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后期(公元1022—1127年)

二、北宋中、后期(公元1022—1127年)

景德镇窑的制瓷技术发展到此阶段,已趋于成熟,掌握了强还原烧成技术,釉面呈现出纯正的青白色,光泽度好,釉质如玉,瓷胎细腻、洁白、致密,器物薄腻规整,装饰丰富多彩,器物种类显著增多。总之,无论是从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来看,还是从产品的种类上来看,北宋中、后期都是景德镇窑最辉煌的时期。该时期不乏制作精美的器物,其釉色、造型、纹饰无一不精工细作,技艺高超,令人叹服。比如,宋青白釉多管器(图2-51),壶形,直口,弧肩,斜直腹壁,壶腹有凹形出筋纹,足墙外撇,呈细密瓜棱形。口置覆莲瓣状杯,壶肩开有六个圆孔,上接六根圆管状流,流口高出壶盖许多,并与壶内相通,圈器身满施釉,釉呈青白色,薄处泛白,积釉处水绿。器物造型精巧,釉色温润如玉,纹饰精细,可谓该时期的代表作。

图2-51 宋青白釉多管器 民间收藏

1.胎釉

北宋中期,器物多数胎质较细,质坚胎薄,少量质粗胎黄。施釉虽较前段稍厚,总体上还是显薄,但较清澈,有的可透见器胎,少见釉汁流动,不见积釉和垂釉现象。釉多青白泛土黄,少量青白泛绿。北宋后期,由于火候和强还原焰的烧成技术掌握得较为准确,釉色很少白里泛黄,釉色多呈典型纯正的青白色;釉面莹润如玉,光亮透明,白中泛青,凝釉处呈水绿色,犹如青白玉质,有蒋祈所称誉的“饶玉”特征。该时期的青白瓷胎釉结合紧密,光泽度、透光度、瓷化度均显著提高,透明度和硬度都达到近代硬质瓷的标准。青白瓷的胎质精细致密,胎壁薄腻,在强光的照射下,青白瓷的胎壁透光见影,薄似蝉翼,近似到了脱胎的地步,加之造型轻巧,故有诗赞曰:“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图2-52)在胎体轻薄的器物上,刻划纹饰,在光线良好的情况下,纹样透过胎体仍清晰可见,胎体因纹样的衬托更显轻薄,纹样也因此更显生动,富有层次感,有种鲜活的生命力,光影互现,令人折服(图2-53)。装烧方式多数采用渣饼垫烧法,单件装烧,由于垫饼含铁量较高,因而碗盘的外圈足内常留下酱褐色垫烧痕,这是景德镇窑青白瓷的特色之一。

图2-52 宋青白瓷斗笠碗 民间收藏

图2-53 宋青白瓷婴戏纹碗 民间收藏

2.装饰纹样

该时期以刻花、划花装饰为主,开始出现印花工艺,早期印花简单,只在碗、盘底心印单鱼、双鱼、朵梅、荷莲纹等,或者在器物外壁压印简单荷莲纹(图2-54)。景德镇窑刻、划、印花装饰接近定窑风格,但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定窑刻、划花以细腻飘逸见长,景德镇窑刻、划花则流畅简练,线条粗宽(图2-55)。景德镇窑所用的装饰手法主要为刻花、划花、镂空、捏塑和点彩等,印花尚不流行。当时出现的一种“半刀泥”刻花法,刻刀痕一边深一边浅,线条有深有浅,流畅而富于变化,刻线深处积釉厚呈青绿色,浅处为白与青绿之间的中间色,纹饰因垂流的透明釉而显得更加清晰,釉色也因深浅的不同而富于变化,釉与纹饰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形成了景德镇独有的刻划风格(图2-56)。

图2-54 宋青白釉印花碗 银坑坞窑

图2-55 宋青白瓷刻花碗

图2-56 宋青白瓷划花碗

图2-57 青白釉海浪纹碗 盈田窑

该时期的器物纹饰丰富,常出现的题材有婴戏、莲荷、缠枝牡丹、莲瓣纹、菊瓣纹、石榴花、芙蓉花、栀子花、萱草、兰草、海浪纹(图2-57)、水波纹、云气纹、鸾凤、龙穿牡丹花、狮、龟、鱼、鹅、鸭等纹饰。这些纹饰在构图布局上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多数在腹部较深的碗、瓶、罐、灯、炉、注碗的外腹部,也有装饰在盘、碟等口部敞开、腹较浅、内底宽平的内底上的。碗、盏类器物内壁常见刻花为三组朵花形式,呈三角形排列(图2-58)。折扇纹自北宋早期出现以后,在这个时期依旧流行,常装饰在碗、盏的外壁上。

①婴戏纹

图2-58 青白瓷刻花盏

宋代陶瓷婴戏题材十分普遍,这与当时的吉祥文化有关,人们喜以儿童形象来消灾降福,营造吉祥氛围。婴戏纹是宋代景德镇窑最具特色的纹样之一,往往与花卉纹组合,营造孩童在花丛中嬉闹的场景。工匠以洒脱流畅的刻划技法,往往几笔挥就娃娃纹,不注重细节刻画,对五官及肢体的结构描绘得非常概括简练,造型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配饰繁密的花枝果实做衬托,虚实分布,无论是缠枝、穿花还是卧莲、戏水,都形态各异,刀法简练,技巧娴熟(图2-59)。娃娃二至四个不等,构图方式为相向而立,追逐戏耍,背景则以缠枝花卉为主。最难得的是刻划四个娃娃纹样的,这些娃均为赤身裸体攀爬于缠枝莲纹内或游戏于水中,天真活泼,童趣童真洋溢其中。

图2-59 宋青白瓷刻划婴戏斗笠碗残片

图2-60 宋青白釉刻划婴戏纹斗笠碗残片

景德镇窑烧制的盘、碗、枕等器物大量使用婴戏纹做装饰,多装饰在盘心、碗内壁或枕面上。以北宋晚期至南宋早、中期盛行的斗笠碗来说,斗笠碗大敞口,斜直腹,高身,小圈足,给人以挺拔秀丽、细致精巧的美感,内壁刻划流利生动的娃娃纹样。青白釉刻划婴戏纹斗笠碗残片(图2-60),其内壁刻划三个童子,赤着身子,眉开眼笑,掩映于缠枝莲花之中,相互迎面戏水,浪花四溅。工匠只用寥寥数笔就把三个体态稍胖、活泼可爱的童子戏水的动态描绘得栩栩如生,并不着意勾画儿童的鼻、眼、眉,只以墨笔勾出轮廓及形态,对五官及肢体的结构描绘非常概括简练,却颇具神韵,与中国画的“意在笔先”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莲花纹

莲花又名芙蓉、芙蕖、水芝、荷花。自东晋、北魏以后,流行用莲花作为装饰。就宗教方面而言,莲花因其品格与佛教教义相吻合而被视作佛教的象征,莲花成为禅性的代表,心静如禅,禅静如莲;就装饰手法而言,宋代莲花纹装饰逐渐从宗教化走向民俗化,更加贴近民众生活。莲花也是宋代士大夫最喜欢的花卉之一,莲花象征君子,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有儒家“比德”的成分,这正是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境界。莲花是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流行的纹样,莲花纹形式多样,多装饰于碗、盘、盆等圆器的外壁上,在瓶、罐类琢器的外壁上也常见(图2-61);有的装饰在碗、盘类的内壁上,用锐利工具刻划出花瓣的轮廓线,技法娴熟,线条简洁,随意洒脱。宋代景德镇窑莲花装饰有如下特点:

第一,宋代以前,莲纹大多单独为饰,宗教象征意味较浓。宋代之后,莲花的宗教意味转淡,民俗意义变浓,婴戏莲花、莲池鱼禽等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的图案大量出现,如莲叶下藏着游鱼,则寓意“连年有余”的美好祝愿。这类纹饰南宋时多见,常以印花手法装饰,构图繁密,有层次感。

图2-61 宋青白釉浮雕莲花纹

图2-62 变形莲瓣纹 湖田窑

第二,莲花纹基本用作辅助纹饰。宋代以前,莲纹即使与其他题材结合也占据主要装饰地位。在宋代,莲纹往往和牡丹、菊花等花卉组合,莲纹常常变形似菊花(图2-62),也有和人物造型、动物纹样相结合的莲花。构图形式常见缠枝莲、折枝莲、把莲、朵莲、水波莲花、婴戏莲等,装饰形式多为刻划花和印花。

第三,两宋时期的莲瓣纹形象较清瘦,花型显瘦,花瓣细长,排列紧密(图2-63)。也有较肥胖的形象,有唐代莲瓣纹的遗韵,这种莲瓣纹常做成覆叶状装饰在器物外壁或者器盖上(图2-64)。另外,景德镇窑的碗外壁常装饰变体莲瓣纹,以刻划手法,辅以篦划纹做点缀(图2-65)。

图2-63 宋青白瓷刻划莲瓣纹碗

图2-64 器盖

图2-65 宋青白瓷变体莲瓣纹碗 民间收藏

图2-66 宋青白瓷牡丹纹碗残片 杨梅亭窑

③牡丹纹

牡丹纹以其雍容华贵、富丽多姿的形态,寓意“富贵荣华”。作为瓷器上的装饰纹样,牡丹纹在唐代开始出现,到了宋代,牡丹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装饰题材之一。牡丹纹也是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常见纹饰,构图上有折枝、缠枝、交枝牡丹等,或单朵怒放,花叶舒展大方,或数朵并发,花朵肥硕盛开,整个画面显得枝繁叶茂(图2-66)。也见由牡丹花与珍禽相配合组成的完整画面,以“凤穿牡丹”最为著名。装饰手法以刻划花(图2-67)、印花为常见。刻划的牡丹纹花朵线条流畅,刀法自如(图2-68)。牡丹花一般装饰在器物外壁上或器物底心上。

图2-67 宋青白瓷牡丹纹碗残片 银坑坞窑

图2-68 青白釉刻划牡丹纹碗残片 杨梅亭窑

④菊纹

菊花纹因其花朵繁茂、生气盎然,寓意为“长寿之花”(图2-69)。宋代以前,菊花纹在艺术作品中很少见,到了北宋,菊花纹在瓷器装饰纹样中才开始逐渐增多,此时的菊花纹比较写实。菊纹常饰于器壁、内底或上盖,或折枝盛开,或缠枝繁绕,或一朵怒放,或团花端庄,装饰方法有刻划花及印花(图2-70)。景德镇湖田窑菊花纹斗笠碗(图2-71),碗壁刻划两朵盛放的菊花,菊花相对排列,碗内心再刻划一朵稍小的菊花,用篦划手法刻划花瓣,简约生动,衬以晶莹润泽的青白釉,更显其形态逼真,生气盎然。

图2-69 青白釉刻划菊花纹碗 银坑坞窑

图2-70 菊花碗 银坑坞窑

图2-71 菊花纹斗笠碗 湖田窑

⑤萱草

“萱草为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原产自我国南部、欧洲南部及日本,别名援草、黄花、金针花、欣欣草、“宜男草”等。可见,萱草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集“母亲花”“宜男草”以及“忘忧草”于一体的文化缩影,在宋代瓷器上作为装饰的,以景德镇窑青白瓷制品较多见,多为刻划花。在重男轻女的时代,它不仅代表了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又体现出华夏民族中真挚含蓄的母子情感,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吉祥花,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21]北宋青白瓷刻萱花纹碗(图2-72),内底刻划萱草纹,线纹流畅,釉色粉青光润。

图2-72 北宋青白瓷刻划萱草纹碗

图2-73 宋青白瓷卷草纹枕面

⑥缠枝卷叶纹

缠枝卷叶纹,基本构图为花枝往复缠绕,花叶为卷曲水涡状(图2-73),多装饰在梅瓶、枕面、温碗等器物上,为南宋时景德镇窑常见纹样(图2-74)。

图2-74 宋缠枝花卉纹温碗残片

图2-75 宋青白蕉叶纹碗

⑦蕉叶纹

田野中生长的肥大宽厚的芭蕉叶为当地百姓所喜爱,常将其作为装饰纹饰的图案(图2-75)。将焦叶作为瓷器纹饰始于宋代,景德镇窑多将其作为辅助纹饰。

⑧摩羯纹

摩羯纹又称“鱼龙纹”(图2-76),瓷器装饰纹样,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摩羯是印度神话中的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其形象4世纪末传入中国。隋唐时期,摩羯纹中融入了龙头的特征。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的摩羯纹一般作为主题纹饰出现,往往装饰在碗盘的内壁上,或在碗心的莲池中盘旋,或在碗壁的碧波中对游。鱼形摩羯头上长角,长鼻上卷,鱼体鱼尾。宋以后摩羯纹不再流行(图2-77)。

图2-76 摩羯纹

图2-77 青白釉刻划花 民间收藏

⑨龙纹

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为百鳞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龙纹,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共同特点是身躯长、眼睛突出、嘴边有长须、四只爪子、鳞片大,该纹饰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上,后来普及各种工艺品种中,宋代青白瓷上的龙纹,一般刻划龙的正面头像,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躯体向两侧延伸(图2-78)。宋青白瓷盘口龙纹器座(图2-79),盘口,筒状器座,腹圆,中空,中部呈圆柱状,直腹壁,下端有覆盘状座,座面较平,上刻有如意云纹。器座上端有镂孔圆形承盘,壁镂几何形孔。圆柱体上部堆塑覆莲荷卷边,其上堆塑缠枝莲梗、荷叶及花蕾;中空圆筒状承柱塑一条三爪龙,龙身旁塑七朵云纹,龙身刻划斜条纹,背脊塑成卷云纹[22]

图2-78 宋青白釉龙纹大碗

图2-79 宋青白瓷盘口龙纹器座

⑩鱼纹

鱼纹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上,是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与“余”谐音,取“富贵有余”之意。双鱼纹在古代有性生殖崇拜的意思,寓意“子孙繁衍”。宋代瓷器上的鱼纹十分普遍,因鱼离不开水,水是不可缺少的背景,北宋时期常见水波游鱼的装饰形式。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鱼纹,装饰手法或刻花或划花,辅以篦划手法,出于速度的要求,往往寥寥几笔,纹饰简练生动,显得形神兼备,尽显速写之妙,有写意之风。宋青白瓷篦划双鱼水波纹碗(图2-80),碗内刻划两条鱼,相向游动,首尾相连,鱼鳞片及水波纹用篦划手法装饰,简约随意,釉色如淡淡的青绿湖水,翻滚的梳篦纹如流动的水波,犹如鱼儿在湖中畅游,碧水波光粼粼,整个碗就像一个鱼塘的缩影。

