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早期(公元960—1022年)
北宋初期,景德镇窑青白瓷与五代器物在种类、器型、胎釉等方面都较为相似。此时的青白瓷还属于草创时期,带有草创时期的鲜明特征:胎质较粗,常见旋坯纹,器物装烧工艺主要为匣钵仰烧,器物底部露胎,但有些器物仍沿用五代支钉叠烧法烧制,器底有明显的支钉痕迹。
1.胎釉[11]
五代景德镇青瓷釉呈灰青色,称为“艾青”“蟹壳青”(图2-11),透明度逊于青白瓷,釉面不够平整润滑,常有“流痕”。五代景德镇白瓷釉色较青瓷厚,但比宋代青白瓷薄,其中有一部分透明见胎,白釉中微泛青白釉色,透明度好,积釉处呈淡青白釉色(图2-12)。
图2-11 五代青瓷葵口碗 黄泥头窑
图2-12 五代白瓷盘 黄泥头窑
北宋早期青白瓷胎质粗糙,胎体较厚,质地疏松,胎色灰黄,胎泥揉制不精,胎体断面可见清晰的空隙。釉质较差,釉层较薄,施釉不及底,釉面有光泽,但透明度不够,开细小纹片。瓷釉中氧化铁的含量较北宋中期高,加之在烧成时对还原气氛的控制还不成熟,在焙烧过程中温度有时控制不到位,致使早期青白瓷发色不稳定,略显淡青,白中泛灰黄色,更多时候呈现深浅不一的炒米黄色。釉薄处泛白,呈纯正青白色的不多,有的胎体凹陷处以及圈足与器壁转折处的积釉微呈水绿色(图2-13)。因釉层较薄,可见器物外壁的利坯痕迹,同时也使得烧制时釉层流动较少,烧成后在器物的足部往往有不规则的露胎。一些圈足盘圈足及底部露胎,下腹部有刮釉现象。碗盘外壁多见利坯痕,圈足旋削规整,外墙直,内墙外撇,足部与足墙断面较圆滑,但旋削面普遍凝滞不畅,器底部不平,有的明显见锋利的毛刺。
2.装饰纹样
北宋初期产品装饰简单,大部分无纹样,素面为主,极少数器物有纹样装饰。纹样主要有尖状莲瓣纹、菊条瓣纹、折扇纹、三层变体莲瓣纹(图2-14),一般装饰在碗的外壁(用刮刻或刻划手法),碗内一般以牡丹纹、云气纹、篦点纹为常见。瓷盒、瓷枕等器物常见“点彩”装饰,如在盒或枕面上施褐彩斑点。器物成型多延续五代的湿泥拉坯法,故多有旋纹,极少数器物运用了刻划花装饰技法。
图2-13 宋青白釉刻花碗 银坑坞窑
图2-14 宋青白釉刻花碗 银坑坞窑
图2-15 五代青瓷碗 白虎湾窑
3.造型[12]
北宋初期器型较五代丰富,但还是比较单一,主要器型以碗、盘、碟、注碗、盏托、执壶、罐、折肩钵等生活用品为主,其中碗盘占90%以上。成型方法与五代相近,器物形制仍不脱五代痕迹,器壁胎体较厚,修坯不够光滑(图2-15)。器足矮而宽大,但由宽浅向高深发展。器身普遍墩厚低矮,并向秀丽挺拔过渡。器型多仿金银器,做瓜棱或葵口形。碗、盏类器物的口沿多为唇口、花口。所谓唇口(图2-16),即指碗外的一圈较厚的口沿。将碗沿做成唇口是由当时的制胎原料瓷石的特性所决定的,北宋瓷石的Al2O3含量约为17%,现代瓷的Al2O3含量为23%。宋代的制瓷原料为单一瓷石,导致胎中的铝氧含量低,其制品在焙烧时极易变形,为了有效减少变形缺陷,故将口沿做成厚厚的一圈唇口。花口,即指在碗壁上压出四至五道外凹内凸的直纹,再沿压纹把较薄的碗口剜出五六个类似花瓣的缺口(有的器物口沿剜出多达十八瓣花口),花口盘沿在视觉上能起到减少器物变形的效果(图2-17)。
图2-16 北宋青白釉唇口碗 湖田窑
图2-17 宋青白釉花口盘 银坑坞窑
此时器物的装烧由支钉叠烧法改为垫饼仰烧法,由于装烧方法的改变,器物圈足在烧成过程中不再荷重,因而可以做得较细较薄。用垫饼仰烧的碗盘等器物,底心厚且往往微凸,致使碗盘内底稍稍高起。
①碗
