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胎釉原料

一、胎釉原料

1.两宋青白瓷的制胎原料

与五代青瓷、白瓷一样,瓷石也是制作宋代青白瓷的原料(图1-114),景德镇地区蕴藏丰富的瓷石资源,如南港、三宝蓬等地。不同产地的瓷石化学组成略有差别,质量参差不齐(表1-9[89])。正如蒋祈《陶记》所载:“进坑石泥,制之精巧。湖坑、岭背、界田之所产,已为次矣。”(图1-115)进坑、湖坑、岭背、界田都是景德镇辖区内的瓷石的产地,其中,进坑的瓷泥最优,用进坑的瓷泥制成的青白瓷制品胎骨洁白,釉色如水似玉,质量最好,用湖坑、岭背、界田的瓷泥所制的青白瓷质量则不如前者。

图1-114 瑶里瓷石

图1-115

图1-116

图1-117 刻有“进坑”与“试下项泥”宋青白瓷残片

“进坑石泥”:进坑,即今景德镇东8.5千米处的进坑村;“石”即瓷石(其硬度在莫氏4~7度);“石泥”,指的是将瓷石用某种机械方法(水碓)舂打成粉,经水洗而制成的泥料。《景德镇陶录》卷一:“陶用泥土,皆须采石制练,土人设厂采取,藉溪流为水碓舂之,澄细,淘净如砖式,曰白。”(图1-116)今进坑村尚存粉碎瓷石的水碓。

“制之精巧”:从湖田窑出土的宋代分别刻有“进坑”与“试下项泥”(下项村即岑背地区的瓷石产地之一)(图1-117)的青白瓷残器来看,前者胎骨洁白,透光度极好,釉色如水如玉,白里微微泛青,极为精美。而后者釉色青中泛灰,胎骨亦不如进坑泥制品白,透光度亦不如前者。这种状况与蒋祈《陶记》的记载相吻合。

“湖坑、岭背、界田”:“湖坑”,疑为今湖田以南2.5千米处的三宝蓬,该地区今仍是景德镇重要的瓷石产区。从散布在其附近的众多五代白瓷窑址来看,该矿区有一千年左右的开采历史;“岭背”:“岭”,即景德镇南9千米处的牛角岭,“岭背”即指牛角岭南麓的邱冲坞(距镇11.5千米)与下项村(距镇13千米,属乐平县管辖)一带,当地农民与乐平人仍称其为“岭背”。该地区为浮梁县与乐平县的交界处,盛产瓷石与釉果(即下文所说的“釉泥”)。从湖田窑宋文化层出土的刻有“下项”铭文的试烧瓷器的“照子”来看,岭背地区在北宋时期即已开采瓷石、舂制瓷土;“界田”,即今景德镇东北34千米处的界田村,界田南4千米处的“壬坑”即产瓷石,界田“石泥”当指此[90]

图1-118 宋青白釉唇口碗 银坑坞窑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制胎原料仅为瓷石一种,1972年到1977年,在湖田窑宋代地层中发现了刻有“进坑”“下项泥”“郑家泥”的青白瓷碗残片。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对“进坑”等残片进行了测试,发现遗物的化学组分与瓷石相近。这些实物表明,当时仅用石泥一种原料制胎(图1-118)。

另外,从景德镇古瓷石矿与高岭土矿的分布情况来看:高岭土矿较为稀少,在东河一带仅见高岭、李黄地区,而西河只有大洲一处,以上三处均未见元以前的开采遗迹与古瓷窑。而瓷石矿则遍布东、南、西河地区,尤以南河和小南河一带最为密集,凡有这类矿藏的地方几乎都有元代以前的瓷窑,显然这些瓷窑是因原料近便而设置的[91]

表1-9 景德镇地区瓷石化学成分(%)

续表

景德镇地区出产的瓷石含有大量石英,属高硅质制瓷原料,另外含有绢云母、高岭石等矿物质,它由长英岩蚀变而成,其中,长石转变为绢云母、水云母和少量高岭石,因此,景德镇瓷石经水碓粉碎后(图1-119)加水就有较强的可塑性。据科学测定,“景德镇瓷石的矿物组成一般为:石英58%,绢云母27%~34%,高岭石仅2%~12%”[92]。瓷石中含有的绢云母矿物以此为熔剂,高温烧结熔融后,形成高黏度的玻璃相,透明度较高,加之瓷石中铁元素含量不低,采用还原焰烧成后,青白瓷外观光洁,釉色白里微泛青。