图2-80 宋青白瓷篦划双鱼水波纹碗

图2-81 宋青白瓷香炉底部

回纹

用短、横、竖线环绕组成的回字形纹饰,经常被用来装饰在瓶、罐、碗、盘、炉、枕的器物上,一般装饰在器物边沿或底部,用作辅助纹饰。回纹有个体独立、一正一反相连成对的,也有连续不断的形式(图2-81)。

3.造型

这是景德镇青白瓷质量最高、产量最大的辉煌时期,表现在器物品质空前提高,造型丰富多样,常见器型有碗(常见高圈足斗笠碗、敞口斜弧腹碗、墩式碗)、盏(高圈足斗笠盏、侈口盏)、盏托(托盘托杯合体式盏托、托盘式盏托、覆杯状盏托)、杯(喇叭足小杯、直口高圈足杯、直口平底杯)、执壶(直口执壶、喇叭口执壶、盘口执壶、敛口执壶)、盒(褐斑盒、花果形盒、扁圆形盒、子母盒)、钵(折肩钵、直口深腹钵)、碟(花口碟、圆唇碟、芒口碟)、盘(花口式盘、敞口盘)等,另外还有柳斗纹罐、堆塑瓶等,器型规整精致。这个时期器物形制多样,有常见的圆形,也有金银器的痕迹,另外还有仿生形,以自然界植物的形态为基础,加以概括、变形,组成象生造型,如瓜棱壶、梨形盒等,或在盘口的折沿处,碗、盘、碟等口部用花口、荷叶边,或在内壁饰五至六条凸起的出筋纹,这样既美观又能起到掩盖器物变形的作用(图2-82)。

图2-82 宋青白釉花口盘 银坑坞窑

图2-83 宋青白瓷仰烧碗

器物的装烧采用一匣一器的垫饼仰烧法,由于垫饼置放于圈足内,用以支撑器身,因此碗、盘类器物的圈足变高变小,底部变厚,器物腹壁上薄下厚,器体增高。这种变化与仰烧工艺相适应,可以加大器体的承重能力而不致变形(图2-83)。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开始出现盘式垫钵覆烧法,占总烧造量的10%~20%,故采用这种装烧工艺烧制的器物口沿露胎,并且口沿开始增厚,腹中下部变薄,底足变矮变薄,不易变形,产品以直口弧腹碗、斗笠碗为代表。

①碗

至北宋中晚期,青白瓷碗大量出现,出现了很多新造型,碗的品种增多。北宋中期至整个南宋生产的碗类要比当时各名窑的同类产品更为挺劲,器壁也要薄腻得多,器物的转折处如外壁与足、内壁与底心的交接处都十分规整,显得极其利落而又严谨。有的内底边缘与腹壁相交处有一圈凹弦纹。按圈足来分,有高足碗和矮圈足碗;按腹壁分,有弧壁、斜壁(通常为斗笠碗);按碗沿分,有花口碗、撇口碗、侈口碗、直口碗、芒口碗等,其中,侈口碗、撇口碗为北宋中期新出现的器型,而且产量比较大。墩式碗在北宋中期继续烧制,但器型变高、变瘦。另外,高圈足、厚唇口、器壁多作六出花瓣式碗是北宋中期流行的风格。

由于时间跨度长,装烧工艺既有仰烧,又有覆烧,以仰烧为主,占总烧造量的80%左右,故该时期器型丰富。器型的演变规律为:器物变高,腹部变深,圈足窄、高,高圈足,有的高圈足呈八字微外撇,器物的唇口改成一道窄窄的线边或微微外撇的式样,器物由矮浅向高深发展,碗壁由上至下逐渐加厚,底部变厚,这类器型占总量的80%左右。与此同时,由于启用了覆烧工艺(占总烧造量的10%~20%),20%左右的器物圈足和腹壁向低矮发展,器物口沿出现芒口。所谓“芒口碗”,即内外满釉唯有口沿露出一线骨胎的碗。仰烧工艺以撇口碗、墩式碗、侈口碗为大宗,覆烧工艺以直口弧壁碗为代表,下面五种碗为该时期的典型器物:

A.高足墩式碗(图2-84):流行于北宋中期,产量大,整体敦实,腹壁外弧鼓呈墩子式,均圈足。这类碗的圈足比五代的小而高,圈足很高,腹深,足底厚,有的圈足微呈八字,圈足内底有一酱褐色垫烧痕。此类碗胎质灰黄不精,釉色土黄,挖足草率,没有纹饰,其显著的特色表现在圈足与器底上。高足墩式碗(图2-85)是北宋中期的一种较为成熟的典型造型,也是与五代差异较大的造型。这种造型是随着装烧工艺的更替而逐渐演变的结果。

图2-84 高足墩式碗

图2-85 高足墩式碗

(a)器底:以该时期最常见的口径17~19厘米的碗为例,其碗底厚1.1厘米左右,厚度是五代的2~3倍,明、清时代的3~6倍。

(b)圈足:该类碗的口径与足径之比约为1∶0.39,足径比五代的显著缩小(约缩小20%);足高约为通高的1/4,比五代的高2~3倍;足壁比五代的薄一半以上。碗的足径比五代的小,这和工艺有联系,也与审美要求有关。因为使用匣钵单件装烧,制品不再相互重叠,陶工们就可以把碗足做得小一些,碗足缩小,碗身的弧度就会相应地延展,所以宋初弧壁碗的造型在视觉上就比五代的更加饱满而又秀丽[23]

B.撇口碗:数量较多,唇沿外撇,腹壁斜直或弧腹,圈足较北宋早期高,足内里露胎。按腹部特征分为2种:

(a)腹壁斜直式:宋青白瓷斗笠碗(图2-86),尖圆唇,深腹,足墙平直,有的足墙外直内外撇。

图2-86 宋青白瓷斗笠碗 银坑坞窑

图2-87 北宋青白瓷刻花大碗 民间收藏

(b)弧腹壁式:尖圆唇,腹上部外坦,中间曲弧。北宋青白瓷刻花大碗(图2-87)碗内刻划花卉纹,尖圆唇,口沿刻六出花瓣缺口,施青白釉。碗宽20厘米,碗高7.8厘米,足宽5.7厘米,足高1厘米,北宋时的这种大碗比较少见。

图2-88 青白瓷花口碗

C.花口碗:口沿呈花瓣状,腹外壁压印凹痕或内壁出阳筋,弧腹壁,内底宽平或呈圆弧状,圈足。青白瓷花口碗(图2-88),江苏溧阳县竹箦公社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李彬夫妇墓出土,口沿外撇,尖唇,为六瓣口,镶包银边,高圈足,足内无釉,胎土细腻,胎体很薄。[24]碗内壁亦有仿金银器出筋纹样。“北宋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纪年墓出土青白釉碗两件,其中一件已残,高5.8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6.8厘米,敞口,斜壁,圈足,白胎,釉色青中泛黄。另一件残高3.6厘米,底径7.2厘米,通体施青白釉,内底饰一道弦纹。”[25]浙江省武义县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纪年墓出土的青白瓷器——荷叶形碗:五件,形制规整,五件完全一样,高3.6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3.2厘米,侈口,尖唇,折沿,碗的口沿做成五出荷花形,曲腹,平底,圈足较高,足沿尖薄。胎体很薄,胎色洁白,胎质很细。碗的口沿部分釉层极薄,碗底部分釉层较厚,开片,釉色极淡,釉薄部分几乎是白色,釉厚部分青色明显,圈足的里壁不施釉。底心有垫烧痕迹。

