和五年”纪年款号。通过器物特征的比对,他与另一古陶瓷专家罗学正认为,该茶碾槽为唐代所制,并由此得出结论,包括白虎湾窑在内的景德镇瓷业生产始于唐代中晚期。[36]可是,上述两个窑口没有进行深入的考古发掘,其断代问题尚有争议。
图1-37 青釉褐斑罐 南窑
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瓷业始于中晚唐(图1-38[37])。2011年与2013年,相关考古机构组成联合考古队分别对景德镇的南窑、兰田窑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该时期的遗物,为景德镇的制瓷业创始时间提早到中晚唐时期提供了实物证明。
唐朝经历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后,北方由于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经济凋敝;江南地区相对安宁,包括工匠在内的北人为避战乱迁徙至南方,其中不少人选择在景德镇扎根。唐代诗人皇甫冉《送李录事赴饶州》一诗云:“北人南去雪纷纷,雁叫汀沙不可闻。”描述的就是北人南迁入饶州的场景。景德镇隶属饶州浮梁,饶州位于赣东北赣江与信江流域,是北方移民南迁江西或转入江南地区的必经之地。北人南渡充实了景德镇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制瓷技术,这对景德镇窑业的兴起是一大促进。唐代时,浮梁(即今景德镇)是著名的产茶区,也是江南的茶叶贸易中心,茶叶贸易十分繁荣。随着茶叶销量的增加,景德镇繁荣起来,人口增加,经济发达。茶叶的销售对瓷业生产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图1-38 南窑遗址地下堆积层 南窑
景德镇凭借富藏的瓷土资源、丘陵山区丰富的柴薪、来自北方名窑的工匠和相对安稳的政治环境开始生产瓷器。景德镇窑在兴起的过程中,“受到西部长沙窑陶瓷技术的传播,东部越窑陶瓷文化西进的影响,以及北部鲁山窑陶瓷文化的辐射。在洪州窑青瓷文化的引领下,当时景德镇窑抓住了洪州窑青瓷类型窑场衰落,和越窑青瓷类型、婺州窑青瓷类型、寻乌窑青瓷类型窑场在江西地区没有完全发展兴盛的有利时机”[38],大力发展制瓷业,使得景德镇瓷业一经创始就突飞猛进,制作工艺先进,生产规模庞大。据文献记载,唐代景隆初年(约公元707年),景德镇(昌南镇)设有“监务所”,为朝廷赶烧过献陵祭器,“监务所”是专门管理窑务的机构,只有瓷器生产达到一定规模,政府才会设置此类机构。《景德镇陶录》卷八《陶说杂编上》载,景德镇(昌南镇)设有专门管理窑务的机构“唐有监务厅”,并载“唐褚绥,字玉衡,晋州人。景隆初为新平司务。会洪州督府奉诏需献陵祭器甚迫,绥驰戟门,历陈岁歉,户力凋残,竟获止”[39](图1-39)。此外,镇内市埠桥盛氏烧有琉璃窑,唐代此地因为以陶瓷为业的人户多,故有“陶阳镇”之称。
图1-39
图1-40 南窑的龙窑
虽然目前当地只发现两座唐窑,分别为南窑和兰田窑,但两座窑址规模之庞大,遗物堆积之丰富,在全国的窑业遗存中都属罕见。南窑的生产时间为中晚唐,虽然烧制时间短,但窑址分布范围广,面积超过三万平方米,在南窑还发掘了十二条龙窑,每条长度均在60米以上,其中最长的那条长达78.8米(图1-40[40])。在一座山头如此密集分布着窑炉遗迹,可见当时社会组织之严密,窑业生产之旺盛。可以遥想当年窑工们热火朝天烧瓷,各路商贾络绎不绝贩瓷的热闹场景。景德镇兰田窑,地处兰田村,是一个晚唐窑址。带领我们前去考察的浮梁县博物馆李新才馆长介绍说,兰田村及附近山头古时称作“万窑坞”,地名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是社会活动和经济发展的活化石,此称呼的由来虽无法考证,“万”也是概数,但从字面上可解读出兰田村古时是窑址密集分布的地方。
