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家湾窑[8]
柳家湾是景德镇窑系的一处著名窑场,位于景德镇市东南22千米处的寿安乡境内,西与南市街窑毗邻,北与牛屎岭窑相距不远,周围还有宁村、汪村等窑址,是古代制瓷的集中地区之一。旁有柳溪,可通舟船,北入南河,直注昌江,远走长江各地,水运极为便利。
柳家湾窑址堆积散落在柳溪河东侧,有的平地起建,有的依山而筑,堆积有雷打山、匣钵墩、炮台墩、大姑山、兔子望月、来龙山、长山,八角井的撒网山、拉查坞等处,东西长约1.5千米,南北长1千米,堆积高度为3~10米(图3-12)。其中,匣钵墩堆积不久前在修筑铁路时被切去填路基,露出较高断面。考古队闻讯到现场进行考察,采集了主要标本,并对该窑各堆积做了调查。这里盛产青白瓷,器型以碟、盏、碗、盘为大宗,间产杯、盅、注壶、注碗等。瓷器胎壁平薄,器型规整,瓷釉细腻光洁,薄胎器有透明感。釉色多淡青,也有湖绿、米黄等,现将该窑情况简介如下。
(一)遗物
瓷器均为青白瓷,釉色早期发白,晚期泛青。
图3-12 柳家湾窑系窑址
1.碟 碟可分五式。
Ⅰ式:敞口,弧壁,矮圈足,腹外壁有六道凹棱,淡青釉,开片,高3.8厘米,口径9.2厘米,底径4厘米。
Ⅱ式:葵口,斜弧壁,宋青白釉瓷碟(图3-13),圈足,内壁有六道凸棱,釉色淡青,高3.2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3.6厘米。
图3-13 宋青白瓷碟
Ⅲ式:口沿平折,直壁,平底,高圈足,米青釉,开片。
Ⅳ式:尖唇口,宋青白釉小碟(图3-14),斜弧腹,平底微内凹,淡青釉,釉面开片,刻花卉纹。
Ⅴ式:十二瓣葵口,斜壁,平底,内壁有十二道凸棱。
图3-14 北宋青白釉小碟
图3-15 宋代青白釉小杯 银坑坞窑
2.杯 杯可分三式。
Ⅰ式:直口,深弧腹。标本1,圈足略外撇,淡青釉,釉面不平,呈橘皮状。
Ⅱ式:直口,圆弧腹。宋代青白釉小杯(图3-15),高足呈喇叭状,杯腹残,胎骨坚细,青白釉泛白色,杯身内外有土沁,高5.5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3.5厘米。
Ⅲ式:标本3,口残,内底平坦,高足略呈喇叭状,淡青釉,足高2.8厘米,足径3.2厘米。
3.盏 盏可分八式。
Ⅰ式:葵口,弧腹。标本1,圈足微内敛,器腹呈六棱或八棱状,釉天青或米黄色,高6.3厘米,口径11.5厘米,足径4厘米。
Ⅱ式:侈口,圆弧腹。标本2,高圈足,淡青釉,高6.2厘米,口径11.6厘米,足径4.4厘米。
Ⅲ式:侈口,浅弧腹或作葵口瓜棱腹。标本3,圈足,淡青釉,高4~4.8厘米,口径13.1~14厘米,足径3.7厘米。
Ⅳ式:侈口,腹壁曲弧。标本4,内底平坦,小圈足,米黄色釉,细腻光洁,盏心印有菊瓣,高4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3.4厘米。
Ⅴ式:敞口,小圆唇。标本5,斜壁,圈足,内底略凸起,天青色釉,光洁细腻,开片。高4.8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3.3厘米。
Ⅵ式:唇口,斜弧壁。宋青白瓷花口盏(图3-16),小圈足,内底略凸起,内壁有等距离分布的三朵刻花,粉青色釉,开片,高4.6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3.2厘米。