图1-119 舂碎瓷石、釉果的碓支

图1-120 宋青白釉变形斗笠碗

五代和宋代景德镇窑瓷胎的SiO2和Al2O3的变化不大,且SiO2含量都较高,在74%~79%,Al2O3含量较低,约为16%~20%。这种高硅质瓷胎由于烧成温度范围较窄,易在高温过程中产生变形,但由于产品尺寸都不大,还是有一定的成品率。变形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瓷石中“骨架物质”Al2O3含量较低,另外CaO、Na2O等助熔剂含量偏高,胎中玻璃相的黏度随温度变化大,则烧成温度范围偏窄,仅在1180℃~1250℃(表1-10[93]),易造成瓷器在烧成中变形(图1-120)。

表1-10 青白瓷的烧成温度

两宋时期,景德镇制瓷虽都采用瓷石制胎,但是由于瓷石所处地表层位的差异,故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能有细微区别,造成产品的风貌也有所不同。

①北宋青白瓷的制胎原料[94]

北宋时期,景德镇窑所用的是上层瓷石,这种瓷石多裸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具有易发现、易采掘的优点,其化学成分与下层的略有差别,上层瓷石性能更好,从其化学组分来看(见P015表1-2),Al2O3的含量较高,达17%~19%,钾、钠等氧化物含量较低,约为3%,所含钛、锰均为微量,对呈色影响不大,含铁量也不高。另外,上层瓷石风化程度比中下层大,硬度不高,约为莫氏4度,这种瓷石的矿物组成中含有一定量的绢云母与高岭石,可塑性能较好。用上层瓷石(即烧结温度较高的高温瓷石,又称硬质瓷石)做坯,烧成温度高,有利于高温下莫来石的生成,便于烧制出半透明感很强的瓷胎,几乎能与现代瓷媲美,在1200℃左右烧成,也不会变形。烧成后的瓷胎,胎质致密精良。

从瓷器的显微结构看,景德镇宋代青白瓷的质量优于五代白瓷,如表1-11[95]所示,从五代白瓷至宋初青白瓷,莫来石、玻璃相所占比例在递增,说明瓷器釉层中的残留物相在不断减少。

表1-11 宋代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瓷胎显微结构

另外,景德镇地区的制瓷原料——瓷石纯度高,杂质少,能在1200℃左右烧出洁白的透光度极好的瓷器。陶工为了突出原料的质地美,会把瓷胎做得很薄。而将瓷胎做薄取决于原料的可塑性弱和旋坯法的普遍应用,景德镇地区的瓷石可塑性不强,就拉坯来说是弱点,一次拉不出理想的器型,如果要把器壁做得规整而又薄腻的话,就非使用旋坯法加工不可。于是,与北方大多数窑场成型方法相反的以旋坯为主、以拉坯为辅的成型方法在此时就形成了。得益于景德镇地区瓷石的这种特质,景德镇窑的青白瓷碗盏类的造型比其他窑场的产品更薄腻、规整。[96]

②南宋青白瓷的制胎原料

南宋时,由于上层瓷石的枯竭,瓷石多取材于中下层,中下层瓷石化学组成和性能均不如上层瓷石。加上南河地区地下水位高,开采艰难,成本较高,这就使那些依附于农业的、曾以原料就近为其优势而兴起的小窑,因采掘条件的变化或原料质量的变劣而不能持续烧造。能持续烧造的窑所用制瓷原料主要是下层瓷石,但下层瓷石的质量远不如北宋时的瓷石。因此,南宋时的器物胎质不如以前的细腻(图1-121)。

景德镇的古瓷石矿床可分为“蚀变”与“风化”两种类型。南宋时期,蚀变型瓷石矿(如南港之类)的下层瓷石(Al2O3含量为15%~17%,钾、钠氧化物含量一般为4%~6%,莫氏硬度为5.5~6度)虽能制胎,但质量远不及上层瓷石。风化型作为古瓷石矿两种类型之一,其瓷石矿床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半松散性之岩石,铝氧及钾钠物质含量与蚀变型上层瓷石相近。这个层位的瓷石多为北宋所开采。“第三层的铝氧含量仅13%~15%,钾钠氧化物高达5%~7%,硬度为莫氏6~7度,焙烧时易变形,景德镇一带称低温(软质)瓷石”,而“第二层与蚀变型下层相近”[97]。1980年,轻工部陶瓷研究所测试的湖田窑南宋时代的两件覆烧芒口碗,其胎料中的Al2O3含量仅为16%,印证了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国外对该地南宋瓷片的测试结果,其铝氧的含量多在17%以下。

