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流传
青白瓷是我国宋元时期生产的主要瓷器品种之一,国内市场广阔,流通区域广泛。“目前已在全国十九个省,自治区的一百余县、市、乡出土有宋和元青白瓷器。它们是河北、山西、山东、辽宁、吉林、陕西、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内蒙古、新疆,范围几乎达全国三分之二省份。除部分省出土的为本地产品外,绝大多数是景德镇窑产品。宋代任何一个窑的产品都不及景德镇青白瓷流通地域广泛。”[58]其中,出土数量较多的有江西、江苏、辽宁三省。当时宋朝于辽、金、西夏边境地区设有榷场,边境贸易活跃,青白瓷是宋输往辽、金、西夏的主要商品之一。
另外,从历年来的考古资料看,我国各地的宋代墓葬,无论是土坑墓还是砖室墓,贵族墓还是平民墓,几乎都有景德镇的青白瓷出土。1972年吉林哲里木盟库伦旗出土的“青白长颈执壶”;1972年陕西略阳县出土的“青白刻划缠枝卷叶纹梅瓶”;1971年山东淄博出土的“青白香熏”;1976年江苏镇江出土的“青白温碗、注子”……这些出土的器物都能在景德镇窑找到同类的标本。这些省区出土的青白瓷不仅数量多,器物也多种多样,除生活必需的各式杯、碗、盘、碟外,酒具有执壶、注子、注碗、盏托,容器有造型优美的瓜棱罐,瓷枕有象枕、狮枕、元宝形枕、如意形枕等,还有各式炉及镂空香熏,有盛化妆品及香料的各种盒,另外还有浮雕人物、鸟兽的盖瓶和谷仓等明器(图4-55)。
图4-55 宋青白釉祭碗残片
1.北宋时期
关于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在国内的流通情况,不少文献中也有记载。如浮梁人程筠在北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给河南修武当阳峪窑窑神庙写碑文回忆故乡时,曾说道:“番君之国善陶冶,运以口口遍天下。”番和鄱为古今字,唐宋时的新平、浮梁县一直隶属治鄱阳的饶州管辖,可见其时景德镇瓷器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图4-56)。
图4-56 宋青白瓷碗 民间收藏
北宋早期,景德镇窑所产的青白瓷就供皇家御用,汴京宫廷中使用景德镇瓷器,并且将挑拣剩下的瓷器流入市场。《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二之三七载:“瓷器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瓷器及漆器以给用,以京朝官三班内侍二人监库;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七月诏……瓷器库除拣封桩供进外,余者令本库将样赴三司,行人估价出卖。”
北宋中后期,景德镇窑的制瓷技术达到顶峰,这时的景德镇窑青白瓷坯体精致,釉色淡雅,装饰精美,市场广阔,远销国内外,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由于景德镇瓷器有利可图,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这引起宋王朝的高度重视,宋室于是把景德镇瓷器和茶、酒一样由国家专卖,并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八月,置饶州景德镇瓷窑博易务”[59](图4-57)。朝廷在景德镇设置税收机构,委派了督陶的官员,正式由政府来实行征税、管制、专卖等措施,即所谓“监镇”,官监民烧。
①北方地区
图4-57
北方离景德镇很远,古代交通不便,景德镇青白瓷运到这里,困难很大。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当时属于辽代的辽宁、吉林和内蒙古墓葬及古城遗址里竟也出土了大量青白瓷。“出土青白瓷的辽墓已发现42座,窖藏1处。在庆州辽圣、兴、道三朝帝后陵殿址,辽圣宗永庆陵奉陵邑的辽庆州址、辽上京临潢府址均出土一定数量景德镇青白瓷片,说明宋代青白瓷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具,同时也说明契丹民族受到中原汉民族先进文化、生活方式的强烈影响。”[60]辽墓中出土青白瓷的墓葬规格均较高,墓主身份显赫,有一定的官阶,说明青白瓷在辽上流社会很受欢迎。《清明上河图》这幅描绘北宋晚期都城的风俗画卷,还绘有专门销售“青白瓷”的店铺,表明在北宋时期,南方的青白瓷器曾在北方销售过(图4-58)。