D.侈口碗:数量最多,超出其他碗类的总和。侈口碗在整个宋元时期器型变化不大,圈足都很低矮。侈口碗与撇口碗的区别在于侈口碗口部不外撇;与斗笠碗的区别在于侈口碗的腹壁曲弧或斜弧。内外满施青白釉,唯底足露胎(图2-89)。江苏境内出土过景德镇窑青白瓷碗:“一种为江苏镇江南郊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章岷墓出土,口沿微敛,腹鼓,圈足较高,口部包镶银边,足内无釉,底部有垫烧痕迹。”[26]

图2-89 宋青白瓷侈口碗 盈田窑

图2-90 宋直口弧壁碗 景德镇市博物馆藏

E.直口弧壁碗:流行于北宋末到南宋初年。这类器型碗底薄,矮圈足,口沿部位稍厚,即所谓的“倒桩式”。该时期是采用多级垫钵覆放置碗坯,由于垫钵内的垫阶依次由小到大,它适宜装烧由小到大的直口弧壁碗,故造成这类碗风行一时(图2-90)。

②盏

北宋中期以来,盏的式样较多,按口部分,有葵口、侈口、敞口、花口等形式,按腹部来分,有弧腹、瓜棱腹、斜壁等。产品以侈口斜壁碗为常见,该器型于北宋后期至整个南宋都流行,由于该产品像一个覆转过来的斗笠,所以又称为“斗笠碗”。

根据口、腹的特征,盏可分四种类型:

A.侈口盏:又称“斗笠盏”,按腹部来分又可分为斜直腹和斜弧腹,腹部较深,小圈足,圈足高,有的盏内底心有圆形凸起,挖足较同期器型浅,但器足厚,足内无釉。和五代及以后各时代的斜壁碗相比,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口径与底径的比例增大(五代的约为1∶0.49,该时代的约为1∶0.26),圈足特别小,器壁显得斜而高,形象秀丽挺拔(图2-91);

图2-91 宋青白釉六出筋花口斗笠盏

图2-92 青白瓷六出筋花口盏

B.葵口盏:葵口,有的口部向外延展呈平折沿状。按腹部来分,葵口盏又可分为:(a)弧腹(有的为斜弧腹),圈足微内敛,器腹呈六棱或八棱状,柳家湾窑址生产该种器型。(b)斜壁,圈足。青白釉六出筋花口盏(图2-92),花口,尖圆唇,唇沿外撇,口沿有六个小缺口,整个器物如一朵怒放的花朵,为典型的北宋中晚期器物。

C.撇口盏:按腹部来分又可分为:(a)斜弧腹,腹部较斗笠碗的浅,圈足比斗笠碗的低;(b)腹壁曲弧,内底平坦,小圈足;(c)圆弧腹,高圈足,胎体由口沿以下到腹壁至底心越来越厚重,柳家湾窑址生产该种器型。北宋青白釉高足盏(图2-93),口沿外撇,曲弧腹,圈足高直。宋青白釉侈口盏(图2-94),斜弧腹壁,圈足较高,且呈喇叭状,盏口沿直径与盏高几乎相等,该盏一般与六孔盏托相配套。

图2-93 宋青白釉高足盏 民间收藏

图2-94 宋青白釉侈口盏 民间收藏

图2-95 宋青白釉平折沿盏

D.平折沿盏:口沿平折或外卷沿,高圈足,足墙微外撇,尖唇,深弧腹,内底宽平(图2-95)。

③盘

该时期除了生产北宋早期的圈足盘外(圈足盘为大宗),另有平底盘。相比前期,盘的造型的演变趋势为:圈足变窄,口沿敞口或略微往外撇,腹部为斜弧腹,也有折腹。盘按装烧工艺分有仰烧盘和覆烧盘。该时期流行如下样式:

A.圈足盘,圈足,根据口、腹部特征又细分为如下三种:

(a)侈口盘:侈口,尖圆唇(有的为花口)。宋青白釉十八出筋花口盘(图2-96),尖圆唇,十八出花口,上腹部向内凸起十八条筋纹,外腹壁与之对应处外凹。口沿略外侈,直弧腹,腹壁与内底相交几乎成直角。腹壁较厚,由口部至下部渐厚,底部最厚,外底上凸。浅圈足,圈足较窄,外足墙较直。

图2-96 宋青白釉十八出筋花口盘

图2-97 宋青白釉折腹盘

(b)折腹盘:敞口,腹部微折,圈足窄矮,足底部较厚重,内足墙斜,厚胎。宋青白釉折腹盘(图2-97、图2-98),尖圆唇,六出花口,斜弧腹壁,下腹内折收,内底较平,内底与腹壁相交处有一周旋削痕,圈足,圈足矮且窄,足内露胎,施青白釉。

图2-98 宋青白瓷釉折腹盘背面

图2-99 宋青白釉平折沿深腹盘

(c)折沿盘:宋青白釉平折沿深腹盘(图2-99),平口,尖圆唇,口沿向外折,但折沿的弧度较缓,逐渐向外撇,曲弧腹壁,下腹圆折,内底宽平,高圈足浅挖,外足墙直,内足墙外撇。白胎,施青白釉,胎体见光有通透感。

“江苏镇江南郊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章岷墓出土有两种样式,一种为六瓣葵口形、镶银边、矮圈足、盘内划缠枝菊花;另一种为六瓣葵口、包银边、浅腹、矮圈足、足底有垫圈烧制痕迹。”[27]

B.平底盘,平底或者小平底,根据口、腹部特征分为如下两种:

(a)侈口弧腹盘,此类盘平底,唇口,也有葵口的。宋青白釉葵口盘(图2-100),唇口,口沿有六个小花口,斜弧腹,腹壁较浅,平底,内底略下凹,灰白胎,青白釉泛青色,内底心落有窑渣,盘外壁有吸烟即剥釉现象。盘口径15厘米,高2.5厘米,底径6.5厘米,银坑坞窑址出土。

(b)唇口或葵口深腹盘,尖唇或圆唇,底足为大平底。该器型的装烧工艺既有仰烧又有覆烧,故口沿分为有釉与无釉(即芒口)两种。北宋青白釉平底深腹盘(图2-101、图2-102),圆唇,平口,直腹壁,腹壁较深,下弧收至底,腹部与底部有一圈弦纹,内底宽平,灰白胎,施青白釉,釉色偏白,盘内有土沁,盘外粘有匣钵残器。

图2-100 宋青白釉葵口盘 银坑坞窑

图2-101 北宋青白釉平底深腹盘

图2-102 北宋青白釉平底深腹盘背面

④碟

碟在北宋中晚期大量烧制,发现数量最为丰富,造型小巧玲珑,有平底碟、圈足碟、卧足碟。从装烧工艺来分,有仰烧碟和芒口碟;按口沿来分可以分为侈口碟、撇口碟、花口碟、唇口碟等,如下类型最为常见:

A.花口碟:口沿为六出或十出乃至十二出花瓣口,以六瓣花口最为常见,十瓣、十二瓣花口出现得略晚一些,十瓣较少见。该器物口沿外撇或敞口,平底,或为卧足,造型精美。如北宋青白釉花口小碟(图2-103),尖唇,口沿十二出葵瓣口,内壁塑十二出阳筋,腹壁浅,斜腹壁,内底较平,卧足小而内凹,施青白釉,釉色晶莹。