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食用具,是宋代景德镇窑生产的大宗产品。北宋早期的造型与五代大体相近,碗的总体特征是器型墩厚,重心偏下,器体敦实,器壁较厚,足径较大,圈足低矮,烧成火候不高。宽大的圈足虽然又矮又厚,但逐渐向高深发展,足径变小,碗底心增厚;碗的腹部除了浅斜腹,也逐渐向深腹发展(图2-18)。装饰工艺基本上不采用五代支钉叠烧法,因而碗内无支钉烧痕。北宋早期主要生产一种墩式碗,器型为弧腹,宽圈足,唇口,也有做葵口的,以唇口最为常见。
图2-18 北宋早期青白瓷碗
图2-19 宋青白瓷唇口大碗
墩式碗按口部特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a.唇口碗:圆唇,弧腹,腹部外鼓较明显,圈足较矮,足内墙稍外撇。圈足底旋削平整,可见旋削纹。大多数素面无纹。碗内底宽平,个别的内底边缘有一周凹弦纹。北宋早期青白瓷碗(图2-19),斜弧腹壁,圆弧内底,中间上凸,腹壁与内底交接处有一道旋削痕,圈足较矮,碗壁有大块黄色土锈斑,外腹壁刻划花卉纹,寥寥几笔,简约疏朗;另一种器型为尖圆唇,弧腹,腹壁微显,由外弧至外撇,内底由宽平演变为内凹,趋向圆底,圈足由宽矮向高窄转变。
b.葵口碗:也可称为墩式碗,只是口沿刻出六道花口,在外腹壁的花口对应处压印六道凹痕。该器型整体敦实,尖圆唇,口沿略外撇,斜直腹壁,圆弧内底,中心上凸,足墙直。胎壁由口沿向底足逐渐变厚。
②盏
盏是饮茶、酒的用具,器型与碗大致相同,只是尺寸比碗小,也是景德镇窑生产的大宗产品。北宋早期的造型与五代大体相近,足径较大,器壁浅斜,器壁较厚。装饰工艺基本上不采用五代支钉叠烧法,因而盏内无支钉烧痕。
a.葵口盏:葵口,弧腹,腹部较深。青白釉葵口盏(图2-20),葵口,口沿刻出六道花口,在外腹壁的花口对应处压印六道凹痕,外腹壁刻划纹样,尖圆唇,口沿向外撇,圈足高直。
图2-20 宋青白釉葵口盏
图2-21 宋青白釉唇口盏 湖田窑
b.唇口盏:宽唇口,斜弧腹壁,圈足浅矮。青白釉唇口盏(图2-21),略有变形,灰白胎,器内满釉,外壁不及底,施青白釉,外腹壁见明显旋纹,口沿处留有窑斑,口径13厘米,足径3.8厘米,高4厘米。
③盘
盘是浅腹的容器,尺寸较大,口径一般在13厘米以上。北宋早期盘的造型与五代大体相近,但器底增厚,圈足逐渐变高。该时期的形制较单一,根据不同的口部造型,盘可细分为花口式、平口式和敞口式。北宋早期的盘为宽圈足、浅腹、圆唇、花口,北宋流行花口式盘,其造型根据腹部特征可分为:
a.折腹盘:折腹,敞口,内底宽平,圈足,壁厚,口沿有唇口与花口之分。宋青白釉折腹花口盘(图2-22),尖圆唇,口沿做成花口样式,腹壁较直,下腹曲折,内底宽平,边沿与腹壁相交处有一圈凹弦纹,圈足浅,青白釉,釉面开片。该器型也常见将口沿做成唇口样式(图2-23)的。目前最早一件有确切纪年资料的盘出自江西九江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阿周墓和耿延毅夫妇墓[13]。
图2-22 宋青白釉折腹花口盘
图2-23 宋青白瓷折腹唇口盘 银坑坞窑
b.深腹盘:腹部较深,口沿有圆唇与花口之分,北宋早中期常见一种花口深腹盘,口沿敞口且塑成花形,尖圆唇,腹壁上部较直,下腹内折收,内底较平。宋青白釉圈足花口盘(图2-24),口部修削成十瓣花形,外壁与之对应处压印十道凹槽,外壁斜直,近底内折呈直角,圈足,近圈足处斜削一刀,内底宽平,灰白胎,内满釉,外壁及底足施青白釉,釉泛灰色,器物内外壁有土沁及落渣,外底足无釉,口径12厘米,高4.5厘米。