③青白瓷胎料制备工艺

青白瓷的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为了达到这种标准,胎料的制作是一道重要工序,胎料的好坏直接影响瓷质的致密度、白度、机械强度等性能。宋代青白瓷胎料的制备工艺日臻完善,不仅为生产优质的青白瓷提供了技术保障,而且时至今日,在景德镇的一些瓷石矿场如三宝村、进坑村,都还在采用这种工艺制备胎料,可见其科学合理性(图1-122[98])。

图1-121 三宝瓷石

图1-122 湖田窑宋元制瓷作坊遗址

图1-123 三宝水碓

制作青白瓷的胎料需经过多道工序将瓷石变为瓷泥,才能用于坯胎的制备。景德镇的山上蕴藏的瓷石,当地人称为瓷石矿,采掘工人上山开矿,将开采出的瓷石用铁锤击成碎块后,再用水碓舂成瓷石粉末。

水碓(图1-123[99])是用于粉碎瓷石的工具,利用流水落差做动力,冲动带翼的鼓车就能使多只水碓连续运转,从而将矿石击碎,“水碓有几种:水流从上面冲动轮翼带动碓支的叫鼓车;水流从下部冲击轮翼做反向转动带动碓支的叫下脚龙;还有一种缭车,翼轮较大,直径一般有2~3米,需要较大的水力才能带动”[100]。景德镇附近有东河、西河、南河三条河流汇集于昌江,水流急,落差大,便于设轮做碓。每年的春夏两季,水流资源十分丰富,水碓可以全部启动,用于粉碎瓷石。

瓷石粉碎后,需要经过三个为一组的方形池子处理后方能用于制胎,三个池子分别是淘洗池、沉淀池、稠化浓缩池(图1-124[101]),具体步骤如下:将瓷石粉末在淘洗池中加水进行淘洗,加入少量石灰起清水作用,在水中淘汰粗粒的石英、长石、大鳞片的白云母、矿物屑等杂质,留下的细颗粒与水混合成悬浊液;然后把悬浊液倒入沉淀池,加入少量石膏粉促进沉淀,进一步淘汰较粗颗粒;将所得的悬浊液舀入稠化浓缩池中,待水分挥发至一定程度后,再用脚踩踏3~4次,目的是排除泥料中的空气,同时进一步使泥料中的水分分布均匀,最后用铁铲将其铲切成块状,再将瓷石泥分别放入木模内,制成砖形块状瓷泥,俗称子,又叫“白”。这样,坯料制备才算初步完成,整个工序历时半个月左右(图1-125[102])。

图1-124 宋代制作坊遗址

图1-125 沉淀淘洗池(现代仿古作坊)

子在采用之前,首先还要放在泥房里再次进行淘洗、陈腐,然后用赤脚反复踩练瓷泥、盘堆拍打,使泥料致密度提高,增强可塑性,经过以上步骤后才能直接用于制胎。

2.两宋青白瓷的制釉原料

青白瓷的制釉原料与制胎原料为同一种物质——瓷石,但青白瓷的制釉原料除了瓷石之外,还要加入釉灰(图1-126[103])。景德镇有句俗话叫“无灰不成其釉”。宋代青白瓷的釉料是采用釉泥掺和釉灰配制成灰釉。釉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另含有少量的石英和钾、钠化合物,它们在釉中起熔剂作用,是中国传统制釉工艺中是不可或缺的原料。制釉时将釉泥与釉灰按一定比例配合便成。据科学测定,宋代青白瓷釉的化学成分如表1-12[104]所示:

图1-126 釉灰

表1-12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釉的化学成分表

续表

(注:此表未注明品种的“出处”和“总量”)

①两宋青白瓷的制釉原料的异同

制釉原料釉石与制胎原料瓷石,在本质上是同一种物质,都为瓷石,其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化程度不同,制釉用的釉果(图1-127[105])是一种风化程度较浅的或尚未风化的瓷石,而制胎的是一种风化了或风化程度较深的瓷石;二是化学组成上略有不同,釉石中的K2O和Na2O的含量比瓷石略高。

图1-127 釉果

图1-128 宋代釉矿洞

北宋时期,青白瓷的胎釉原料采自上层瓷石矿;南宋时,随着上层优质瓷石的枯竭,青白瓷的胎釉原料采自下层瓷石矿(图1-128),而且景德镇制釉原料往往就用瓷石,或瓷胎原料直接用釉石。因此,北宋青白瓷瓷胎的化学成分与南宋的略有区别,相应地,两宋时期青白瓷瓷釉的化学成分也随之不同。