唐代景德镇窑的产品分为为大众所用的粗瓷和供高端市场的优质瓷。日用粗瓷是大类,产品多为简单的生活日用品,如碗、盘、壶、罐之类;上等优质瓷与越窑的精品瓷不相上下,胎质细腻,釉层均匀,釉色莹润。关于该类瓷器的面貌,古代典籍多有提及,并且对瓷器的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如《景德镇陶录》记载,武德年间,镇民陶玉、霍仲初所制瓷器,色泽素润,莹缜如玉,被誉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唐代诗人柳宗元替饶州刺史元崔所作《代人进瓷器状》,称赞景德镇瓷器:“并艺精埏埴,制合规模。禀至德之陶蒸,自无苦窳,合太和以融结,克保坚贞。且无瓦釜之鸣,是称土铏之德。器惭瑚琏,贡异砮丹。”文中称景德镇瓷器形制堪当典范,由于工匠对火候已能完全掌握,烧制中各道工序近乎完美,瓷器坚致细密,尤其声响有声如磬的品质特征(图1-41[41])。此文说明当时景德镇官员对景德镇瓷器信心十足,才让柳宗元大力夸赞该产品,意欲引起朝廷关注,继续成为皇家贡瓷。
景德镇窑的兴起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唐代大环境下的产物,是多文化因素融合的结果。唐代景德镇窑是瓷都景德镇“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先声,为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1.唐代景德镇瓷器的种类与烧造窑口
图1-41 人面埙 南窑乐平博物馆藏
青瓷是唐代景德镇窑的主要产品,除此以外,还生产少量的青釉褐斑瓷器、青釉褐彩瓷器、素胎器(图1-42)、酱釉瓷器。青瓷的产品种类以碗、盘、壶、罐等日用器皿为主,另有茶具、瓷碾和专供外销的大碗及腰鼓。
图1-42 素胎器 罐 南窑
最新考古资料表明,景德镇唐代窑址已发掘两座,一座位于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兰田村,另一座位于景德镇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两座窑址陶瓷堆积层深厚,可见当时生产规模之庞大。这两座窑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将景德镇的瓷器烧造历史向前推进近两百年。
①兰田窑
兰田窑(图1-43[42])位于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兰田村金星自然村西北的万窑坞、牛氏岭、小金坞一带的山坡上,东距景德镇市区约20千米,南距南河约1千米,东侧约200米处有一条小溪连通南河,西南4千米处是湘湖古窑址,10千米处是盈田古窑址。兰田窑所处的湘湖镇南河流域一带分布有30余处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窑址。这一带地处丘陵山区,柴薪充裕,水路交通便利,又有南河连通昌江,制瓷环境得天独厚,是景德镇早期瓷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中心。
