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装烧工艺

五、装烧工艺

装烧方式对产品的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在宋代的不同阶段,青白瓷的装烧方式有过变化,总共有三种:北宋早期,采用匣钵仰烧法;北宋中期至南宋早期,出现了多级垫钵覆烧法,与匣钵仰烧法并存,但是仍然以仰烧法为主;到了南宋中后期,景德镇窑采用支圈组合式覆烧法,并占主导地位,仰烧法已退居其次。

1.北宋早期

北宋早中期,青白瓷的装烧工艺发生了重要变革,改五代时的支钉叠烧为单件装匣仰烧。所谓“仰烧”法(以碗类为例),即指把碗坯正放在漏斗状的匣钵中,一钵一器,这种匣钵的肩部承放在下面匣钵的口沿之上,漏斗形的匣底沉入下面碗坯的内空之中,然后依次叠压,把匣钵相套堆叠(一般可叠烧五件左右)(图1-158)。匣随碗形,碗置于匣层之间,缩小了匣钵与坯件所占的叠烧空间。匣肩与匣钵的口沿相卡,匣钵之间不需糊泥也不会移位。采用仰烧法,器物的圈足内有一黑褐色的圆圈(图1-159),或圈足足墙上有支钉叠烧痕(图1-160),这是一种小于圈足的环形、圆形垫饼或细小的支钉“仰烧”时留下的痕迹。

图1-158 仰烧示意图

图1-159 粘有垫饼的仰烧碗

图1-160 北宋早期湖田青白釉唇口碗

仰烧法与五代支钉叠烧法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①用匣钵装坯,制品在焙烧过程中受热均匀,釉面不会受渣滓污染,同时减轻了瓷器坯体的承重,废品率较之五代大幅降低。

②匣钵装烧,可以竖向叠放,充分利用了窑室空间,使窑室的装烧量较之五代显著增加,加之匣钵可以多次使用,降低了焙烧成本。

③器底垫以泥饼与匣钵相隔,饼径小于器物足径,除圈足内底露胎外,整个器物釉面完整,器物的外观较五代更为精致。

匣钵仰烧法具有以上诸多优点,因此,元明清时期的窑户在烧制精品细瓷时,仍然沿用此法。

2.北宋中后期

在北宋中后期,陶工们发明了“覆烧法”。所谓“覆烧”法,是把口沿露胎(即口沿部位未施釉)、里外满釉的坯件翻转过来扣在多级垫钵或支圈内入窑焙烧的方法。

覆烧法的出现基于经济考虑,由于宋代景德镇窑采用瓷石这一种原料制胎,成型技术也尚未成熟,在焙烧弧壁较深的碗时,变形率较大,而且碗类圈足过高,占据窑室竖向空间大,焙烧费用高。因此,到北宋后期,作坊主出于经济目的,将装烧方式改为覆烧,而且把碗壁与圈足都降低,以便提高装烧量。

覆烧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多级垫钵的覆烧法(图1-161),另一种是支圈组合式的覆烧法(景德镇窑在南宋中后期使用)。到北宋中后期,景德镇陶工在覆烧瓷器时,常使用多级垫钵的覆烧窑具。“垫钵覆烧法”(图1-162[146])的装烧步骤为:把瓷泥做成内壁分作数级的盘状物或钵状物,在钵、盘状的垫阶上撒薄薄一层耐火的针状粉末,先把一件口径较小的芒口碗坯扣在钵、盘状物的最下一级,再依次扣置直径由小而大的碗坯,然后把一个泥质的垫圈放在平底匣中,把扣好了碗坯的钵状匣钵置于平底匣中的垫圈上,最后将平底匣层层堆叠,装窑烧成[147]

图1-161 宋覆烧多级垫钵窑具 杨梅亭窑

图1-162 宋代垫钵覆烧示意图

对于“覆烧”这个概念,明、清时的陶瓷文献已有所著述,清代佚名《南窑笔记》记载:“至景德之上相去二十余里,旧有湘湖、莹田、湖田等窑。由五代及宋、元、明出映花素瓷,其边口无釉者为是,盖覆口而烧也。”这是陶瓷文献第一次提到景德镇湖田等窑,这种覆烧法所产的“边口无釉”的“映花素瓷”,即“芒口”青白瓷[148]

