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的装饰手法

五、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的装饰手法

宋代景德镇窑装饰技法丰富,手法多样,有划花、刻花、篦划、印花、剔花、镂雕、捏塑、点彩、堆贴、贴花等,常常在同一器物上采用两种或多种工艺技法,以达到丰富的装饰效果。

1.刻花

景德镇窑的刻花是在已干或半干的陶瓷坯体上,用针状(或竹或铁质)工具(图2-192)刻出装饰纹样,施釉后入窑烧制而成的一种装饰方法。刻花主要运用一边深、一边浅的“半刀泥”手法,用刀以侧刀为主,倾斜刀锋,用力较大,利用刀的侧锋刻出线条,组成图案。刻成的线条有深有浅,有宽有窄,加之青白釉属重石灰釉,在高温下易流淌,釉汁随线条深浅而形成不同厚度的釉层,因而其釉色也浓淡不一,线条深处积釉厚而呈水绿色,浅处积釉少而呈青白色,显出深浅不同的凹凸面(图2-193)。刻花是宋代景德镇窑独具特色的一种装饰手法,可细分为刻花、划花、篦划花三种,一般刻花与划花组合使用。刻划装饰手法始于北朝,历经隋、唐五代到宋元时期,是我国南方瓷窑最为常见的装饰工艺。刻花(往往间以篦划)在北宋中期兴起,北宋晚期时盛行,成为这一时期景德镇窑主要的装饰手法。其装饰特点是刀法流畅,花纹清晰,构图简练活泼。

图2-192 刻刀

图2-193 宋青白釉刻花碗 盈田窑

2.划花

景德镇窑的划花技法也是在已干或半干的陶瓷坯体上,用针状(或竹或铁质)工具刻出装饰纹样,施釉后入窑烧制而成的一种装饰方法。划花运针如笔,划出的线条粗细一致。划花如同中国画中的铁线描,线条流畅,纹饰简练,多用于表现花卉、卷草纹样的轮廓线,纹饰较刻花浅且窄(图2-194),一般如卷草纹、枝叶纹、水藻纹、波浪纹、云气纹等用划花手法勾勒,刻与划多同时并用于同一件器物之上(图2-195)。

图2-194 刻划花碗残片 银坑坞窑

图2-195 刻划花碗残片 杨梅亭窑

3.篦划、篦点纹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刻划装饰更多的是刻花、划花、篦划花技法的综合运用。篦纹,装饰手法与划花相似,但不同于划花所用的单个针状工具,篦划是用类似于篦梳的工具在半干的坯胎上压印或刻划出排状的线条。其中,用划花方法形成的细密平行线条纹,习惯上称“篦划纹”,用戳刺方法形成的细密如芝麻点状的成片纹样,似锥刺纹,习惯上称“篦点纹”(图2-196)。篦划纹、篦点纹主要用来着重表现云气、波浪纹和花叶筋脉、纹理等或装饰纹样外的空白地做背景使用,起烘托主题、增加纹饰层次感的作用。

图2-196 篦点纹 杨梅亭窑

图2-197 宋青白釉海水纹斗笠碗残片 盈田窑

北宋中期以后,景德镇窑器物装饰手法多样,刻花、篦点及篦划纹饰在器物上大量出现,有的单用刻花、划花、篦划花等技法中的一种,但更多的是刻花、划花、篦划花组合运用,任意搭配。一般是用刻花、划花勾边,用划花、篦划花填充花纹内部、细部,如宋代景德镇青白釉海水纹碗残片(图2-197),海浪的外轮廓采用刻花手法,轮廓内采用篦划手法刻划线条,造成细碎浪花的效果。

4.印花

印花,这是景德镇窑仿定窑的一种装饰手法,指把纹样雕刻在模具(范)之上(图2-198),再把半干的坯体放在模上压印,用手掌或有弹性的小木板沿坯件周壁轻轻拍打,使其内壁(或外壁)出现与模具(范)一样的纹饰,或用刻有纹样的模子制坯,直接在坯体上留下花纹,这两种技法统称为“印花”。