Ⅶ式:敞口,斜弧壁,小圈足,有的内底略凸起,外壁刻菊瓣状条纹,淡青色釉。
图3-16 宋青白瓷花口盏
图3-17 青白瓷葵口盏
Ⅷ式:六瓣葵口,斜壁。青白瓷葵口盏(图3-17),圈足,内壁有三朵等距离分布的刻花,淡青釉,高5.6厘米,口径16.6厘米,足径4.5厘米。
盏托 宋代青白釉盏托(图3-18),已残,高圈足略外撇,托座与托盘为分制后合烧而成,器壁平匀,釉色淡青。托径约12厘米,残高3.5厘米,底径7厘米。
图3-18 宋代青白釉盏托 银坑坞窑
图3-19 青白瓷葵口盅
4.盅 盅可分二式。
Ⅰ式:五瓣葵口,斜弧壁。标本1,平底,高圈足,内壁正对葵口处有凸棱,淡青釉,高6.1厘米,口径9.6厘米,足径3.6厘米。
Ⅱ式:葵口,腹壁斜直。青白瓷葵口盅(图3-19),圈足较高,淡青釉,釉面清亮。高8.5厘米,口径13.4厘米,足径5.4厘米。
5.碗 碗可分七式。
Ⅰ式:敞口,浅弧腹。标本1,矮圈足,外壁有5条瓜棱,内底有7个小支钉,米白釉,高4.2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5.4厘米。
Ⅱ式:敞口,斜弧壁。标本2,外壁有菊瓣状斜条,矮圈足,淡青釉,高4.2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5厘米。
Ⅲ式:敞口,小圆唇。宋代青白釉碗(图3-20),唇口,弧腹,矮圈足,外壁有6条瓜棱,淡青釉,碗内外有土沁,高4.3厘米,口径11.5厘米,足径4.7厘米。
图3-20 青白釉碗 盈田窑
图3-21 宋青白瓷碗 盈田窑
Ⅳ式:敞口,口沿微外撇。标本4,腹壁斜弧,矮圈足,内壁刻弧状篦纹,粉青色釉,开片,高6厘米,口径17.2厘米,足径5.5厘米。
Ⅴ式:敞口,斜弧腹。宋青白瓷碗(图3-21),矮圈足,内底刻花,器型有大有小。小的釉施浅虾青色,内壁刻云纹,高4.1厘米,口径15.4厘米,足径4.6厘米;大的釉呈粉青色,内底刻牡丹团花,高5.4厘米,口径17.4厘米,足径5.2厘米。
Ⅵ式:敞口,唇微外侈。标本5,斜弧壁,假圈足,足底略内凹,青灰色釉,开片,高6.3厘米,口径17.6厘米,足径5.8厘米。
Ⅶ式:唇外沿凸起,斜弧腹。标本6,实圈足,青灰色釉,开片,釉面有褐色斑点,高6厘米,口径16.4厘米,足径5厘米。
6.盘 盘分二式。
Ⅰ式:六瓣葵口,斜壁,折腹,矮圈足。标本1,内底刻各种团花,纹饰多牡丹、芙蓉等,淡青釉,高4厘米,口径14.6厘米,足径4.2厘米。
Ⅱ式:宋青白釉盘(图3-22、图3-23)口残,斜壁,平底微内凹,淡青釉。盘高5.7厘米、宽18.5厘米、底径6.2厘米。
图3-22 宋青白釉盘 盈田窑
图3-23 宋青白釉盘 盈田窑
7.注壶
侈口,束颈,圆弧腹,短直流,带状系,矮圈足。壶因窑内温度过高而变形致残,淡青釉,口径6厘米,腹径10~11厘米,底径7.5厘米,另有细曲流嘴。
8.注碗 注碗可分二式。
Ⅰ式:十瓣葵口,深弧腹。标本1,高圈足,淡青釉,高8.5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7.6厘米。
Ⅱ式:敞口,小圆唇。标本2,深弧腹,圈足内斜,釉色淡青,高8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7.4厘米。
(二)结论
1.制瓷时代