“垫钵覆烧法”的优点是所烧制品的变形率比仰烧制品有所减少,但由于这类垫钵底小口大,只能装烧由小到大、规格不一的芒口碗盘,越往上器物的口沿越大,比较难掌握垫钵内坯件的空间,而且需要把这类装有芒口瓷坯的垫钵再放进桶式匣钵去焙烧,故产量不大。这个时期是覆烧法开始应用的早期,这个时期仍以仰烧法为主,覆烧法仅占总烧造量的10%~20%。

3.南宋时期

在南宋初期,景德镇窑沿用北宋中后期的多级垫钵覆烧方式,到了中后期,陶工抛弃了该装烧方法,转而采用定窑发明的“支圈组合式的覆烧窑具”(图1-163)。这类窑具口径一致,能装烧规格统一的产品,具备支垫与匣钵的双重作用,其堆叠密度比以往更大,故支圈覆烧法被广泛采用。景德镇窑采用这种覆烧工艺,表面上看是一种倒退,实际上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宋代窑主烧窑时需要向官府缴纳瓷窑税,按窑的大小来缴纳赋税,并且在产品装烧入窑阶段就得交税,而南宋时的苛捐杂税远重于北宋。“窑有尺籍,私之者刑”[149],官府把窑的容积记录在册,不准私自扩大窑室。生产者为了降低税额,就只能增加坯件的堆叠密度。采用这种装烧方法,其堆叠密度约为仰烧法的4.6倍,也就是说,南宋一窑的装载量相当于北宋4至5窑的装载量[150]

图1-163 支圈残片

在这一时期的窑址堆积中,覆烧芒口器占80%以上(仰烧已退居次要地位)。覆烧法在这一时期成为主导烧法,这种装烧方法在宋代曾风行一时,但由于其会导致碗、盘芒口,因此在当时未能完全取代仰烧法,而是以覆烧法为主,仰烧法为辅,[151]以便满足不同顾客群体的需求。芒口瓷口沿露胎,使用时会剐蹭嘴唇,在北宋后期已不受人们的欢迎。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152]

图1-164 宋代支圈覆烧示意图

景德镇窑的“支圈覆烧法”(图1-164[153])的装烧步骤为:“以大而厚实的泥饼做底,并用瓷泥做成断面呈‘L’形的圈,在圈上撒一层薄薄的屑灰,套在碗坯的芒口上,再把圈与碗翻转过来,覆放在泥饼上,就这样一圈一碗地把一大叠的圈与碗依次套上,然后把圆心下凹的耐火泥饼翻转过来,覆盖在最后一个圈上,组成一个上下直径一致的圆柱体,再以稀薄的耐火泥浆涂抹外壁,以连接垫圈,密封空隙,便可叠装入窑。”[154]为保持覆烧圈与器物的相同收缩率,覆烧器由瓷土制烧,只能用一次,出窑即废。

景德镇窑采用的支圈组合式覆烧法来自北方定窑,但是,通过细部对比,二者却又有些许差异。首先表现在支圈材料上,景德镇窑主要用粗砂胎的支圈,定窑则主要以瓷土做支圈。蒋祈《陶记》中记载,“进坑石泥,制之精巧……比壬坑、高砂、马鞍山、磁石堂,厥土、赤石,仅可为匣模,工而杂之以成器,则皆败恶不良,无取焉”[155]。湖田窑的覆烧工具的材料可能来自壬坑、高砂、马鞍山、磁石堂等地区,质量相对较差,以便节省成本。其次,在窑具组合上,景德镇窑使用支圈底、支圈和支圈盖的组合,定窑则使用支圈底、支圈和匣钵的组合。再次,在装烧方法上,景德镇窑先放支圈底,其上利用支圈把坯件一个一个倒扣放,最多放12圈,最上部盖上支圈盖,最后把泥土涂抹在支圈套上,入窑烧造,定窑则是在支圈底上把支圈和坯件一件一件叠扣上,最上部无支圈盖,装好的支圈套放在匣钵里烧造。

“垫钵覆烧”和“支圈覆烧”这两种覆烧方法的装烧结果一样,都会制出里外满釉唯口沿露出一线骨胎的芒口瓷器(图1-165[156]),与北宋早、中期的仰烧法相比,这一时期的装烧法改变了器物的造型、装饰及风格,提高了成品率和产量。