c.弧腹盘:尖圆唇,曲弧壁,圈足。宋青白瓷弧腹圈足盘(图2-25),尖圆唇,敞口,口沿十出花口,塑阳筋,外腹壁对应处压印凹槽,圈足宽且矮,灰白胎,施青白釉,该器型为五代典型造型(图2-26),北宋早期沿袭该风格。
图2-24 宋青白釉圈足花口盘 银坑坞窑
图2-25 宋青白瓷弧腹圈足盘 民间收藏
图2-26 五代青瓷盘 白虎湾窑
④碟
碟与盘的器型类似,但是二者尺寸有区别,碟的尺寸较盘小,口径一般为8~13厘米,造型小巧玲珑。北宋前期,景德镇青白瓷碟多继承唐、五代传统,器物外壁旋痕不事修整,可见旋轮纹。器型主要有花口式和折沿式两种:
a.花口式:尖圆唇,唇沿外撇,口沿有六出、十出花瓣口等。宋青白瓷花口碟(图2-27、图2-28),尖圆唇,六出花口,外壁对应处压印凹槽,以此来加强造型的美感,曲弧腹,内底边缘与腹壁相交处有一道凹槽。碗内刻划花卉纹,青白釉,釉面开冰裂纹。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纪年墓青白瓷出土于江西九江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阿周墓,该墓出土青白瓷碟一件。
图2-27 宋青白釉花口碟
图2-28 宋青白釉花口碟背面
b.折沿碟:该器物比较多见,口沿平折,腹较深,内底较平,圈足。宋青白釉平折沿碟(图2-29),尖圆唇,平折沿,直腹壁,内底宽平,内底与腹壁相交处有一周旋削痕,窄圈足,足内露胎,盘底心刻划花卉纹。
图2-29 青白釉平折沿碟 民间收藏
图2-30 宋青白瓷唇口碟
c.唇口碟:北宋还生产一种小型碟,一般用于盛放灯油,器型为唇口,斜弧腹壁,圈足浅矮。如宋青白瓷唇口碟(图2-30),内底较宽,外缘有一道凹弦纹,圈足较浅,外壁施釉不及底,器内满釉。
⑤执壶
壶是宋人生活中最常用的盛器,既是酒具,也是茶器,造型多种多样,有瓜棱壶、提梁壶、兽流壶等,因都带有执柄,故统称为“执壶”。其基本形态是小口、大腹,有嘴和柄。
最常见的是那种体型较大、带执柄的壶,这种壶统称为“执壶”,又称“注子”“注壶”。执壶为宋代景德镇窑最具代表性的器型之一,相比于五代壶,壶体开始变得修长,壶流和壶执也在渐渐变细变长。执壶造型丰富,壶体多变,肩一侧有弯曲细长流,另一侧贴附扁平曲柄。按口部形制分,有直口、敞口、盘(洗)口、大撇口、喇叭状口之分,有的配以龙首流、狮形钮。最常见的当属仿金银器式样烧制的瓜棱形壶(图2-31)。
北宋早期的壶多承五代造型,制作一般不甚精细,器外壁往往可见旋胎痕,器型继承晚唐、五代的风格,壶身多做瓜棱形,但器底变厚,壶流也变得微曲,稍细长。该时期,主要见喇叭口壶与直口壶,流口低于或略低于壶口,流与柄的下端多设在壶的肩部,在颈肩处两侧安设双系,便于穿绳提携。
图2-31 宋青白釉瓜棱壶 盈田窑
a.直口壶:此类直口执壶常与温碗套用,造型为直颈,直口,口为圆形或六棱形,折肩,圈足,肩部前置曲弧流,对应处置执柄,上腹部略鼓,下腹渐收至底。这类壶的口部套合蹲狮钮、蹲狗钮或蘑菇钮的器盖,器盖根据执壶腹壁的形状呈直筒形或棱形。青白瓷八角执壶(图2-32),直颈,颈部呈八边棱形,斜直肩,肩一侧塑圆管状弧流,另一侧塑扁平曲柄,柄上有一圆管状系,用于系绳子。该壶配有壶盖,壶盖上有短圆管状系,壶钮为一乳状突起,颈、肩、腹部施八出筋纹使壶体呈瓜棱状(图2-33)。
图2-32 青白瓷八角执壶 民间收藏
图2-33 八角执壶的颈部
b.喇叭口壶:喇叭口,颈较粗,圈足。宋青白瓷喇叭口壶(图2-34),盈田窑出土,喇叭口,折肩,弧腹往下渐收,圈足,颈部外壁以及内壁可见规整的旋削痕。灰白胎泛黄色,青白釉泛青绿色,施釉不及底,圈足,底足露胎,腹壁有土沁。
⑥温碗