图2-103 宋青白釉花口碟

图2-104 宋青白瓷葵口碟

“北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纪年墓出土葵口碟1件,高3.3厘米,口径12.5厘米,侈口,葵口分六瓣,圈足,胎色泛黄,施青白釉,有开片,内腹饰弦纹一道。”[28]

“1972年,江西省彭泽县湖西公社出土北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青白瓷葵口碟(图2-104),高2.1厘米,口径11.2厘米,底径3.6厘米。器呈十瓣花形,造型别致,制作精巧,每瓣之间以直线阳纹相隔,犹如一朵成型的葵花。釉色晶莹,开冰裂细片。整器素面无纹饰,卧足,垫饼匣钵装烧,底部无釉,胎质洁白细腻,胎薄见光,具有明显的仿金银器物特征。”[29]

B.唇口碟:尖唇或圆唇,底足为平底。该器型的装烧工艺既有仰烧又有覆烧,故口沿分为有釉与无釉(即芒口)两种。如宋青白釉印花芒口碟(图2-105),圆唇,斜弧腹壁,内底宽平,内底划变形牡丹纹。白胎,青白釉。浙江省武义县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纪年墓出土的青白瓷器——芒口小碟两件,高1.8厘米,口径9厘米,直口,尖唇,直壁,平底,胎质粗松,色白略红,胎体中有黑色小点,釉层极薄,釉色很淡,芒口。

图2-105 宋青白釉印花芒口碟

C.敞口碟:该种器型口沿敞开,圆唇,六出筋,假圈足(图2-106)。青白瓷敞口碟(图2-107、图2-108),为北宋时期典型器物,圆唇,弧腹较浅,卧足(器物底心内凹,以器壁充当圈足,故称卧足),底足露胎,碟子内心刻划简单花卉纹。

图2-106 北宋青白釉敞口碟 湖田窑

图2-107 北宋青白瓷敞口碟

图2-108 北宋青白瓷敞口碟

图2-109 北宋撇口碟

D.撇口碟:该种器型为圆唇,唇沿微外撇,宋青白瓷撇口碟(图2-109、图2-110),唇口,口沿外撇,腹壁较直,腹壁与内底交接处有一凹形弦纹,内底宽平,底心落有窑渣,卧足,足外露胎,有褐色垫烧痕迹,施青白釉,釉面开冰裂纹,也有将口沿刻成花口状的,且腹部较浅(图2-111)。

图2-110 北宋撇口碟背面

图2-111 银坑坞花口碟

⑤执壶

这个时期的执壶制作较精巧,器身一般瘦长,流与柄的变化较为明显,由短小向细长发展,壶流变得微曲细长,而且从流底到流嘴逐渐由粗到细,富于变化和运动感。壶柄变得细长扁平,线条弯曲有致,口上多配有盖(图2-112)。壶体多呈瓜棱形,圈足普遍较高,流与柄一般低于或略低于壶口。

图2-112 宋青白瓷瓜棱执壶

图2-113 北宋青白瓷堆雕直口壶

北宋中期的执壶多为盘口,直短颈,长腹上鼓下收;北宋晚期的执壶多为长颈壶,是由早期的喇叭式壶演变而来的,器物颈部高度增高,体长,长曲流,柄细长为其特点,器型显得高秀劲挺。

A.直口壶:北宋中后期继续烧制,口为圆形或六棱形。肩部有溜肩和折肩之分,球形腹或瓜棱腹,执柄扁平呈带状。北宋青白瓷堆雕直口壶(图2-113),流及执柄均残,方唇,直口,斜溜肩,圆腹。肩部一侧镂流孔,对应处残存执柄根。圈足外撇,足沿留有支烧痕。腹部贴塑对称的缠枝花叶纹。灰黄胎,釉呈青白泛黄色,底足露胎。壶高16厘米,口径4厘米,腹径13厘米,足径7.4厘米[30]

B.喇叭口壶:出土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出土于北宋时期。喇叭状口,瓜棱腹(也有弧腹),隐圈足或平底,肩部一侧置弧状圆管流,对应的颈肩处贴塑扁平执柄,柄顶端有一圆管状系,柄上划竖条纹(图2-114)。浙江省武义县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纪年墓出土的青白瓷执壶一件(图2-115),高16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8.5厘米,侈口,圆唇,直颈,丰肩,腹圆鼓,腹部呈瓜形,比较短粗,平底,肩部安管状流,另一侧安扁形柄,柄上有一小环。白胎,胎质坚细,胎体厚重,釉质莹润,釉色青蓝色调较重。[31]

图2-114 宋青白瓷执壶

图2-115 宋青白瓷执壶

C.盘口壶:出土较多,盘口,束颈,斜折肩或圆溜肩,肩部一侧置流,对应处置扁平把柄,两侧的颈肩处安对称的半环系(图2-116)。流弯曲较短,有的流基部有蝴蝶结装饰,如浙江省武义县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墓出土的执壶。该执壶为侈口,圆唇,直颈,丰肩,圆鼓腹,腹部比较短粗,呈瓜棱形,平底。肩部接管状流,另一侧接扁形柄,柄上有一小环。白胎,胎质坚细,胎体厚重,釉质莹润。壶高16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8.5厘米。[32]“1966年3月,江西德安出土,北宋中期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纪年墓,出土青白瓷执壶两件(图2-117),壶口平折,似盘口,壶流低于壶口,与把手对称,腹呈椭圆形,圈底无釉,高14.5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6.5厘米。”[33]

图2-116 宋青白釉盘口壶 盈田窑

图2-117 宋青白瓷执壶

⑥温碗

该时期的温碗样式较前期更丰富,普遍造型为圆腹、直腹或弧腹,腹部较深,内底宽平,圈足开始变高。北宋中期的温碗壁近直,外腹壁有的光素无纹,有的刻划花卉纹装饰,或者腹部压印出筋纹,对应于碗沿的花式口;或作多瓣瓜棱形,上刻花卉,或整体呈莲瓣形。江西南城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陈氏六娘墓出土的温碗,外腹刻牡丹纹,该温碗配有壶盖、刻棱形几何纹执壶一把。

北宋晚期的注碗装饰复杂,多集刻、划、贴、捏塑工艺于一身。注壶通体多呈瓜棱形,折肩,温碗则多为花口式,高圈足,圈足上贴塑倒立莲花瓣纹,壶身、碗体乃至套盖、颈部和流嘴基部均贴、刻划花卉纹,壶钮塑成蹲狮钮或狗头形。如江西铅山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墓出土的温碗,外壁刻划线莲瓣纹,瓣间刻垂头花蕊纹,足壁贴重瓣莲纹,该温碗配有蹲狮钮盖执壶一把。

青白瓷执壶(注子)多配注碗,配注碗的执壶都有盖,盖子普遍流行蹲狮形、蹲狗形、蘑菇形盖。宋青白釉刻花注碗(图2-118[34])为宋代景德镇窑北宋后期的样式,注壶作八瓣瓜棱腹,长流,曲柄,配有蹲狮形钮,狮昂首引颈,挺胸翘尾,神气活现,狮座呈覆盆形,盖边刻重瓣覆莲瓣纹。注壶颈部及流嘴下部各塑印莲瓣纹一周。注碗呈深腹莲荷状,外壁沿边刻划线弦纹,瓣间刻划垂头花蕊纹,足沿饰重瓣覆莲纹。全器像一朵精美绝伦、亭亭玉立的莲苞。