图1-165 宋青白瓷芒口碗

“支圈覆烧法”的优点有三:

(1)支圈覆烧具备支垫与匣钵的双重作用,可装烧同一规格的制品,对规范器物的尺寸有重要作用。比之匣钵仰烧法,支圈覆烧装烧密度提高多倍,产量大幅提高。

(2)这种装烧法不用匣钵,将坯件直接放在窑床上烧制,占地面积更小,节省窑室空间,节约装烧燃料,有利于进一步增加产量。

(3)支圈与产品同步收缩,大幅降低产品烧制过程中的变形率,使非常薄俏的器物得以烧成。

这种装烧方法满足了当时瓷业大批量生产的客观需要,因此,一经发明,不仅为北方地区瓷窑所效仿,南宋以后也为江西地区不少瓷窑采用。覆烧工艺的推广,对江西瓷窑产量的大幅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当时飞速发展的陶瓷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覆烧法”尤其是“支圈覆烧法”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一是装窑过密,使窑内排湿与传热不通畅,升温与降温都慢,易造成釉面阴黄,而且容易发生倒窑事故;二是为免粘连,必须刮去碗盘的口部边沿的釉,烧成后形成“芒口”,既不美观,又不实用,所以在宋代之后覆烧法较少采用(图1-166)。

图1-166 南宋青白釉芒口碗

【注释】

[1]秦大树:《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276—277页。

[2]即介于陶阳南部旁边的印机家属楼与小南河北岸之间的那段在建公路(景德大道)。

[3]原文出自[南宋]蒋祈《陶记》,收录于[清]陈淯修,[清]邓熝、周之文纂:《康熙浮梁县志》卷四,清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4][元]刘祁:《归潜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79页。

[6][明]田艺衡:《留青日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7]图片摘自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5页。

[8]傅振伦:《景德镇陶录详注》,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6页。

[9]江思清:《景德镇陶瓷史稿》,轻工业出版社,1959年版,第67页。

[10]早年间,景德镇的陶瓷专家学者普遍持此观点。

[11]蔡毅:《关于景德镇与繁昌青白瓷的讨论》,载《文物研究》,1995年第10期。

[12]黄义军:《唐宋之际南方的白瓷生产与青白瓷的产生》,载《华夏考古》,2008年第1期,第115页。

[13]钟丽英:《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之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0页。

[14]图片摘自繁昌县博物馆:《繁昌窑青白瓷集萃》,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69页。

[15]陈文学:《悠悠梁子湖 魏巍青山窑》,载《湖北文史》,1999年第3期,第38页。

[16]陈文学:《湖北青山窑考古的重要收获》,载《中国文物报》,1997年7月27日。

[17]赵青云:《河南影青瓷的创烧与发展》,载《华夏考古》,1988年创刊号;赵青云等:《河南青白瓷探源》,载《中国古陶瓷研究会1995年会论文集》,《文物研究》第10期。

[18]最早提出此观点的为黄义军,具体见文章《宋代青白瓷起源的背景初探》,载《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2期。

[19][唐]陆羽:《茶经》,宋左氏百川学海本。原文为:“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20][唐]李肇:《唐国史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黄义军:《宋代青白瓷起源的背景初探》,载《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2期,第86页。

[22]余家栋:《江西陶瓷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3页。

[23]表格摘自张福康:《中国古陶瓷的科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表7.2与第77页表7.5。

[24]表格摘自熊春华等:《景德镇青白瓷起源与发展的探讨》,载《中国陶瓷》,2007年第11期。

[25]表格摘自熊春华等:《景德镇青白瓷起源与发展的探讨》,载《中国陶瓷》,2007年第11期。

[26]赵曰斌:《“饶玉”新证》,载《景德镇陶瓷》,1990年第4期。

[27]彭涛、石凡:《青白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28]张文江、何敬:《从铜锣山等几处窑址的发掘看宋代景德镇窑业状况》,载《东方博物》,2009年第1期,第52—63页。

[29]龟井明德:《北宋早期景德镇窑白瓷器的研究》,载《博多研究志》,2002年第9期,第1—31页。

[30]毕宗陶:《宋代定窑白瓷和青白瓷的比较研究》,载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白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313页。