图2-198 印花模具 湖田窑博物馆藏

图2-199 青白釉印有“詹”字的碗底残片

印花集器物成型和装饰于一体,印花、成型和装饰一气呵成,原先需要逐件刻划纹饰的产品,现在只需在母模上压印一次,便可批量生产同一形制、纹样的产品。这一工艺的出现,使劳动成本相对降低,使快速、批量、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北宋早、中期的景德镇窑青白瓷的印花装饰工艺多流行阴纹印花,如北宋青白釉印有“詹”字的碗底残片(图2-199),该碗底心阴印“詹”字,“詹”字用圆圈围住,外围印有一圈花卉纹。南宋中、后期主要印出阳纹图案,如南宋印花瓷盒残片(图2-200),盒盖上阳印一只展翅腾飞的凤凰,纹饰清晰可见,构图规整。

图2-200 南宋印花瓷盒残片

图2-201 南宋印花莲池游鱼盘残片

印花装饰是南宋时期的景德镇窑最常用的装饰技法,用印花手法装饰的青白瓷含蓄而不张扬,最大的特点是既有图案装饰,又保持了原有釉色的完整性,还突破了清一色釉色装饰的单调,形成了色调既一致又富有变化的效果。其线条深浅流畅而富于变化,花纹典雅有序或活泼生动、若有若无,与青中闪白、白中显青的釉色相得益彰(图2-201)。印花工艺是为适应大量生产的需要而流行起来的,其纹饰繁缛规整,层次分明,追求对称、均衡,常印于碗和盘的内壁、盒盖、枕面等处(图2-202),由于印花是借助模具上的刻痕压印的,故纹饰不如刻划花那么清晰(图2-203)。

图2-202 宋青白瓷印花斗笠碗

图2-203 宋青白釉印花芒口碟残片 湖田窑

5.剔花

剔花是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指刻好纹饰后,把纹饰以外的部分剔去,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两种,出现于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窑,多见于器物的外部,如炉、洗、盘、器座的外腹及足沿上。其方法是在坯体上绘出花纹,然后用刀具将花纹外的空间或花纹本身部分的胎土剔去,再施透明釉烧成。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多采用留地剔花技艺,也有采用留花剔地的,如北宋青白釉剔花碗(图2-204),碗外壁剔刻莲瓣纹,其操作工序为:先在坯胎上用刀具刻好莲瓣纹的轮廓线,然后用刀具将花纹轮廓外的坯体剔去,使得莲瓣纹向外凸出,然后施釉烧成。

图2-204 北宋青白釉剔花碗 湖田窑

图2-205 青白瓷镂空枕面

6.镂雕

镂雕,又叫透雕,其方法是按设计好的图案,将瓷胎镂成浮雕状或将图案外的空间镂空雕透。这种装饰手法主要用在枕头、炉、灯盏的底座、盏托足壁等处,多镂成缠枝花卉形,也有镂空成方形、菱形、六方形、环形、椭圆形等不同形状的孔,如青白瓷镂空枕面(图2-205),枕头的侧面镂雕花卉纹,施青白釉后,显得灵巧通透,美不胜收。

7.褐色点彩

褐色点彩为西晋晚期出现的一种装饰技法,在东晋时期最为流行。该技法是将含氧化铁较多的褐色釉施于器物口沿处或器表,褐彩釉呈点状或块斑状排列。从工艺上讲,褐斑最初是一种烧成缺陷。在施釉过程中,青釉瓷某一处所施之釉含铁量较多,烧成后青瓷在该处则呈现黑褐色斑点,甚至大到成斑块,或者青瓷与黑瓷在同一窑中并烧时,高温下黑瓷釉汁飞溅到青釉器物上,也会出现这种效果。这本是烧成中的缺陷,却意外形成了一种装饰效果。于是工匠便有意在某些部位额外多施含铁量高的釉料,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手法。这种装饰技法为浙江地区六朝瓷窑所创,之后为宋代的龙泉窑所继承,宋代景德镇窑也常见该装饰技法。褐色点彩分釉下和釉上两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褐彩装饰为釉上加彩,其方法是在已施釉的坯胎上再加施褐色料,突破了青白釉瓷单纯以青白色取胜的单调感。它主要施于各种瓷塑以及罐、盒、渣斗、枕等器物上,其施彩的部位因器物造型不同而各异,瓷雕的施彩部位多在人物的衣褶及鬓发以及人物或动物的眼、耳、鼻等处;器物的施彩部位则多在肩部、口沿或在全器点饰(图2-206)。