该窑于2011年年底被当地村民无意中发现,同时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立即展开勘察,并于2012年年底圈定500余平方米进行小范围发掘,本次发掘分三个区域,分别为万窑坞、柏树下、大金坞,发掘工作以万窑坞为主,清理了两座晚唐时期的龙窑窑炉,其中,地处万窑坞的窑炉保存基本完整,窑尾部分被少量破坏。该龙窑平面呈长条状,窑炉总长28.7米,窑内最宽1.9米、残高0.1~0.7米,窑头至窑尾的高低落差为10.24米。前后坡度不同,从窑头向窑尾分为三段,坡度分别为23.5°、22°、19°。该龙窑为砖砌式,其建筑方式为直接在生土上挖槽,以砖砌建,窑炉由窑前工作面、火门、火膛、窑床组成。难能可贵的是,在窑床前部保存了支垫器物的垫柱,这对了解当时的装窑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该窑炉是昌江流域发现最早的、保存最完好的窑炉,出土了丰富的晚唐、五代时期遗物。发掘结果表明,该窑窑业兴旺,生产规模较大,窑址分布范围约5000平方米,遗物堆积层厚达1~2米,并在相距1千米处发现多处早期窑址,形成庞大的窑址群。
兰田窑创烧于唐代中晚期,终烧于北宋,延续烧造数百年,产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且有些器物的形制、胎釉、装烧工艺延续发展,有承继关系,产品质量总的趋势是由粗而精递进演变。早期,兰田窑因受制瓷技术落后、装烧工艺原始、窑温控制不当等因素的影响,遗物堆积中多见生烧、变形、粘连等现象;至兰田窑烧造中后期,制瓷技术的成熟及匣钵的使用,器物质量逐渐提高(图1-44)。
图1-43 兰田窑炉(窑炉前为垫柱)
图1-44 青釉碗 兰田窑
图1-45 瓷权 兰田窑
兰田窑产品的器型、胎釉、装烧工艺受到洪州窑、越窑的影响,故产品风貌与这两窑较为相近。兰田窑是一座民间窑场,其生产的器物为日常使用的粗器,质量精细者少。该窑出土了青釉瓷(细分为青绿釉瓷、青灰釉瓷)、白釉瓷、青白釉瓷等几类,器型规整,种类丰富。唐代主要烧制青瓷,也有少量的青釉褐斑瓷、青釉褐彩瓷。器物均采用支钉叠烧的装烧方法并持续使用较长时间,早期青釉器物均为素面,无装饰。青釉瓷以生产日常生活类器物为大宗,主要供应本地及周边市场,兼供外销。器型以碗、钵、壶、罐为主,还有盘、壶、瓶、杯等,另发现一些十分罕见的器物,如一件瓷权(瓷秤砣)(图1-45)、瓷碾、多件腰鼓,一件腰鼓内壁划刻有“周生”字样。有些器型在景德镇古代窑址中是首次发现。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涩胎渔网坠,网坠是系于渔网底部,使渔网迅速下沉的器物,兰田窑出土有大小各异的网坠,与青绿釉器伴随出土,数量并不算多,应该是窑户自产自用的渔具,说明这时的窑业生产是农闲则烧,农忙则止。
兰田窑遗物丰富,制瓷技术先进,其产品可与同时期国内优秀窑场的产品媲美。之前考古实物资料表明,景德镇制瓷业始于五代[43],本次发掘的出土物可将时代提早至晚唐时期,而且制品较为成熟。但兰田窑在后期却不见衰落现象,反而在其产品质量、烧造工艺最佳时停烧了,停烧的原因可能是烧造工艺日趋成熟,产品的市场渐广,因兰田窑窑炉已经无法继续生产而移至他处继续烧造,所以出现了在产品质量、制瓷工艺最佳的时候停烧的现象。兰田窑的发现使得景德镇地区的制瓷历史往前推进了近百年,为江南地区的陶瓷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②南窑[44]
南窑窑址位于景德镇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南窑村位于接渡镇东2.5千米处的乐安河南岸的平地上。南宋时,吴氏从鄱阳铁石滩斜溪迁此建村,因处在旧窑西南面而名。乐安河濒临鄱阳湖东岸,该河流在古代属于水路交通要道,可直达鄱阳湖、长江,流经婺源县、德兴市、乐平市,在鄱阳县与昌江汇合。南窑窑址的东面是一片连绵丘陵,山上柴薪丰富,原料就地取材,加之运输条件便利,制瓷环境得天独厚。