温碗始见于五代,在北宋时广为流行。温碗和注壶可以组合而成一种套器,宋人将其称为“注碗”,它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较考究的酒器。温碗与注壶(执壶)一起套烧,中间采用泥团支钉间隔。温碗采用垫圈或垫饼支烧。温碗有平口、花口、直口、侈口、微敛口之分,多数为矮圈足,也有少数为高圈足的。北宋早期的温碗多敛口、深腹、矮圈足,且多素面,有的注壶从颈到足均作八棱式,碗呈八瓣莲苞状,上下呼应协调。这种注子温碗为北宋市民生活常用之物。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四“会仙楼”条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水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14]这一记载和北宋出土青白瓷注碗相吻合(图2-35)。
图2-34 宋青白瓷喇叭口壶
图2-35 宋青白釉温碗执壶 民间收藏
图2-36 宋青白瓷盏托 民间收藏
⑦盏托
盏托,茶酒器,由托和盏(或杯)两个器皿组成,是一种配套使用的器物,是宋代较为考究的茶酒具。盏托在唐代以前就已出现,在唐代、五代、宋代的画卷中都可见杯托或盏托配套使用的情景。宋代风行以盏托作为宴饮器具,当时景德镇窑大量生产(图2-36)。这种茶具相传为唐蜀相崔宁之女发明,据《唐语林》记载:“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楪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楪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15]实际上,这种盏托的造型远在晋、南朝时代就已使用,只不过是青瓷盏托而已。
盏托的名称在不同书籍、不同年代称呼不尽相同,为了统一,该书将其称为盏托,特指该组套器的“托”的部分,托上放置的盏或杯在其他部分单独描述。
盏托,圈足普遍较高,呈喇叭状,盏托底部有防烧裂的通气的圆形小孔。盏托按器型可细分为三种:
a.杯盘连体形:将托的造型做成盘与杯子的连体式形式,这种器皿出现于北宋中期。
b.覆杯形:指托盘中连接有高低不一的台子,该台子为倒置的杯子形状,即覆杯形,其上再承置杯盏,杯盏为饮酒器具,故盘中的台子又称为酒台或托台。北宋早期的台盏,托盘似浅平底碟,圈足较低矮,托台中心呈圆环状,上再置放盏碗,杯盏的底足正好套合圆环状台子(图2-37),有的盏呈六棱花瓣形,在柳家湾窑址宋初的地层堆积中有大量发现;有的台子为直壁,壁上饰勾连镂孔(图2-38)。
图2-37 宋青白釉盏托 银坑坞窑
图2-38 宋青白釉盏托 民间收藏
c.盘形:即盏托形似高足盘,主要在北宋中晚期使用。
⑧杯
杯是一种茶酒两用器具。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撇口或敞口。底足有圈足、小平底、高足之分。绝大多数素面无纹饰。宋青白瓷直口杯(图2-39),圆唇,上腹部较直,下腹部呈圆弧内收。内底较平,圈足,足墙外撇呈喇叭状,施青白釉,釉面开片。宋青白瓷直口杯(图2-40),直口,尖圆唇,曲腹壁,圈足,足墙外撇,白胎,青白釉泛黄色,口沿粘有窑渣。另外还有一种饼足杯(图2-41),圆唇,直口,腹壁微曲,下承一细圆柱形把柄,柄下接一饼形底足,杯外壁刻划竖条纹,杯身残。
图2-39 青白瓷直口杯
图2-40 青白瓷直口杯
图2-41 北宋青白瓷小杯
⑨罐