图2-206 宋褐彩瓷雕 湖田窑

1970年,景德镇市郊新平镇洋湖毛篷店的一座夫妇双室合葬墓各出土宋代“十二生肖俑”12件,这些器物是景德镇北宋晚期产品。瓷俑(图2-207),高20.2厘米,均头戴平顶帽,额正中饰一“王”字,双手捧十二生肖动物的头部于胸前,脚下踩一八方扁型座,长袍曳地,前露一双尖靴。生肖俑人物形象和蔼可亲,以直立的造型显示出木讷而又庄重的姿态,上扬的嘴角表达出喜乐安详的神情。此俑的装饰手法别具一格,每个俑的五官用褐彩勾线,宽袖长袍也用褐色的条彩勾勒出衣纹褶皱,使衣服有着飘逸柔软的美感,线条非常柔和而又简洁动人,使生肖俑平添了几分生动。

图2-207 南宋十二生肖俑之一 景德镇陶瓷馆藏

图2-208 宋青白釉堆花盘口壶 盈田窑

8.贴塑

贴塑就是贴花,又叫堆贴或印贴花。其方法是以胎泥为原料,采用模印或捏塑等方法制成各种单独的浅雕花纹图案,然后用泥浆将其粘贴在坯体上,再施釉入窑烧制。宋元为贴塑的鼎盛时期,装饰技法更为精益求精,甚至把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借鉴到瓷器装饰上,如凤凰山窑出土的盘口壶,在流下部贴塑蝴蝶结纹饰,装饰精美(图2-208)。

9.戳印

戳印技法需要用到模具,先将模具用阴刻或阳刻手法刻好纹饰或字符,然后将其像盖章一样在需装饰的部位戳印纹饰。目前发现有在碗盏底心戳印“酒”“占”“詹”“宋”“陆”“吉”等字的戳印款(图2-209)。

图2-209 碗底戳印字 民间收藏

【注释】

[1][汉]司马迁:《史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3][清]蓝浦撰,[清]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嘉庆二十年翼经堂刻本。

[4][清]佚名:《南窑笔记》,国家图书馆古籍文献丛刊影印旧抄本。

[5][清]蓝浦撰,[清]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嘉庆二十年翼经堂刻本。

[6][明]王宗沐纂修:《江西省大志》,[明]陆万垓增修,明万历二十五年刻本。

[7][清]程廷济修:《浮梁县志》,[清]凌汝绵纂,清乾隆四十八年刻本。

[8][清]朱琰:《陶说》,续修四库全书本。

[9][清]谢旻等修:《江西通志》,[清]陶成等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景德镇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景德镇市志(1)》,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11月。

[11]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12]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13]九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江西九江北宋墓》,载《文物》,1990年9期。

[14][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宋]王谠:《唐语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朱裕平:《景德镇瓷器鉴定》,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17]图片摘自彭适凡:《宋元纪年青白瓷》,庄万里文化基金会,1998年5月,第39页。

[18]吴志红、范凤妹:《介绍一批江西出土的宋元青白瓷》,载《中国陶瓷》,1982年第7期。

[19][宋]赵令畤:《侯鲭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清]陈浏:《匋雅》,丛书集成续编影印静园丛书本。

[21]胡习珍:《试论宋代瓷器的装饰艺术》,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43—44页。

[22]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23]刘新园:《景德镇湖田窑各期典型碗类的造型特征及其成因考》,载《文物》,1980年第11期。