1965年,江西省南丰县李营出土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青白瓷注碗。瓷注通高24.1厘米,注子高15.6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7.6厘米,注盖高9厘米;注碗高12.8厘米,口径15.6厘米,底径10厘米。瓷注直口,细长颈,溜肩,圆鼓腹,矮圈足,肩部有两泥条捏的扇平曲柄,与柄对称处有弧形流。口上配以圆筒形盖,盖顶塑有坐狮钮。狮为泥条捏成,形态逼真、生动。盖筒上划有莲瓣纹,靠柄的一方镂有一对小孔,作系绳护盖之用。器内壁、盖内壁、底部均无釉,注子腹中部刻有凹弦纹一周,弦纹以上是水波纹,以下为明显的瓜棱纹。注碗呈六瓣荷花形,像一朵初绽的荷花,高圈足,足略外撇。花瓣口沿下和腹下部各有一道弦纹,两弦纹之间刻有水波纹,画面清晰淡雅[35]

图2-118 宋青白刻花注碗

⑦盏托

北宋中期和晚期流行使用盏托,与盏或杯配套使用,墓葬中一般同出执壶。在前一章节中,盏托分为三种,即杯盘连体形、覆杯形、盘形,演变情况为:

杯盘连体形:出现于北宋中期,该时期盘沿多呈六瓣花口式(也有圆口),斜弧腹,高圈足,足底露胎。盘中心内凹置杯形托台(即托杯),该托杯为直口或敛口,腹近直或微鼓,托杯上再放置盏,故适用于承托足径大小不一的盏碗。在制作工艺上,托盘与托杯分制,托杯制好去底,与盘粘接,借盘作底,故成连体式(图2-119)。北宋晚期的盏托,托盘之圈足日渐变高,且略向外撇,盘中心也微内凹,托杯由高直腹向矮圆腹演变,有的杯腹还镂多个心状孔,上面再放置盏。

图2-119 宋景德镇青白釉连体盏托 湖田窑博物馆藏

图2-120 宋青白釉盏托(覆杯形) 银坑坞窑

“江苏镇江南郊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章岷墓出土一批文物,其中带托茶盏有两种,一种托为圆形如盘状、托边向上翘起、镶银边;中连半球形盏,圈足较高,足底有黄褐斑;盏直口,口沿包镶银边;腹下胎较厚,口都渐薄,胎质细腻洁白,釉色莹润,隐现冰裂纹,足内无釉,有垫烧痕迹。另一种托为圆形,托口高起,沿边下垂,圈足较高,胎白质薄,有冰裂纹,圈足内有垫烧痕迹,盏直口,口部包金边,腹微鼓,下部内收成平底,底无釉,有垫烧痕迹。”[36]

覆杯形(图2-120):该种器型在景德镇窑为大宗产品,在窑址遗迹中屡有发现。北宋中期的盏托,圈足渐高且外撇,形似浅腹盘,口沿平展或外卷,有的做成花口。盘内置托台,呈一倒置的杯形,托台比前期明显增高,台面周沿有一道凸起来的圆圈,以便承托杯、盏,杯、盏置放其上,与圆圈吻合,即为一套。北宋晚期的盏托仍以覆杯形最为常见,根据内置的托台的高矮,又可细分为两种:第一种,托台高于盘面,托体浅腹似盘,盘内壁多呈两层台阶状,圈足更高且外撇,与高圈足小杯配套使用(图2-121),浙江海宁县东山宋墓出土的六件盏托均为此型,并配套出土了六件小圈足或喇叭形高圈足小杯;第二种是从中期的低台柱式演变而来的,即托台与盘面基本持平,或托台低于盘面,仅微高于托盘中心。托盘内底有一圆形通孔,圈足依然作矮喇叭状,但有的呈多瓣花形,上有棱形或心形镂空,有的足端还做出缺口,形成花式足,十分美观(图2-122)。南宋后,该覆杯形不再生产了。

图2-121 宋青白釉盏托 民间收藏

图2-122 宋青白釉盏托 民间收藏

盘形:盏托形似高足盘,盘沿平折或向外翻卷,或作六出花瓣式。盘中不设杯形台,直接用于置放杯、盏。该器型数量较少,主要在北宋中晚期使用。“江苏镇江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章岷墓出土一件盘盏,托为浅盘宽沿,沿边外翻,高圈足外撇,圈足内底有垫烧痕。盘中另外置盏(盏能随意拿放),盏为直口,腹微外鼓,至下部内收成小平底,口部包镶6毫米宽的金边”[37],“除江苏镇江章岷墓出土的托与盏是套合在一起的以外,其他四个墓葬发现的盏托仅仅是单独的托盘,没有放置相配套的小杯,但是都有能够与之匹配的、与章岷墓相类似的小杯或小盏同出,因此推测其应该是盏托。此外,朝阳西上台辽墓也有2件高圈足卷沿托盘与2件高圈足小杯同出”[38]

⑧杯

该时期常见直口杯、平口杯。直口杯器型为直口,尖圆唇,弧腹,高圈足外撇。杯子大多素面无装饰,以釉色取胜。杯盏上面的直口杯(图2-123),圆唇,上腹部较直,下腹部内收,内底较平,圈足,足墙外撇呈喇叭状,青白釉泛绿色;平口杯,内底圆弧,圈足,足墙外撇,白胎,青白釉泛湖水绿色,釉面开冰裂纹(图2-124);另外还有一种饼足杯,圆唇,直口,腹壁微曲,下承一细圆柱形把柄,柄下接一饼形底足,杯外壁刻划莲瓣纹(图2-125)。

图2-123 宋青白瓷盏托(上为直口杯)

图2-124 宋青白瓷杯

图2-125 宋青白瓷饼足杯 民间收藏

⑨罐

罐是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中常见的生活用器之一,属于盛储器,圈足,平底或内凹假圈足,有的配盖,有的无盖。该器型数量丰富,品类齐全,造型各异,有瓜棱罐、八棱罐、圆腹罐、扁腹罐、竹节罐、子母口罐、直径罐、小罐、带盖罐、四系罐、储钱罐、双唇罐和折扇纹罐(图2-126)。

⑩渣斗

北宋晚期器型,盘口变浅,宽沿大敞口,圆肩,束颈,鼓腹。

北宋中期以后,青白瓷盒的器型和种类明显增加,形制异常丰富,各式单体盒、联子盒、子母盒应有尽有。

A.单体盒:造型丰富,常见有石榴形、花瓣形、瓜棱形(图2-127)、竹节形、四方形、多边形,浅腹盒,设计巧妙,写实性强。盒盖部多隆起呈馒头形,盖顶塑有瓜蒂形、圆柱形、石榴花、梗茎、纽扣形钮,形态逼真。器底多平底或矮圈足,制作精巧细致。宋青白釉粉盒盒身(图2-128),缺盒盖,腹较直,外腹壁饰两道凸弦纹,使得盒身呈竹节形;圆唇,子母口,口沿残,且内敛;直腹壁,下腹内折收至底,圈足,外足墙高于内足墙;施青白釉,釉面有开片,盒身落有窑渣。盒高4厘米,上口径7厘米,底径3.5厘米,湖田窑出土。