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乐平市博物馆、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组成联合调查队,对南窑窑址进行了调查和勘探。经过全面调查后,在重要节点上布3×10、2×7、2×8米探沟3条,揭露面积60平方米,清理灰坑1个,勘探龙窑遗迹2条,出土一批青瓷、青釉褐斑瓷、青釉褐彩瓷、酱釉瓷器以及窑具标本(图1-46)。
图1-46 碗类 南窑
考古专家在南窑窑址及其周围3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进行了拉网式的考古调查。考古调查表明,该窑窑业兴旺,生产规模庞大,窑址文化层堆积厚,达1~3米,堆积层最深超过5米。南窑的窑业堆积分布在乐平市接渡镇坑口村委南窑村东面的窑山北部,南窑窑址西侧边缘距离南窑村东面约245米,北距江湖塘约250米。窑山最高点海拔38.9米,山脚海拔28米。在窑山北部地表散布大量窑具和青釉瓷残片,东西最宽200米,南北最长153米,面积达3万平方米。由中心最高点向东、北、西呈扇形分布着十二条可能存在的龙窑遗迹,龙窑平均长度为66.6米。其中有两条已经探明为确实存在的窑炉遗迹,长度分别为60米和75米。在南窑窑业堆积的外围散布着三口池塘,分别是无蚯塘、白土塘、江湖塘。无蚯塘位于南窑窑址西面,距离窑业堆积西侧125米,呈圆形,面积约2831平方米;白土塘位于窑业堆积本体东北侧,距离窑址北侧400米,呈圆形,面积约1125平方米,推测其可能是当时窑址瓷土或其他原料的来源地;江湖塘位于南窑窑业堆积本体北侧250米处,呈不规则形,面积达8353平方米。江湖塘联通通往乐安河的支流溪坑,溪坑为接渡镇坑口村的一条小溪,在坑口西面与来自南面的江湖塘小溪和北面钟家山小溪汇流,往西注入乐安河。在溪坑和乐安河的汇合处的南侧有一处名叫畈上屋的三角形冲积地,这里地势平坦,高出乐安河约2米,可能是古代码头所在地(图1-47)。
南窑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历史上未见南窑的文献记载,调查和发掘材料中也未见纪年材料。器物特征明显,多具盛唐至中晚唐的风格。产品器型规整,种类丰富,以生产日常生活类器物为大宗,主要供应外销出口及本地周边市场,以碗、盘、双系瓶居多。产品质量明显分为两个档次:为普通大众所用的粗瓷器和质优的精细瓷。精品瓷器胎质非常细腻,釉层均匀,釉色莹润,可与长沙窑、越窑的精品瓷媲美。
图1-47 景德镇南窑码头
南窑是一处以烧造青瓷为主的窑场,酱黑釉瓷的烧造次之,另外还有素胎瓷以及各类彩绘瓷。青釉瓷釉质温润、清澈,釉色分为青黄、青灰、青褐、黄褐、蟹壳青等,其中,蟹壳青釉占绝大多数,部分釉面有冰裂开片现象。胎骨坚致,深灰胎居多。器物造型端庄,器型丰富,青釉瓷器的器型有双系瓶、小瓶、执壶、盘口壶、大罐、中罐、小罐、大碗、中碗、小碗、盘、灯盏、钵、盏、瓮、水盂、器盖、盒、盆、腰鼓等,其中以碗为大宗;酱釉器以罐为大宗(图1-48),此外还有执壶、贯耳盖罐、罐盖、盆、钵、炉、碗、盏、灯盏、腰鼓等;素胎器有瓶、网坠(图1-49)、炉、碾轮。常见双系瓶、小瓶、壶、盘口壶、罐、碗、盘、灯盏、钵、盏、瓮、水盂、盒盖、盆、网坠、腰鼓等,以碗、盘、双系瓶居多。彩绘瓷器分为素胎褐彩、青釉涩胎褐彩、青釉釉下褐彩三种,素胎褐彩器只见罐类;青釉褐彩瓷有大碗、罐、水盂、碗、钵等;青釉釉下褐彩器型主要是罐、碗、水盂。另外,窑址中还发现了人面埙、瓷权、砚滴(图1-50)、茶碾等罕见器物。
图1-48 酱釉罐 南窑
图1-49 渔网坠 南窑
图1-50 砚滴 南窑
南窑产品装饰以素面为主,兼具褐彩装饰。青釉瓷讲究釉面的纯净之美,褐彩瓷则追求画面的美感。比如素胎褐彩瓷器,外壁褐彩“八卦”纹,纹下褐色彩绘“西”“西北”“西南”款。青釉涩胎褐彩瓷器的器型有水盂、碗、钵,这类器物均为内外壁半施釉,彩绘内容多为字款,如彩绘“才”“宝”款,也有纹样、符号之类,如内底彩绘弦纹。施褐彩部位大多在碗、钵的内底,也有在外底足的。青釉釉下褐彩器内容多见简笔缠枝花草纹,彩绘位置主要在罐类的肩腹部以及碗类的内腹壁。