图4-58 宋青白瓷圈足盘
图4-59 宋青白釉碗 银坑坞窑
2006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景德镇市昌江区竟成铜锣山窑址进行了挖掘,第一期的堆积层出土的器物均为青白釉瓷器,多数具有北宋早期的时代特征,比如,C型Ⅰ式青白釉瓷盘与内蒙古辽代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的青白釉瓷划花缠枝菊纹花口盘的造型相同;A型Ⅰ式青白釉瓷盏与山西平定县建于北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的佛塔地宫出土的白瓷盏造型相同[61]。
河北巨鹿北宋故城遗址里有许多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以前的遗物出土,其中有不少景德镇窑烧造的青白瓷器(图4-59)。
婺源《嵩峡齐氏宗谱》卷首“蠖公行实”也记载有齐宗蠖于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解运景德镇瓷器至京都的史实,曰:“护公(即指齐宗蠖)……初任景德镇窑丞,九载无失。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乙酉八月十五日,因部御器经婺源下槎,土名金村段,行从误毁御器。护叹曰:‘余奉命,愿死,从者何辜!’即吞器亡。”[62]
河北易县出土了辽代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时的32件瓷器,其中景德镇青白瓷多达31件,占据主要位置。
可见北宋时期青白瓷曾流通于我国西北、东北和中原市场,并在这些地区有较大影响(图4-60)。
图4-60 宋青白釉平折沿浅腹盘
图4-61 宋景德镇窑青白瓷碗
②南方地区
北宋时期,景德镇窑青白瓷在南方地区的销售量占有绝对优势(图4-61)。青白瓷在南方的销售区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赣北、江浙、皖南,尤其是以赣北为多。另外,在这些地区的64处纪念墓葬和塔基中,所出土的瓷器的70%为青白瓷,其他各种青瓷占12%,各种白瓷占4%。如,安徽宿松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吴正臣夫妇墓出土了47件青白瓷[63];1966年3月,江西德安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北宋纪年墓出土青白瓷7件,其中钵1件,盒2件,壶2件,碗1件,盏1件;江西瑞昌北宋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北宋纪年墓出土青白瓷碗2件、青白瓷盒1件。值得注意的是,在北宋早期,景德镇青白瓷已远销于他处,如江西九江北宋早期雍熙三年(公元986年)阿周墓出土了青白瓷,这也是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纪年墓葬。
2.南宋时期
到了南宋,景德镇瓷器的销路有增无减,几乎有垄断全国市场的趋势。此时,定窑已沦陷于金人的统治下,龙泉窑忙着供应官府,景德镇瓷器销路最为广泛。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铺席”条有“平津桥沿河布铺、黄草铺、温州漆器、青白瓷器”的记载,同卷“诸色杂买”中记录的“家生动事”(日用器具)也有“青白瓷器,瓯、碗、碟、茶盏、菜盒”等。这两条记载表明,青白瓷是南宋时期临安店铺中的一种常见的商品。
康熙十二年《浮梁县志》卷一记载,宋代景德镇监镇官的办公机构——监镇厅,原在北宋建于镇的东南,后毁于洪水,于是在南宋中期,于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迁往镇西。由此可知,景德镇窑业给政府纳税的数目不菲,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因而政府斥资重建监镇厅。《河南强氏族谱》卷首“世条·子魁”条记载:“(强)子魁,伯达公之子……宋绍定戊子(公元1228年)以文学进,仕饶州通判,以监陶得至浮梁景德镇。”[64]南宋的强子魁以“饶州通判”的身份到景德镇,负责督烧御瓷,管理包括税收在内的窑务。
①北方地区
“绍兴和议”后,金以泗州为中心榷场,宋以盱眙为中心榷场。即使在双方交战期间,这两个榷场也一直没有关闭过,使宋金两国的经济贸易交流保持通畅,景德镇瓷器得以销售到金代的统治地,比如陕西省略阳县南宋遗存、辽宁朝阳金大定二十四年墓葬等地都出土了景德镇青白瓷[65](图4-62)。