图2-126 宋青白釉折扇纹罐 民间收藏

图2-127 宋青白瓷瓜棱盒

图2-128 宋青白釉粉盒盒身 湖田窑

B.子母盒,此时期的子母盒制作精美,一般母盒内套三个圆形小盒,空隙处捏塑人物、花卉等。宋青白釉子母盒(图2-129),缺盖,仅存盒身,盒身残,圈足,内底宽平,子母口,圆唇,唇沿内敛,内底置三个圆形小盒,周围捏塑三朵小花。施青白釉,釉面呈典型青白瓷,瓷盒有土沁。盒宽13厘米、高3.5厘米、底径6.7厘米。

图2-129 宋青白釉子母盒 银坑坞窑

图2-130 盒底模印“叶家盒子”

北宋晚期,尤其是南宋时期,出现了专烧盒子的作坊,并在瓷盒底印戳作坊铭文,典型的有“汪家盒子记”“段家盒子记”“张家盒子记”“汪家记正”“吴家盒子记”“潘家盒子记”“叶家盒子”(图2-130)等。盒面多采用刻划花装饰,北宋晚期印花纹饰逐渐增多。盒面装饰纹样基本为花卉,有折枝花、缠枝花、小花朵,北宋中期盒面也流行褐斑点彩装饰。这些盒的盖与底的边沿上往往都有一个剔釉露胎的记号,如把记号对齐,底和盖便可紧密扣合。

“北宋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纪年墓出土青白釉点彩瓷盒一件,瓷盒高8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5厘米,盖正中平顶,子母口,盖口沿及盒中腹稍内凹,圈足,施青白釉不及底,有细小开片,盖上饰十处褐斑点彩(图2-131)。”[39]

图2-131 宋青白瓷褐彩粉盒

1966年3月,江西德安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纪年墓出土青白瓷盒两件(图2-132),盖身呈竹节弦纹,盖面饰褐彩五点,施青白釉,色微泛黄,胎白质细,平底露胎,造型新颖,全高6.6厘米,子口径11.2厘米,母口径11.5厘米。

北宋中期开始流行琢器装饰,即在盒内堆塑人物,如1978年江西德安北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刘氏墓出土的1件印花扇盒。盒通高6.5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0厘米。盖扇平,平底,盖上印缠枝牡丹、卷草纹饰。盒内堆塑一双髻侍女,一小罐和四朵莲花以及荷叶。此类盒造型精巧,纹饰逼真,施青白釉,底部露胎,俗称“子母盒”[40]

“1972年,江西鄱阳县发掘了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龙图阁待制熊本妻施氏墓,出土了青白釉花形盒(图2-133[41])1件,盒呈六瓣花形,子母口,平底,盖面印珍珠地花卉纹样,内外施青白釉,口沿及底部露胎,胎质洁白致密,底部竖印正楷‘汪家记正’阳文款识”[42],此为制盒作坊之名号。

公元1038年的刘氏夫人墓出土的子母盒堆塑制作别出心裁,小巧可爱,为景德镇窑生产。湖田窑在这一阶段也有相似的子母盒出土。

图2-132 宋青白瓷褐彩瓷盒

图2-133 北宋青白花形盒

图2-134 青白瓷折肩钵

北宋中期的钵为敞口,卷沿,束颈,折肩,腹下收至底,平底,这种样式比较流行。“1966年3月,江西德安的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纪年墓出土青白瓷折肩钵(图2-134)一件,敞口折沿,束颈,折肩,肩以下紧收,胎白质腻,釉色晶莹,开纹片,平底露胎,造型别致,高9.9厘米,口径为21.2厘米,底径为8.2厘米。”[43]

北宋晚期的钵形制变化不大,仍为敞口,平底,肩由折肩变为斜溜肩,仅器身变矮而已。整体看来,钵的体型具有从高型钵到低型钵、从平口到敞口、从折肩到溜肩的演变趋势。南宋以后,这种钵类基本不见。

北宋中期以后,瓷枕体形变大,长度约为20厘米,形制多样化,从整体造型来看,有人物枕、植物形枕、动物枕、镂空枕、长方形枕、元宝形枕、兽头形枕、荷叶形枕、建筑雕塑形枕等。

人物瓷枕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孩儿枕。孩儿枕,又名娃娃枕,枕身为单个孩童或两个孩童背向交体,孩儿俯卧,枕面多塑造童子手持荷叶或灵芝的形象。湖田窑出土的一件单个孩儿枕(图2-135),枕面已残失,只有基座保存完好。孩儿侧卧于椭圆形扁平底板上,虎头虎脑,高绾双髻,腹前戳印圆圈纹,双目紧闭,作沉睡状,嘴微张,面露笑靥,屈腿,左手枕头,右手横置胸前,握一灵芝,灵芝绕腹至右腿,左右腿交叉相叠。孩童眉清目秀,满脸稚气,神态天真可爱,器物整体造型逼真写实、设计巧妙。

图2-135 持灵芝孩俑 湖田博物馆藏

图2-136 青白釉褐彩象形枕

动物形枕即塑造各种动物的瓷枕,底置一椭圆形扁平底板,上置如意头形枕面,枕面边沿下垂,底板中空。常见的有龙虎枕、虎形枕、狮形枕、象形枕、龟形枕等,总体表现了动物的神韵,如湖田窑的青白釉褐彩象形枕(图2-136),塑一大象趴卧于地上,四肢着地,尾巴斜撇于后腿左侧,头侧向右方,大象长鼻微卷,神情逼真,瓷质细白,在青白釉上点施褐彩斑,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梅瓶

北宋中期景德镇的梅瓶变化不大,主要承袭早期橄榄状风格,溜肩,最大径在腹中上部,平底,如湖田窑出土的青白釉梅瓶,盘口,短直颈,溜肩,椭圆腹,平底内凹,通体施釉,青白釉泛白色,但釉层较稀薄,腹壁满刻弦纹,全器丰满挺拔(图2-137)。

图2-137 宋青白釉梅瓶

图2-138 青白釉狮形镇纸 民间收藏

瓷塑

景德镇窑有各种动物瓷塑,它们大多是实心捏塑,然后雕刻而成的,只有少数为压模。

“湖田窑的影青瓷塑有人物肖像,还发现不少西洋人头像,鹰目钩鼻,形象逼真;动物肖像如猪、狗、马、狮子(图2-138)等。此外还有细致入微的春宫图等,这些都反映出湖田窑匠师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富有创意的想象力以及高超娴熟的技艺”[44]

砚滴

砚滴,又称“水注”,是一种文房用具,该类器型为文人士大夫所钟爱。造型小巧可爱,随意变化,小口矮身,细长流曲柄,盖与柄的上端常有小系。

北宋的青白瓷砚滴(图2-139),短流,流上捏一鸟饰,执手呈环形,圆形,直壁,平底,通体施青白釉。

图2-139 北宋青白瓷砚滴 景德镇陶瓷馆藏

北宋中后期的青白瓷褐斑凤形砚滴(图2-140),背部、凤翅、颈部及凤嘴处施褐色点彩,背部及尾部刻划羽毛纹,左侧背部下方开一圆形孔用于注水,右下腹偏后处另有一略小的圆形孔。凤首微昂向右,栩栩如生,做工精细。

图2-140 宋青白瓷褐斑凤形砚滴 民间收藏

图2-141 宋青白瓷多边形砚滴 民间收藏

北宋的多边形砚滴(图2-141):砚滴平面呈六边形,顶隆起,顶面斜直,盖面一侧装流,流残,盖顶装一把柄,柄与流呈一条直线,柄旁穿一小圆注孔,平底,盖面模印圆点纹,灰白胎,外壁施釉不及底,釉为灰白色[45]