南窑产品的釉色、种类、装烧工艺与近年发现的余干黄金埠窑基本相同,但是瓷器釉色更滋润,瓷器质量更高,所烧腰鼓的类型较黄金埠窑多样。装烧工艺较黄金埠窑更为先进和丰富,高档器物多采用匣钵装烧。青釉碗、盘、罐类器物的形制、装烧方法与湖南长沙窑、江西洪州窑、浙江越窑同时期的同类器物类似,尤其是夹耳盖罐、穿带壶、横柄壶、模印方形系罐、大块褐斑壶、釉下褐彩瓷等与湖南长沙窑的风格雷同,制作工艺如出一辙(图1-51)。南窑遗址出土的玉璧底碗与浙江慈溪市上林湖窑址出土的唐贞元十年(794年)玉璧形底足碗类似;玉璧底中孔挖足较浅,与福州怀安窑址带“贞元”纪年款的玉璧底相近;所出土的青釉贯耳钵与江西黄金埠窑出土的“贞元”纪年款青釉罐造型一样。南窑产品的器型、胎釉、装烧工艺受到长沙窑、洪州窑、越窑、黄金埠窑等的影响,但同时又有自身工艺技术的特色。
南窑地处乐安河中游,濒临鄱阳湖东岸,处在古代中国东西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中枢。发达的水运条件、便利的交通,加上富藏的瓷土资源以及丘陵山区丰富的柴薪,使得南窑的窑火燃烧兴旺。南窑的制瓷技术和装饰艺术富有特色,有的技术走在同时期窑场的前列,它为研究唐代制瓷手工业和青釉瓷器的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江西地区重要的瓷窑之一。
2.唐代景德镇瓷器的样式
景德镇窑的烧造历史,始烧期为唐代中期,成熟期为中晚期。唐代中期的景德镇瓷器器物的特征比较鲜明,造型大者浑厚,小者精巧,上等瓷器釉色精美,为同时期江西窑场所罕见。器物是用手工拉坯成型的,器物内外壁可见清晰旋纹,底足部分利用工具进行旋削,足缘往往有一周旋削痕迹。
①胎釉
图1-51 方形耳罐 南窑
唐代景德镇瓷器的胎质较疏松,质量普遍较差。少量高档产品胎骨坚致,胎质细腻,胎体颜色以深灰胎、灰胎居多,也有砖红胎、深灰胎泛砖红色或紫色等色泽,由于瓷器采用手工拉坯成型,故胎壁厚重,内壁可见清晰的旋削痕迹。有些器物如碗盘用明火叠烧,故釉面有烟熏、黏结砂粒、火刺等缺陷,少量高档产品内外满釉。绝大多数器物底部露胎,器底或器心有明显的支钉痕迹,支钉痕数量一般为五六个圆点,而五代时期多达十几个,且为长条小块状。粘在器底的支钉有未烧结现象,有的因烧制温度高加之支钉含铁量高,支钉痕呈现类似“火石红”颜色(图1-52)。
图1-52 碗 南窑
图1-53 唐代青釉碗 民间收藏
由于火候和还原焰掌握得不是很好,青瓷的釉色多数青中闪黄,即俗称的“蟹壳青”,也有青黄、青绿、青灰、青褐、黄褐等色泽。少数发色好的釉色,其青的程度已接近越窑的艾色,且釉质温润、清澈。青瓷施釉极薄,故有的器物釉面不明显,部分釉面有细小的纹片,无玻璃感,烧成温度低(图1-53)。有些器物胎釉结合不好,容易剥落。所用釉料为石灰釉,流动性强,器物常见有流釉或积釉现象(图1-54[45])。因原料、烧制温度等制瓷技术方面的原因,器物常有生烧、变形、呈色不一等问题。
图1-54 罐 南窑
图1-55 模印 南窑
②装饰技法
唐代景德镇窑瓷器的装饰以素面为主,兼具釉彩装饰,追求釉面的纯净之美。装饰方法主要有模印(图1-55)、褐斑和褐色彩绘。褐斑装饰技法是将褐色釉料泼洒在器物表面,然后施青釉入窑烧制;褐色彩绘装饰技法是用毛笔蘸褐色釉料在器物表面描画纹样,然后施青釉入窑烧制。褐彩瓷器分为素胎褐彩、青釉涩胎褐彩、青釉釉下褐彩三种。
模印贴花法多见于罐类,用模印法将罐耳制成人物或动植物造型,贴在器身上,形成浅浮雕式效果。模印贴花图案的装饰效果较强,装饰手法受长沙窑影响(图1-56)。
图1-56 酱釉罐系 南窑
图1-57 褐斑罐 南窑
③装饰纹样
