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之风与酒具
饮酒在唐代作为一种“雅道”兴起之后,宋以后更是有盛无衰。“当时汴京、临安著名的酒楼都有自己的拿手好酒,如和乐楼的‘琼浆’、遇仙楼的‘玉液’、清风楼的‘玉髓’等等,商家也可以自己酿酒出售,成为当时社会欢迎的名酒。”[84]品酒自然要用到酒具,酒具多用瓷器,种类如梅瓶、玉壶春瓶、四系瓶及各式盏托等,宋代景德镇窑场生产过这类酒具(图4-84)。
①执壶
宋代以后,景德镇窑与全国其他窑场一样,大量烧造瓷器酒具,宋代景德镇窑烧制的酒具与其他窑场的产品大致相同,主要为执壶(温酒碗)、梅瓶、酒台、酒盏等,其中以执壶的数量为最多(图4-85)。青白瓷执壶除了是注汤点茶的用具之外,它的另一个用途就是盛酒器具,又称“注子”(图4-86)。“注子”之名始见于唐代,是一种斟酒器。唐代李匡乂《资暇集》“注子偏提”条云:“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所以丞相髙公有斟酌之誉。虽数十人,一樽一杓,挹酒而散,了无遗滴。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罃,而盖、嘴、柄皆具。大和九年后,中贵人恶其名同郑注,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异,目之曰偏提。论者亦利其便,且言柄有碍而屡倾仄,今见行用。”唐代长沙窑瓷器上就有“张注子”“赵家注子”等款识,“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是注子的基本形态。
图4-84 宋青白瓷盏托
图4-85 凤凰山盘口壶
图4-86 北宋喇叭口带盖双流执壶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
入宋以后,景德镇窑场烧造量激增,据调查,在现存三百余处窑址中大都可见到执壶残片。执壶(注子)可以单独使用,也与注碗配套使用。注子与注碗盛行于五代至北宋晚期,在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画卷中有出现(图4-87)。注子、注碗,原来用金属制作,是当时比较考究的酒具,常出现在宴席上。在元代的蒸馏酒出现以前,人们饮酒需要用热水间接加温,酒属热性,温过之后更加柔和绵纯。温酒的步骤如下:先将盛满酒的执壶置于注碗内,再向碗中注入热水,以确保酒能温热,在筵席中,随斟随饮。
图4-87 韩熙载夜宴图
宋代的注碗由注子和温碗组成,制作精细,构思巧妙,充分满足了实用与审美的双重需要。带温酒器的宋代青白瓷执壶(图4-88),是景德镇窑的产品,由注子与注碗两部分组成。注子呈六瓣瓜棱形,前有曲流,后连扁形执柄,该壶(注子)带盖,盖顶做一蹲狮状钮;注碗做瓜棱莲瓣式口,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这类器皿是宋代颇为流行的饮酒器,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四“会仙酒楼”条载:“大抵都人风俗奢侈,度量稍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楪各五斤,水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85](图4-89)宋人富裕而又精致的生活可见一斑。
图4-88 北宋青白瓷刻花注碗
图4-89
作为酒具,注子也用于祭祀场所(图4-90)。司马氏《书仪》卷第八《虞祭》中记载:“柩既入圹,掌事者先归,具虞馔。是日虞……设酒一瓶于灵座东南。置开酒刀子、拭布于旁。旁置桌子,上设注子及盏一……执事者一人升,开酒拭瓶口,实酒于注,取盏斟酒,西向酹之。”执事在开酒瓶之后,先倒酒于注子,再取盏斟酒。酒瓶是与酒注和酒盏配套使用的,注子是斟酒器。类似的内容在朱熹的《家礼》中也多有体现,其中还记述了祭祀完毕,要将酒再回收到瓶中,缄封之,以备再用的情况。此时注子多有盖,可以防尘土、虫子等落入和倾倒时酒液溢出。盖钮形式变化多样,有狮形钮、象形钮等,既是装饰,也方便拿取,实用而美观[86]。
②梅瓶
《宋史·职官志》载,宋代皇帝设讲经制度,定期请大学士等熟悉四书五经的官员任讲官,设讲筵。这种讲经制度派生出了讲筵用酒,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酒文化。讲经结束后,皇帝总要设宴,款待执行讲官及群臣,装酒的瓶子就是这种“经瓶”,即“梅瓶”。
图4-90 宋青白釉执壶 盈田窑
梅瓶(图4-91),是一种小口、卷唇、短颈、丰肩、体长、底瘦、圈足的瓷瓶,有圆润的肩部、纤细的腰身,腰以下内敛,犹如丰腴、俏丽的少女,显示出自然天真、朴实幽雅、平淡含蓄的美学韵味。梅瓶最早出现在宋代,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宋代磁州窑系白地黑花梅瓶,分别在瓶腹写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说明梅瓶是盛酒之器。作为盛酒器的梅瓶,其造型应首先满足实用功能,由于宋代产的是酿造酒,而不是度数较高的烈性酒、蒸馏酒,因此梅瓶尺寸都比较大,估计能装五到十斤。工匠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协调梅瓶造型的实用性:其一,口部细小、颈部短窄,这些特征使其适于加盖密封,避免酒液香气挥发,移动瓶子时又不易荡出;其二,肩腹部相对宽大,口颈部与肩腹部之间过渡明确,这些特征使人倾倒酒液时容易抱持,便于控制酒水的流速和流量。
图4-91 宋青白釉梅瓶
河南禹县白沙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墓前室西壁壁画上的夫妇宴饮图,居中的方桌上摆有注碗和两个台盏,墓主夫妻袖手分坐于桌旁,两边三位侍女和一位男侍分别手捧唾壶、果盘,桌下还绘有一梅瓶,置于束腰方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