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广西地区窑口

六、广西地区窑口

关于宋代广西青白瓷的制作和生产情况,文献无记载。宋代广西青白瓷的面貌只能借助于考古出土文物。至目前为止,考古发现,宋代广西生产青白瓷的窑址有十几处,大多聚集于桂东南地区,形成北流河流域、桂平及武思江上游三个区域。规模较大的有容县城关窑、藤县中和窑、桂平市桂平窑、北流市岭垌窑。这些瓷窑除烧青白瓷外,还兼烧绿釉、青釉、褐釉、黑釉、窑变釉和点洒褐彩釉。创烧时间自北宋中期开始,北宋晚期、南宋初期为青白瓷烧造的繁荣期,大约在南宋后期至元初停烧(图4-44[44])。

图4-44 中和窑青白瓷席地缠枝菊纹花口碗

1.容县城关窑[45]

容县城关窑位于北流河中游,分东西两个窑区,长五六千米,规模很大。该窑场烧造年代为宋中期到宋元之际,盛于南宋。

所烧瓷器胎体细腻、坚薄,釉色莹润光洁,以青白釉为主,还有青绿、黑、褐、红和窑变等色釉。产品有碗、盘、碟、杯、壶、罐、瓶、盒、唾壶、灯、钵、匜、炉、尊、腰鼓等,以碗、盘、碟为主。装饰艺术以刻花为主,印花较少,亦有素瓷。纹饰常见花卉、植物、动物、人物题材,主要有缠枝花卉、缠枝卷叶、折枝花卉、海水游鱼和婴戏等,以缠枝花卉、海水游鱼、海水婴戏等为常见。装烧工艺上采用仰烧法,窑具有匣钵、垫饼、垫环、火照等。匣钵分三式:Ⅰ式,漏斗形,此式最多,制作也较规整,有各种不同的规格,部分底部开有一小圆孔;Ⅱ式,长筒形,平底;Ⅲ式,敞口,斜壁,小底穿通,比较厚重。另外,废品堆积中有不少穿孔的瓷片,是窑工们在烧制过程中测试窑温的遗物,是窑工掌握窑炉烧造气氛的重要手段。采用的装烧方法有两种:(1)漏斗形匣钵装烧。碗、盖、盘、碟等器物与匣钵之间用垫饼或垫环支垫于器物的圈足之内加以隔开,一钵一器,套叠于Ⅲ式匣钵内,然后套叠成匣钵柱在窑内烧造。(2)直筒形匣钵装烧,Ⅱ式直筒形匣钵用以烧制壶、瓶、罐等较高器物,一钵一器,叠置成匣钵柱在窑内烧造。

2.藤县中和窑[46]

藤县地处北流河与西江的汇合处,中和窑位于其南约30千米处。该窑初烧于北宋晚期,延至宋元之际,盛于南宋时期。

釉色以青白釉为主,有少量米黄、灰褐等釉色。器物除圈足或圈足内露胎外,皆通体施釉。器型有碗、盏、盘、碟、杯、壶、盒、罐、瓶、钵、灯、枕、腰鼓等,以碗、盏(图4-45[47])、盘为主。装饰艺术以印花为主,兼用刻划花和贴花等手法。模印纹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缠枝卷叶、束莲、萱草、海水游鱼、海水婴戏、飞禽等,以缠枝花卉最为流行。器物均采用一钵一器的烧造方法。窑具有匣钵、垫饼、垫托、印模等。匣钵上多刻有姓氏、数字等字款。

图4-45 中和窑青白瓷婴戏纹印花盏

藤县中和窑使用的装烧窑具主要有漏斗形匣钵、直筒形匣钵、垫柱、垫饼、垫圈等。其中漏斗形匣钵的大量使用不仅防止了器型变形,同时使釉面光洁无瑕(图4-46[48])。采用的装烧方法主要有三种:(1)漏斗形匣钵装烧。早期普遍采用一钵一器仰烧法,其装烧步骤为:瓷坯用垫饼或垫圈垫底,放于漏斗形匣钵内,匣钵下用垫柱(陀)垫底,使匣钵稳固,匣钵套叠成柱。(2)直筒形匣钵装烧。罐、壶、瓶类琢器装烧时,用直筒形匣钵一钵一器装烧。(3)一钵多器装烧。随着技术的进步,南宋后期往往采用一钵多件的叠烧法。这种烧法虽减少了匣钵的大量使用,提高了装烧量,但器物内底往往留有沙圈垫痕,损害了釉面的光洁度,使釉面不够美观。叠烧是瓷器烧造技术上的一项改革,是技术上的进步,也表明了窑主们一味追求产量而不那么讲究产品质量。

3.桂平窑[49]