青瓷产品装饰简单,大部分无纹样,素面为主;青釉褐斑瓷器利用褐斑进行装饰,褐斑多数在器物肩部(图1-57);“素胎褐彩瓷和青釉褐彩瓷,利用褐彩料绘制纹样,彩绘内容多为字款,如彩绘‘才’‘宝’款,也有纹样、符号之类,如彩绘弦纹、‘八卦’纹或简笔缠枝花草纹(图1-58)。素胎褐彩瓷的纹样一般绘制在器物外壁;青釉涩胎褐彩瓷的一般绘制在器物内底或者外底足;青釉釉下褐彩瓷的一般绘制在罐类的肩腹部以及碗类的内腹壁”[46]。
图1-58 青釉褐彩 南窑
图1-59 唐代青釉碗 民间收藏
④造型
唐代器物的成型方法为辘轳车手工拉坯,胎体的旋转痕迹匀称,器物造型端庄规范,器型丰富,器壁胎体较厚,修坯不够光滑。碗盘类流行圆饼足、玉璧底(图1-59),有少量的圈足碗。其他器物多做平底饼足,底足仅经辘轳车简单平削,形成大而平实或微内凹的假圈足,罐类亦平底,与五代圈足有明显不同。
3.唐代景德镇制瓷材质与烧造技术
唐代虽为景德镇窑的草创时期,但南下的北方工匠带来了先进的制瓷技术,尤其是决定制瓷成败的装烧技术,瓷器除了用明火叠烧外,还采用匣钵装烧,极大地增加了产品的数量,提高了产品质量。加之景德镇处于丘陵地带,四面环山,森林资源丰富,烧瓷柴火取之不竭;制备釉灰的植物随处可见;制瓷原料瓷土比比皆是,瓷石矿场星罗棋布。景德镇制瓷环境得天独厚,为唐代景德镇窑的发展提供了后勤保障。
①唐代瓷器的制胎釉原料
唐代景德镇窑制作胎釉的原料为瓷土,当地蕴含丰富的瓷土资源,制瓷时就地取材,如南窑窑业堆积的外围有一口池塘,面积约1125平方米,取名“白土塘”,实则是当时掘取瓷土时留下的巨型坑,瓷土呈灰白色,故名(图1-60)。
如何将瓷土加工制成直接可用的原料?唐代景德镇窑为新近发现的,虽然发现了储料池、陈腐池等原料制作场地,但是该窑的原料制备工序还不甚明了。不过唐宋时的景德镇瓷器都为瓷石(瓷土)一元配方,原料相同,制作工艺大同小异,且存在延续性,可从景德镇宋代的制作工序推测唐代的,只是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唐代瓷器在制作上不如宋代的那么细致,具体步骤大致如下:先将瓷土粉碎,然后把瓷土放在淘洗池里加水淘洗,筛除杂质,留下的细颗粒与水混合成悬浊液,沉淀后晾干,即得到可用于制作坯胎的瓷泥。由于瓷土淘洗不够精细,含有较大颗粒的石英和其他杂质,烧成时起到了熔剂的作用,黏性较大,降低了青瓷烧成的温度,不仅能使瓷胎变得更为致密,而且能制成较大型的碗盘类器物。
从唐代景德镇窑的瓷器釉色来看,此时期该窑的釉料已趋于成熟,与宋代的相差不大。唐代景德镇窑的釉属于石灰釉,制作釉料时,与宋代一样,除了用瓷土制成釉泥之外,还要加入釉灰,才能配制成灰釉。釉灰在釉中起熔剂作用,是景德镇传统制釉工艺中不可或缺的原料。釉灰是采用熟石灰加树枝、杂草等煨烧,加水淘洗陈腐后得到的。
②唐代瓷器的成型工艺
唐代景德镇窑采用轮制法拉坯成型,所用工具为陶轮,陶轮亦称陶车,是一个固定在短轴上的圆盘。拉坯时,将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上,借助其快速转动的力量,用提、拉、压的手法使之成型。拉坯法到了唐代,已经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从大口的碗盘到小口的瓶壶之类,都用这种手段来成型。轮制法制成的瓷器器型规整,厚薄均匀,坯胎的旋转痕迹匀称,成器效率较高,基本上能满足烧成需要。轮制法的出现,不仅增加了瓷器的生产数量,而且提高了质量。附件如罐耳、壶柄等则用单模或分模手捏制成。轮制工艺始自新石器时代晚期,直到现在仍是手工坯体成型的主要方法,可见其科学合理性。
图1-60 白土塘 拍摄于南窑窑址
器物施釉多采用蘸釉法,具体操作方法是抓住器物的底足,口沿向下,内外一次蘸釉,器物底足和底部周围不上釉,少数施釉至近足,极个别底足有釉。器物底部外面釉多余的话,蘸外釉后再在轮子上刮削掉底部的釉料,形成一圈整齐的圆圈纹,显得干净利落(图1-61)。