②南方地区
图4-62 青白瓷佛珠,墓葬出土
当时的景德镇窑根据不同地区生产不同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蒋祈在《陶记》中详细记载了景德镇瓷器在南方的销售情况,“浙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碗之类,鱼水、高足,碟之发晕、海眼、雪花,此川、广、荆、湘之所利。盘之马蹄、槟榔,盂之莲花、耍角,碗、碟之绣花、银绣、蒲唇、弄弦之类,此江浙、福建之所利。必地有择焉者……两淮所宜大率皆江、广、闽、浙澄泽之余”[66](图4-63)。在浙东、浙西一带,湖田窑所产的黄黑瓷销路很好;在江、湖、川、广一带,景德镇窑所产的青白瓷销路很好。在造型和装饰方面,川、广、荆、湘各地喜爱碗类中的鱼水高足,碟类中的发晕、海眼、雪花;江、浙、福建各地崇尚盘类中的马蹄、槟榔,盂类中的莲花、耍角,碗碟类中的绣花、银绣、蒲唇、弄弦等。各地爱好要求不一样,要根据不同地区的需要进行生产,以求产销对路。产品的种类繁多,如炉类有猊炉、鼎、鬲、彝、朝天、象腿、香奁、桶子等,瓶类有觚、胆、壶、净、栀子、荷叶、葫芦、待管、兽环、琉璃等,种种名目无法考察清楚,只有根据商贩的需要来确定。两淮地区由于经济比较困难,只能销售在江、广、闽、浙余下的次品、剩品。总之,景德镇瓷器拥有广阔的市场,花色品种繁多,以销定产,产销对路,即使是次等产品,也都拥有各自的顾客[67]。
图4-63 蒋祈《陶记》
南宋汪肩吾的《昌江风土记》中也载:“其货之大者,摘叶为茗,伐楮为纸,坯土为器,自行就荆湘吴越间为国家利,其余纺丝布帛,负贩往来,盖其小者耳。”以描述南宋首都临安繁华都市生活的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和吴自牧的《梦粱录》中也记载有卖青白瓷器的专卖店,可见当时景德镇青白瓷的销售盛况空前。
青白瓷在江苏的销售情况,“以在江苏常熟市钱底巷遗址的发掘为例,常熟地处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自古就以经济发达、物产丰富而著称。位于常熟附近的钱底巷,在南宋时,已是一处人口稠密、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的村落居址。从钱底巷出土的瓷器来看,景德镇青白瓷在数量上大大超过龙泉青瓷,表明景德镇在竞争中占上风,龙泉青瓷屈居第二;再从苏南宋墓中出土的瓷器来看,也是青白瓷居首位”[68]。
景德镇的青白瓷在龙泉窑青瓷的产地浙江也处于优势地位,“1963年,浙江绍兴缪家桥发掘了一口南宋时代的古井,井底有当时无意散落的日用瓷器42件,其中龙泉青瓷6件,景德镇的芒口青白瓷器竟达23件,占到总数的54.8%,而浙江境内的龙泉青瓷仅占总数的14.3%。这一方面反映了薄胎厚釉、造价颇高的龙泉窑青瓷不曾为南宋社会广泛使用,而景德镇大量生产的成本低廉的芒口瓷器却是当时社会广为欢迎的日用品(图4-64);另一方面,还意味着景德镇窑与龙泉窑的相互竞争中,景德镇以其产品价廉而逐渐夺取了龙泉窑在浙江境内的部分瓷器市场,正逐渐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69],可见景德镇青白瓷当时在江浙流行之广(图4-65)。
图4-64 南宋芒口印花碗
图4-65 南宋葵口斗笠碗
素有“蜀道难”之称的四川省也发现有大量的青白瓷,这更足以说明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受人喜爱的程度。如1973年4月大邑县安仁镇出土窖藏器物72件,其中瓷器40件,以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为主,有瓜棱小壶1件,双鱼莲荷碟16件,瓜棱小罐1件,粉盒2件;1980年8月大邑县城关发现窖藏,以瓷器为主,有刻花二童戏水青白瓷碗20件,双鱼盘8件,小碗4件,这些器物均为湖田窑产品。最大的发现是1991年在四川遂宁县金鱼村发现的一处南宋窖藏,出土瓷器985件,经专家认定:“产于13世纪中叶南宋时代的景德镇青白瓷就有598件,占瓷器总数的60%以上,器型有16种之多。其中出土的青白瓷刻花梅瓶高达41.6厘米,是青白瓷中罕见的大件精品。”经论证,此窖藏是“凤翔楼钱鑫钱庄主人开设的瓷器商店购进待售的商品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