盛贮器皿,有的配盖,有的无盖。圈足、平底或内凹假圈足,常见四系罐。北宋青白瓷四系瓜棱罐(图2-42),方唇,侈口,短束颈,颈肩处置四个圆形管状系,系上刻划竖条纹,腹壁较直,腹部渐往下收成椭圆形,腹中部有一组弦纹,腹部压印成瓜棱腹,瓜棱凹处饰弦纹,圈足,足墙微外撇。1072年的宁城县辽萧府君墓出土的柳斗纹罐为芒口覆烧,这是纪年材料中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芒口瓷器(墓中还出土了1件芒口钵)。青白瓷罐没有具体的演变规律可循。
⑩渣斗
渣斗是宋元时宴席桌上盛装肉骨鱼刺的用具,由六朝时的唾壶演变而来,元人笔记中有“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筋瓶渣斗”的记载。渣斗的基本形制为盘口,束颈,弧鼓腹,圈足,但与唾壶有区别,唾壶口小,而渣斗口大、沿宽,便于放骨刺。北宋早期,盘口较深,短直颈,折肩,有的盘沿上划有花纹[16]。
盒
盒子,始见于隋,盛于唐宋,元明继之,都有烧制。它由器身和器盖组成,盖多微鼓(图2-43)。盒子是宋代景德镇窑大量生产的器物之一,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制作精巧(图2-44)。景德镇窑瓷盒有单体盒、子母盒、联子盒三类。单体盒又可细分为竹节形盒、花瓣形(以菊花形、莲瓣形为多)、瓜棱形盒、馒头形盒、八角形盒等;子母盒指大小相套的盒子,即大盒之中套三个左右的小盒,盒内还捏塑各种花卉、人物纹等,将粉、黛和朱等化妆用品分置于三个小盒内;联子盒由两个或三个小盒相连而成,配有相对应的两个或三个盒盖。
图2-42 北宋青白瓷四系瓜棱罐
图2-43 宋青白釉粉盒
图2-44 宋青白釉粉盒 民间收藏
北宋初期为青白瓷盒的萌芽成长期,生产量不大,主要生产单体盒与联子盒。
a.单体盒,该时期的单体盒底为平底,腹形较深,个体较大,胎壁较厚,胎质较粗,釉色青白中闪黄,纹饰少见,以素面无纹为主,犹存晚唐五代遗风。宋青白釉粉盒(图2-44)由盒身与盒盖组成,盒盖隆起呈半圆形。盒身尖圆唇,子口内敛,直腹壁,下部弧收,平底,器内外满釉,釉青白泛白色,釉面开冰裂纹。
b.联子盒,由三个小盒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大盒,盒上无纹饰,但有褐彩装饰,制作精细。这种青白瓷盒,景德镇窑宋初即已生产,以湖田窑和柳家湾窑出土最多,而且早期就有精美之作,宋青白釉联子褐斑盒(图2-45),湖田窑出土,由三个相同的子口平底盒相粘而成,盖顶隆起呈圆弧状,上塑花叶及梗茎纽,上施点褐彩。盒尖圆唇,腹壁较直,白胎,青白釉,整器高3厘米,器宽7厘米,器盖上点彩褐斑,是这个时期典型的装饰手法,这是一种用含铁元素的矿物质在器物上饰绘图案,再罩以青白釉的装饰技法。只是此时的褐彩图案多以圆点为主,圆点不太规则,随意性较强。
图2-45 宋青白瓷联子褐斑盒 民间收藏
图2-46 北宋青白瓷钵
钵
钵,唐及五代已大量生产,多为敛口,平底。总的造型显得丰满,口底大小几近相同,且有从高型钵向低型钵演变的趋势。到了北宋,景德镇窑继续烧制青白瓷钵,北宋早期的青白瓷钵在造型上有比较显著的变化,由五代时的敛口变为平口,平底,器身多折肩,器型由浑圆演变为斜腹壁,已有宋青白瓷造型秀挺之美,如“江西九江出土的北宋青白瓷钵(图2-46[17]),高10.2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8.5厘米,唇口,折肩,弧腹壁向下收,平底,内外满釉,口沿釉厚薄不均,整器素地无纹饰,支钉匣钵装烧,于1972年江西九江市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纪年墓出土”[18],这是北宋早期景德镇窑的典型器物。北宋早中期的近百年的时间为钵的流行时期。