③唐代瓷器的装烧工艺
唐代采用龙窑烧制瓷器。唐代交通不甚发达,为了便于产品的外输和泥料的淘洗,龙窑设置在依山傍水之处,如唐代景德镇南窑旁边就是输送瓷器的码头,有取瓷土的白土塘,有运送原料的江湖塘和溪坑。
图1-61 青釉执壶 南窑
唐代龙窑技术较前代有所创新。窑炉为泥筑斜坡式,就地取势挖出窑道,窑砖垒壁,用藤条等竹藤材料构筑拱形骨架,然后在其上涂抹耐火泥即成窑顶。这样的窑炉结构可提高烧成温度,减小塌窑的可能性,并增加窑体容积。据考古资料推测,唐代以后的龙窑窑室高度为1.8米左右,由于使用匣钵装坯叠烧,匣钵叠装的高度接近窑室的顶部,窑室内的上下空间得到充分利用[47]。若需增加装烧量,只要增长窑室的长度即可,不须另建新窑,极大地减少了资源消耗。唐代景德镇窑就是通过增加窑身长度,以满足广大的市场需求。南窑的12条龙窑,最短的有39米,最长的长达78.8米,宽度为1.6~2.4米,增加了近一倍的窑炉装烧容量,满足了市场需求,降低了烧制成本,“但是龙窑长度一长的话,窑内抽力就大,火焰流动速度过快,瓷器的烧结程度不够。因此景德镇窑采用了减火坑技术(图1-62),即在窑炉中部往下分级挖坑(产生台阶),引导火焰向下,以减缓窑火的快速流失,有效地降低了窑内抽力和提高烧成温度,使窑品在弱还原焰中烧成,烧结程度较好,这在以往其他地区的窑址中未曾见过。减火坑与北宋以后出现的分室龙窑的作用一致”[48]。
图1-62 减火坑 拍摄于南窑遗址
唐代景德镇窑的装烧方式有两种:一为明火叠烧,这是该窑主要的装烧方式,工序如下(以碗为例):用耐火泥制成垫柱和支钉,将支钉粘在碗坯底足边沿,把粘有同样支钉的碗坯摞起来,组成一柱后放置在垫柱上,入窑焙烧(图1-63)。日用粗瓷一般采用此方法装烧瓷器,产品多支钉痕迹,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产量同时提高窑内空间的利用率,但碗坯在烧制过程中容易倒塌、黏结;另一种装烧方式为匣钵装烧,又可细分为一匣一器装烧法、一匣一器交叉重叠相摞法、一匣多器支钉叠烧法。一匣一器装烧法是将单个器物置于匣钵内,器物与匣钵之间用支钉间隔,盖上匣钵盖(图1-64)。为了最大化利用窑内空间,唐代景德镇窑采用匣钵上下摞叠的方式,比如钵状匣钵,该匣钵上腹先呈竖直状,然后硬折斜收,平底。腹部折棱处可作为支点上下摞叠;碗形匣口腹呈曲线,不能同类直接相摞,只有加盖,然后再摞其他匣钵。出土的一件碗形匣口沿上有黏结支钉,外底有摞烧的粘接痕迹,证明装窑是匣钵摞匣钵装烧。一匣一器交叉重叠相摞法,顾名思义,是以一匣一器为基本单位,然后多组重叠相摞(图1-65)。一匣多器支钉叠烧法与明火叠烧步骤相同,只是多了一层匣钵保护。采用匣钵装烧法时,瓷坯受到匣钵保护,避免与烟尘直接接触,杜绝了窑烟对产品的熏染,以及窑室的落砂、火刺等弊病,保证釉面洁净,减少烧成过程中的损坏。这几类匣钵装烧方式,细化了产品的类型,以迎合不同的消费需求:一匣一器烧制的产品质量上乘,内外壁满釉的青釉玉璧底碗采用了该类装烧法;后两种装烧方法保证了质量,同时更力求提高产量。
图1-63 青釉瓷叠烧碗
图1-64 匣钵盖 南窑
图1-65 一匣一器交叉相摞法 南窑
垫饼(垫圈)(图1-66),唐代的垫饼(垫圈)制作较随意,质粗松,有各种形状,有的呈不规则圆形,有的为衬块,也有圆饼状、环状垫圈和长条形的。
图1-66 各类垫饼、垫圈 南窑
图1-67 各种垫柱 南窑
垫柱(图1-67),唐代景德镇窑的垫柱采用高矮不同的尺寸,分置于窑内不同方位,在南窑就出土了刻有“上”“下”方位款的垫柱。
匣钵(图1-68),唐代匣钵主要有四种形状,分别为盆状、钵状、浅盘状、碗状;匣钵盖主要有三种形状,分别为覆荷叶盘状、覆圆盘状、覆碗形。
图1-68 匣钵 南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