②青白瓷釉料制备工艺

如何制备釉料?《陶记》如此描述:“攸山、山槎灰之,制釉者取之。而制之之法,则石垩炼灰,杂以槎叶、木柿、火而毁之,必剂以岭背釉泥,而后可用。”

“攸山、山槎灰”,即攸山、山槎二处所产之釉灰。“攸山”,攸、游同音,即今景德镇与婺源县交界处之“游山”,距镇18千米;“山槎”,即景德镇与乐平交界处之“仙槎”,距镇17千米,以上两地均盛产石灰石,且柴草茂密,距清代釉灰产地寺前仅10千米左右。

“灰”,即釉灰,用石灰与草木灰拌匀制备,在釉中起熔剂作用。

“制釉者”,指配釉兼施釉工,即《景德镇陶录》卷三所谓之“合釉工”。

“石垩”:“垩”,白土也。石垩,指用石头(石灰石)烧炼而成的白色粉末(石灰)。据测试,景德镇宋代瓷釉的化学组分中,CaO均高达10%~14%,为重石灰釉,故知“石垩”为石灰石烧制成的白粉。

图1-129 瑶里釉泥

“釉泥”:是将釉果(又称釉石)经过加工后所得的泥状物。釉果是风化程度较浅的瓷石,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与子(即指瓷石)很接近,主要为绢云母、石英,还有少量的长石,其硬度高,可塑性弱,但钾、钠物质含量较高(6%~7%),耐火度比瓷石低,适宜配釉。釉果(又称釉石)原矿呈坚硬的淡绿色石块,其中助熔剂含量较高。其与用于制胎的瓷石的制作工序大同小异,在使用前也需经选矿、粉碎、淘洗、沉淀、浓缩等步骤,最后成为釉泥,制成子(图1-129[106])。有时,景德镇窑在制备釉料时,往往用瓷石替代釉果(釉石),或者直接用釉石做瓷胎原料。

青白瓷釉料的主要物质是釉泥与釉灰,这形成景德镇釉料制备的传统。配釉的另一种原料,即上述《陶记》里所说的釉灰,当地人也这样称呼。用釉灰做助熔剂配釉,是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特色,也是形成青白瓷“白里泛青”风貌的重要工艺因素。釉灰是采用熟石灰加槎叶(树上砍下的细小树枝)或木柿(木片或木屑)煨烧而成的。过程如下:首先将石灰石煅烧成生石灰,再将生石灰投入水中溶解,其干燥后,便成了粉末状的熟石灰。接下来,把槎叶或木柿、柴头与柴梢交叉放置成一平整柴层,柴层与熟石灰交叉堆叠、煨烧,熄灭后加水陈腐,即为所需的釉灰。釉灰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并含少量石英和钾、钠化合物。

釉灰烧好后,要加工成水灰才能使用。水灰是用烧制好的釉灰及淘渣,经尿沤、陈腐、粉碎、淘洗而制成的。水灰外观呈白色,细度为万孔筛余0.5%以下,含水率为50%~60%。水灰加工好后,即可与同等浓度的釉浆,按预定的比例配合成釉[107]

蒋祈的《陶记》记载的宋代青白瓷的釉料及其制备情况,与今天景德镇仿古作坊釉料及其制备过程几乎完全一致,可见蒋祈所记极其准确,这为判别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釉料及其制备提供了可信的文献。

虽然五代白瓷与宋代青白瓷所用的制釉原料也是相同的(即石灰釉),是用釉石(即配釉用的瓷石)配以釉灰(即石灰与草木灰混合而成)制备而成的,但是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物质的细部。宋代青白瓷的釉灰用量较五代的白瓷多,如表1-3[108]所示,五代CaO含量为10.90%,而宋中期青白瓷CaO含量高达14.87%,故宋代青白瓷釉层熔融比较透,釉层中的气泡、析晶、残留石英、云母残骸以及其他未熔的残留物相对都很少,其釉面显得更光滑润泽。另外,由于宋代青白瓷所用的是高钙石灰釉,施在器物表面呈透明状,而且在高温下黏度小,流动性大,又由于釉中含有微量的铁杂质,所以在强还原焰中,烧成后的青白瓷薄釉处青白,厚釉处水绿,有一种深浅浓淡的丰富变化,增添了青白瓷的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