另外还见狮形砚滴:狮子侧卧在一长方形底座上,尾巴上卷成执柄,狮头上昂,嘴大张,狮头下侧装上翘圆管状流。湖田窑出土过该类器型,狮嘴大张,头顶贴塑朵花及双角,背部柄残,平底,白胎,外壁施釉不及底,底面露胎,有黑褐色痕,釉呈青白色,长6.8厘米,高5.7厘米。[46]

蟾蜍砚滴始于汉代,多为铜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流行青瓷蟾蜍砚滴。宋代蟾蜍砚滴源自汉代神兽形砚滴,蟾蜍形象由四足向三足的转变始于北宋,其与道教神话故事“刘海戏金蟾”的传播密切相关。宋代邵雍《梦林玄解》卷二十“虾蟇吉”中记载:“若三足者为月宫之蟾,书生梦之,登第羽;士梦之,成仙。”因此古人常以“蟾宫折桂”比喻考取进士,宋人文房用具取三足蟾蜍形,这层寓意十分明显。米芾《入境寄集贤林舍人》诗云:“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笺书尽剪江波。”诗中的“蟾蜍”显然指的也是蟾蜍砚滴。

香炉

香炉是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的一种焚香用器,为开敞式,无盖,以在专门的香事活动如香道、宗教祭祀中使用为主,也用作生活燃香用具,另外可作为陈设之器。宋、元时的香炉比隋、唐时的更多,元代的又比宋代的装饰更美观,景德镇窑在北宋中期始见香炉。

香炉有座炉、圈足炉、三足炉、四足炉、饼足炉、八棱炉、兽背炉、盒式炉、异形炉等。

该时期以有座炉、饼足炉、盒式熏炉居多,或素面,或简单装饰,多为刻花缠枝菊花纹、缠枝牡丹花纹、仰莲瓣纹,兽背炉则多为捏塑装饰,配合以点褐彩。

A.有座炉,有座炉由炉体、承柱、底座三部分组成,数量最多,造型最丰富,又可细分为五种器型:

(a)炉座的承柱中部有一道球形、圆柱形或扁圆形的凸棱(以球形凸棱常见)。香炉口沿为平折沿(有的为侈口、直口),腹壁有深直腹杯形、深弧腹壁之分。宋青白瓷刻缠枝花卉纹香炉(图2-142),尖圆唇,外平折沿,内折敛口,微弧腹壁,腹深,圆弧内底,下有屋檐状出檐,下接承柱,承柱中间有一个球形凸棱,再接底座,座足墙为直壁高圈足(有的器型为喇叭形高圈足),腹部刻缠枝牡丹。白胎,青白釉泛绿色,高12.5厘米,口径为11.5厘米,底径为6.6厘米。

(b)多棱座炉,器型较前一款更复杂,炉柄上饰多道凸棱,炉体、凸棱和底座塑成莲花瓣状(图2-143)。香炉口沿为平折沿、斜折沿或侈口沿,腹部多为直腹,也有微弧腹、弧腹、圆鼓腹。腹壁较前一款更浅,内底较平。宋青白瓷香炉(图2-144),尖圆唇,平折沿,直腹壁,覆莲瓣状出檐但外撇呈喇叭形,下承覆莲瓣状底座,中间凸棱刻划竖条纹,白胎,青白釉泛绿色。

图2-142 宋青白刻缠枝花卉纹香炉 湖田博物馆藏

图2-143 香炉

图2-144 宋青白瓷香炉

(c)无棱座炉,直口或侈口,折沿,腹呈筒状或弧腹。器型由矮胖变瘦高。

(d)由炉身、巧柱、底座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均独立成件,可装拆。

B.圈足炉

按装烧工艺分,有仰烧圈足炉和覆烧圈足炉。圈足炉基本造型为:直口(或平折沿、敛口)、直腹、圈足。宋青白瓷圈足炉(图2-145),尖圆唇,内底较平,圈足,足墙较直,白胎,施釉白釉,内外满釉,炉体外腹壁刻划四瓣朵花纹,叶脉以篦划纹点缀。

C.三足炉

该时期主要生产直口三足炉。宋青白瓷三足炉(图2-146),尖唇,平沿,束颈,圆鼓腹壁,平底,外腹壁近底处附三个兽形足,白胎,除外底处,内外满釉,釉呈青白色,色泽偏青。宋代景德镇湖田窑出土的青白瓷刻划花纹香炉(图2-147)为北宋晚期的产品,口沿及外至底足施青白泛绿釉,釉色莹润如玉,玻璃质感强,器型圆润周正,比例协调,圆腹壁,尖圆唇,唇沿外折,束颈,圆鼓腹,直壁高圈足的底承中间呈圆鼓状的底座,腹部两组弦纹间刻划缠枝花叶纹。

图2-145 宋青白釉圈足炉

图2-146 宋青白瓷三足炉

图2-147 宋青白瓷刻划花纹香炉 湖田窑博物馆藏

D.八棱炉

基本特征为:腹部呈八棱形,八棱边,八棱状圈足,直口,直壁(或弧腹壁),深腹,内底较平。宋青白瓷刻字八棱炉(图2-148),残存器物中下部,外腹壁上刻的“府”字清晰可见,外腹壁每棱面饰两竖条纹,八棱状足,足墙削成花形缺口,白胎,胎厚重,胎薄质细,外壁施满釉,釉呈青白色,内底较平,内底有垫圈痕,外底露胎处有垫饼垫烧的黑褐色痕。

图2-148 宋青白瓷刻字八棱炉残片

图2-149 宋青白瓷香熏

香熏炉

香熏炉为封闭式,有盖,是古人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主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体型比香炉小。从汉、晋以来,香熏炉就较为流行,宋元时期香熏造型多样。北宋中期景德镇窑青白瓷熏炉(图2-149[47]),盖与器以子母口相合,盖多呈半球形,且多镂空,一般镂雕有香草纹,全器小巧精致。北宋中晚期的熏炉造型更丰富,雕镂更精致,盖有做成半球状的,也有做成博山形的,炉底有花瓣式高圈足、喇叭形圈足和三矮蹄足等区别。

堆塑瓶

堆塑瓶始于北宋,盛于南宋,衰于元朝。其造型经历了“简—繁—简”的变化过程。堆塑瓶是“江西和周边少数地区宋元时期广为流行的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一种随葬明器。器型特点为形体修长、高大,大者通高可达一米以上,高腹,长颈,带盖,颈部塑有神仙人物、瑞兽祥禽,还有云朵、日、月衬托四周,圆鼓腹,矮圈足外撇,一般成对出土,有的出土时留存有谷。北宋时的堆塑瓶(图2-150),盂口,长颈,丰肩,圆鼓腹下收,圈足外撇,颈长与腹长基本相等,肩腹相交处多饰荷叶边形,附加堆纹一周,颈部饰多道凸弦纹,堆塑简单稀疏。饰有龙虎、云气、日、月和鸡犬等,配笠帽形飞鸟盖,盖低矮”[48],北宋中期,堆塑瓶的颈部还有3个半弧形的把,至北宋后期时,这种弧形把已渐趋消失。北宋中晚期,青白瓷堆塑瓶逐渐流行,颈长和腹长相等,整个体形显得修长。

图2-150 北宋堆塑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