桂平位于广西东南部,桂平县城、罗秀、社步、罗播等地均有宋代窑址。桂平窑的年代上限似应在北宋早期,不应晚于北宋中期。

瓷器基本都是灰白胎,除个别青黄釉粗瓷外,皆施影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色不一。主要器型有碗、盖、盅、盘、碟、杯、香炉、钵、罐、壶、盒等,以碗、盘、碟最多。除少量刻花、划花的器皿外,绝大多数光素无纹。基本采用一钵一器的仰烧法,少量支钉叠烧。桂平县宋瓷窑所使用的装烧窑具有匣钵、垫圈、垫饼、器座、垫陀及穿孔瓷片(火照)六种,均为砂胎。匣钵以漏斗形匣钵为多,兼少量筒形匣钵和凹圆形的匣钵盖。漏斗形匣钵均为直口,小平底,中部以下斜直内收,不少垫烧窑具为随手捏造,大小各异,有角形、圆形、柱形和锥形等形状的窑具。环形垫圈和圆形垫饼是装窑时窑工信手捏制的,其上放器物,因而垫圈和垫饼上多有器足印痕。桂平宋瓷窑采用的装烧方法为:(1)支钉叠烧。早期装烧时碗、盏、盘等器物用支钉间隔垫于垫饼之上,支钉叠烧,成品率低。(2)漏斗形匣钵装烧。使用漏斗形匣钵装烧碗、盖、盘、碟类圆器,一钵一器套叠成匣钵柱,下用垫陀垫底装烧。此类装烧方法在桂平县宋瓷窑中最常见,成品率高。(3)直筒形匣钵装烧。此类装烧方法只用于罐、瓶、壶等琢器,一钵一器叠置成匣钵柱,匣钵柱之上用匣钵盖覆盖。

4.北流岭垌窑

北流岭垌窑位于北流河上游北流县岭垌大队岭垌圩附近,故名。北流岭垌窑创烧于北宋后期,盛烧于南宋,停烧于宋元之际,其烧造年代主要为两宋,南宋前期是其烧造鼎盛时期,该窑是广西宋代桂东北地区青白瓷窑的重要代表(图4-47[50])。

图4-46 中和窑青白瓷弦纹杯

图4-47 北流岭垌窑宋代龙窑窑床

图4-48 岭垌窑双鱼鸳鸯戏莲纹印花模

该窑胎质细腻,洁白坚硬,器壁一般较厚,较藤县、容县窑的瓷胎稍厚,装烧工艺以一钵一器仰烧为主,后期采用一钵多器装烧。产品有碗、盖、盘、碟、壶、罐、魂瓶、炉、灯、砚、枕、盒、腰鼓等,以碗、盖、盘、碟等日用器为常见。装饰手法有印花、刻划、镂雕和堆塑等,以模印花纹为主,花纹有缠枝或折枝忍冬、荷花、菊花、牡丹等花卉纹,以及海水、游鱼(图4-48[51])、飞凤、魔羯等,另外还有“富贵福寿延长”等吉祥语。窑具仅有匣钵、垫饼两种。

使用的装烧窑具主要有:漏斗形匣钵、直筒形匣钵、垫柱、垫饼等。采用的装烧方法主要有三种:(1)漏斗形匣钵装烧。(2)直筒形匣钵装烧。这两种装烧方法也被桂平县城宋瓷窑采用,均为一钵一器叠置(套叠)成匣钵柱。(3)一钵多器叠烧。南宋后期,广西青白瓷窑开始使用一钵多件的装烧方法。这种装烧方法增加了装烧量,但也在器物内底留下了沙圈垫痕,损害了釉面的光洁度,使釉面不够美观[52]

与其他省区一样,宋代广西青白瓷既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又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根据出土情况,可以将宋代广西青白瓷的自身特征(图4-49[53])做如下概括[54]

从装烧方法来看,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有叠烧、仰烧和覆烧三种装烧方法,宋代广西瓷窑流行叠烧和仰烧两种不同的装烧工艺,从一开始就形成青瓷窑使用叠烧、青白瓷窑使用仰烧的不同工艺。由于仰烧在器物与匣钵之间用垫饼支垫于器物圈足内,因而器物圈足内均留有一块圆形的颜色比胎深的墨褐色或黄褐色的支垫痕,这成为宋代广西青白瓷的特点之一。

图4-49 中和窑青白瓷葵口卧足碟

从胎釉的化学组成来看,与景德镇窑相比,中和窑有所不同。其中,宋代广西藤县中和窑瓷胎的氧化物组成情况为:SiO2的含量为66.89%,Al2O3的含量为24.28%,CaO的含量为0.55%,MgO的含量为0.4%,K2O的含量为4.21%,Na2O的含量为微量,Fe2O3的含量为0.75%。Al2O3的含量显然比宋代景德镇湖田窑的高,这是制品胎质强度高而不易变形的原因。Fe2O3的含量与宋代景德镇湖田窑的接近,这使制品的白度和透明度较高。

宋代广西青白瓷在装饰方面很有特色,以印花为主,纹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在广西藤县中和窑、北流岭垌窑和容县城关窑遗址,先后出土碗、盏、盘、碟等印花模具及其残件60余件。在宋代广西容县城关窑西郊下沙窑区出土“莫八郎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三月……花头”款缠枝菊花盏印花模具一件。这件有确切纪年的模具的出土为宋代广西青白瓷的断代提供了依据。另外,印花纹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印花纹饰空间多填以编织纹、图案化的水波纹、珍珠地或沙鱼皮地,用以衬托主题纹饰。宋代广西青白瓷中缠枝花卉纹、海水游鱼纹、海水摩羯纹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图4-50[55])。

在器物形制方面,丰富多样与独具一格并存。出土文物显示,宋代广西青白瓷的器型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式多种多样,其中,青白瓷腰鼓的形制独具风采。广西藤县窑的腰鼓一头为广口,一头为圆形,中腰细而长,不同于唐代的两头广,中腰细,两面箍鼓皮的形式,独具广西特色。另外,广西永福窑田岭窑最具特色的制品便是花腔腰鼓,遗址出土残器达数百件之多,在一座窑址中出土如此之多的腰鼓,实属罕见。宋诗中“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记载宋代广西永福窑制作的花腔腰鼓,“花腔腰鼓出临桂职乡,其土特宜鼓腔,村人专作窑烧之,油画红花纹以为饰”[56]

图4-50 中和窑珍珠地印花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