枕
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枕造型丰富,形制多样,有马鞍形、如意形、狮形、象形、建筑形、仕女及婴孩形枕等。
北宋早期的青白瓷枕多有晚唐、五代的遗风,常见的形制有长方体、马鞍形(又称元宝形、银锭形),体积较小,长度约15厘米。瓷枕为镶器,各部件分别置于麻布上晾晒,组装后,采用支钉或泥条平放装烧,故背面有方格状麻布纹(图2-47)。枕面一般饰有纹样,以缠枝花卉和施点褐斑为主。湖田窑址出土的北宋青白瓷褐彩马鞍形枕(图2-48),长14.8厘米,宽9.1厘米,高11.2厘米,两端向上翘起,枕面中间微凹,平底,一侧面有一圆形气孔,白胎,除底足外,满身施青白釉,并施褐彩斑纹,侧面点三横三纵共9个圆点。
图2-47 宋青白釉枕面背面的麻布纹路
图2-48 北宋青白瓷褐彩马鞍形枕 民间收藏
梅瓶
瓶为吸水和贮存液体的器皿,也有插花所用的花瓶,或者作为陈设所用,是宋代人的日常生活用品,造型多样,纹饰丰富。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瓶式样繁多,有梅瓶、洗口瓶、双耳瓶、胆瓶、瓜棱瓶(图2-49)、六管瓶、净瓶、花口瓶、双耳挂环瓶、堆塑龙虎纹瓶等。瓶是日常器皿,也可作为陈设用瓷,其风格是挺拔俏丽、亭亭玉立。器型变化大多表现在口、颈与肩部。
图2-49 宋青白釉瓜棱花瓶
瓶类以梅瓶最具特色,梅瓶的雏形最早出现于唐代,至宋代时已流行于世。梅瓶是一种酒器,它的称呼历来不统一,宋代称之为“经瓶”,北宋赵令畤《侯鲭录》载:“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似瓦壶之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云以酒器,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焉。”[19]“梅瓶”这个称呼最早见于清末寂园叟(陈浏)所著《匋雅》一书,其得名当因“口径之小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20]。到了元明时期,多称之为“酒樽”或直称“酒瓶”。青白瓷梅瓶的造型各个时期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不离小口短颈、丰肩圆腹、束腰窄胫等特点。相比于北方窑口的梅瓶造型,景德镇窑的青白瓷梅瓶最具南方特征,其口部外折部分较薄,而北方瓶口外折部分较厚,南北方梅瓶形成了不同的造型风格。景德镇窑梅瓶口颈部样式以梯形颈为主,抛出式圆弧肩,饱满而不肥硕,比例适中,摒弃了北方粗犷伟岸的风格,给人以小巧精致的感觉。
北宋早期的景德镇窑的梅瓶瓶体较胖,多为小口,短颈内敛,溜肩,椭圆腹,下部内收,呈橄榄状,小平底,如景德镇市郊宋墓出土的一件梅瓶,内外皆施青白釉,釉色微泛黄,足底有三支钉痕,还保留着一些五代的风格。
洗
文房用具,精致小巧,敛口,鼓肩或鼓腹,平底,足底露胎,有垫烧痕迹。发现数量少,看不出明显的演变规律(图2-50)。
图2-50 宋青白釉洗 民间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