柳家湾产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拉查坞出土的支钉叠烧白釉碗与湖田窑的支钉叠烧碗相类似,属于五代产品,大量器物为宋代产品,它们的相对年代可以从江西地区历年来的一些纪年墓葬出土的瓷器得以佐证:与窑址出土相类似的菊瓣斜条碗(Ⅱ式)在德安县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墓中有出土;高足杯(Ⅱ式)、盏托与注壶、注碗同南城县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墓出土的相似;注壶、注碗与浅碟(Ⅳ式)在铅山县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墓中有出土;同类斗笠盏(Ⅶ式)与划花折腰盘(Ⅰ式)在婺源县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墓中有出土。炮台墩与大姑山有一定数量的青灰釉平底碗(Ⅵ式、Ⅶ式)出土,它们为江西元墓所习见,其中Ⅵ式碗与余干县梅港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墓出土的瓷碗相类似,它们应为元代产品。由此可见,柳家湾窑的制瓷时代,始于五代,全盛于北宋,衰落于南宋早中期,元代有部分窑口烧造过粗瓷。
从匣钵墩堆积切削断面来看,底层多高足盏、高足碗(图3-24)、葵口盏,中层多斗笠盏、菊瓣斜条碗,上层多划花折腰盘、弧腹碗(Ⅴ式),该堆积的时代应为北宋中、晚期。
2.制瓷技艺
柳家湾窑的产品细致精良,质优而工巧,采用多种装饰技艺美化产品,在装烧上富有自己的特色。柳家湾五代产品光素淡雅,形制浅坦,器多矮圈足,腹部多有瓜棱,采用支钉叠烧法,瓷釉清白。
至北宋时,影青瓷不仅有“假玉”之称,而且形制多仿金银器,葵瓣、葵口、瓜棱盛行,器内划、印花纹,线条流利自如,纹饰多牡丹、芙蓉、菊瓣、云气、水波等,器多高足,斜弧。瓷釉光润细腻,色泽纯正。许多器为素面,有开片,纹理均匀。元代仅见日用粗器,胎土粗松,釉呈青灰色而多褐色斑点,器多素面。
图3-24 宋代青白瓷高足碗
该窑入宋以来采用单件仰烧法,一钵一器,重叠装烧,最上面的匣钵加一凹面盖子。这样器物不受污染,受热均匀,形制质量得到保证。器底垫以泥饼与匣钵相隔,饼径小于器物足径,器物圈足外釉完整。由于泥饼含铁量较高,因此器底多留紫褐色斑痕。
3.产品种类
柳家湾为景德镇所属窑口,主产青白瓷,主要为宋代早、中期制瓷遗址。据实地调查,产品分布情况大致是:炮台墩多碟、盏、碗;匣钵墩和撒网山多杯、盏、碗、盘;兔子望月和长山以及大姑山多盏、杯、盅、注子、注碗等。
该窑各堆积均有盏出土,主要为广口、斜壁、小底茶盏(又称“斗笠盏”),而且为数众多,足见当时饮茶之风盛行(图3-25)。
柳家湾窑还出土注子、注碗等酒具,其形象早见于五代《韩熙载夜宴图》,实物在江西北宋墓有出土。注子装入注碗,灌以热汤,可以保温,以供冬令宴饮使用,是一套精致的酒具。柳家湾为这种酒具的产地之一。
柳家湾窑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在产品时代、制烧技艺等方面都很具典型,它是景德镇窑系的一个代表。该窑主要为宋早、中期堆积,在长期烧制后,由于瓷土资源枯竭等原因,向西北方向移动,集中到景德镇湖田窑、镇窑一带,为景德镇日后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奠定了技术基础。
图3-25 宋青白瓷斗笠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