[24]刘丽文:《镇江出土宋代青白瓷器》,载《南方文物》,1995年第4期。

[25]刘礼纯:《江西瑞昌发现两座北宋纪年墓》,载《文物》,1986年第1期。

[26]刘丽文:《镇江出土宋代青白瓷器》,载《南方文物》,1995年第4期。

[27]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0页。

[28]刘礼纯:《江西瑞昌发现两座北宋纪年墓》,载《文物》,1986年第1期。

[29]吴志红、范风妹:《介绍一批江西出土的宋元青白瓷》,载《中国陶瓷》,1982年第7期。

[30]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31]李知宴、童炎:《浙江省武义县北宋纪年墓出土陶瓷器》,载《文物》,1984年第8期。

[32]李知宴、童炎:《浙江省武义县北宋纪年墓出土陶瓷器》,载《文物》,1984年第8期。

[33]彭适凡、唐昌朴:《江西发现几座北宋纪年墓》,载《文物》,1980年第5期。

[34]图片摘自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

[35]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及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36]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及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37]彭涛、石凡:《青白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38]孙琳:《宋代纪年墓葬出土青白瓷器的类型与分期》,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9]刘礼纯:《江西瑞昌发现两座北宋纪年墓》,载《文物》,1986年第1期。

[40]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41]图片摘自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42]范凤妹:《江西出土的宋代瓷盒》,载《文物》,1988年第3期。

[43]彭适凡、唐昌朴:《江西发现几座北宋纪年墓》,载《文物》,1980年第5期。

[44]李荣华:《浅析湖田窑青白瓷的釉色与造型工艺》,载《南方文物》,2000年第3期。

[45]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46]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47]图片摘自彭适凡:《中国古陶瓷》,艺术图书公司,1994年12月,第101页。

[48]朱裕平:《景德镇瓷器鉴定》,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49]吴蒙蒙:《浅谈唐宋元明清陶瓷装饰中的凤纹》,载《佛山陶瓷》,2008年第11期。

[50]刘新园:《景德镇湖田窑各期典型碗类的造型特征及其成因考》,载《文物》,1980年第11期。

[51]刘新园:《景德镇湖田窑各期典型碗类的造型特征及其成因考》,载《文物》,1980年第11期。

[52]朱裕平:《景德镇瓷器鉴定》,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53]图片摘自彭适凡:《宋元纪年青白瓷》,庄万里文化基金会,1998年版,第64页。

[54]吴志红、范凤妹:《介绍一批江西出土的宋元青白瓷器》,载《中国陶瓷》,1982年第7期。

[55]彭涛、石凡:《青白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56]黄颐寿:《江西清江出土的南宋青白瓷器》,载《考古》,1989年第7期。

[57]朱裕平:《景德镇瓷器鉴定》,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58]图片摘自周銮书:《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五代宋元卷》,中国摄影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

[59]范凤妹:《江西出土的宋代瓷盒》,载《文物》,1988年第3期。

[60]范凤妹:《江西出土的宋代瓷盒》,载《文物》,1988年第3期。

[61]朱裕平:《景德镇瓷器鉴定》,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62]图片摘自周銮书:《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五代宋元卷》,中国摄影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63]彭涛、石凡:《青白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

[64][日]弓场纪知著,赵川荣、毛求学译:《四川遂宁发现的南宋窖藏陶瓷器及其意义》,载《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1期。

[65]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66]钟丽英:《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之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26页。

[67]黄颐寿:《江西清江出土的南宋青白瓷器》,载《考古》,1989年第7期。

[68]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69]彭涛、石凡:《青白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版,第84页。

[70]图片摘自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71]黄颐寿:《江西清江出土的南宋青白瓷器》,载《考古》,1989第7期。

[72]杨后礼:《江西宋元纪年墓出土堆塑长颈瓶研究》,载《南方文物》,1992年第1期,第87-95页。

[73]庄文彬:《四川遂宁金鱼村南宋窖藏》,载《文物》,199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