[31]明朝方等:《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载《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6年第4期,第83—88页。

[32]图片摘自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3页。

[33]图片摘自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5页。

[34]陈万里:《中国青瓷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5]陈万里:《中国青瓷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6]罗学正、黄云鹏:《景德镇唐瓷浅析》,载《景德镇陶瓷》,1993年第Z1期。

[37]图片摘自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7页。

[38]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西乐平南窑窑址调查报告》,载《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10期,第11—38页。

[39][清]蓝浦撰,[清]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嘉庆二十年翼经堂刻本。

[40]图片摘自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41]图片摘自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乐平市博物馆:《江西乐平南窑窑址调查报告》,载《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10期。

[42]图片摘自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43]冯先铭:《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页。

[44]参阅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乐平市博物馆等:《江西乐平南窑窑址调查报告》,载《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10期。

[45]图片摘自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6页。

[46]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西乐平南窑窑址调查报告》,载《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10期,第11—38页。

[47]李刚:《古代龙窑研究》,载《东方博物》,2004年第3期,第20页。

[48]郁鑫鹏:《千年古窑的回响》,载《江西日报》,2014年4月25日第B01版。

[49]李一平:《景德镇五代窑业初探·景德镇出土陶瓷》,1992年第7期。

[50]赵曰斌:《“饶玉”新证》,载《景德镇陶瓷》,1990年第4期。

[51]彭涛、石凡:《青白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52]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上),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448页。

[53]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上),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

[54]周仁、李家治:《景德镇历代瓷器胎、釉和烧制工艺的研究》,载《硅酸盐学报》,1960年第2期,第50页。

[55]李一平:《景德镇五代窑业初探·景德镇出土陶瓷》,1992年第7期。

[56]乔继涛:《盛世话青——隋唐五代青瓷的窑系和工艺传统研究》,载《安徽文学》,2008年第9版,第238页。

[57]表格摘自罗学正:《景德镇早期白瓷向青白瓷过渡考略》,载《中国陶瓷》,1986年第6期,第31页。

[58]彭涛、石凡:《青白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59]严东升:《中国古代陶瓷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过程》,载《中国古代陶瓷研究》,1987年版,第3页。

[60]刘新园:《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辨》,载《景德镇陶瓷·〈陶记〉研究专刊》,1981年第4期,第9页。

[61]表格摘自罗学正:《景德镇早期白瓷向青白瓷过渡考略》,载《中国陶瓷》,1986年第6期,第31页。

[62]表格摘自卢嘉锡、李家治:《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328页。

[63]表格摘自曹建文:《景德镇五代白瓷兴起原因初探》,载《景德镇陶瓷》,第38页。

[64]严东升:《中国古代陶瓷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过程》,载《中国古代陶瓷研究》,1987年版,第2页。

[65]表格摘自卢嘉锡、李家治:《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6页。

[66]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67]彭涛、石凡:《青白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68]祝桂洪:《景德镇瓷石碓舂淘洗制工艺的研究》,载《景德镇陶瓷》,1987年第1期,第18页。

[69][清]朱琰:《陶说·陶政卷》,续修四库全书本。

[70]程彩虹:《景德镇五代白瓷研究》,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66—67页。

[71][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2]原文出自[南宋]蒋祈《陶记》,收录于[清]陈淯修,[清]邓熝、周之文纂:《康熙浮梁县志》卷四,清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7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5][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岳麓书社,1992年。

[76][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7][清]朱琰:《陶说》,续修四库全书本。

[78][清]蓝浦撰,[清]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嘉庆二十年翼经堂刻本。

[79][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80][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81]朱裕平:《景德镇瓷器鉴定》,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7页。

[8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卷五二《食货》,中华书局,1957年版。

[83]原文出自[南宋]蒋祈《陶记》,收录于[清]陈淯修,[清]邓熝、周之文纂:《康熙浮梁县志》卷四,清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84]婺源县:《嵩峡齐氏宗谱》,景德镇市图书馆。

[85]原文出自[南宋]蒋祈《陶记》,收录于[清]陈淯修,[清]邓熝、周之文纂:《康熙浮梁县志》卷四,清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86]原文出自[南宋]蒋祈《陶记》,收录于[清]陈淯修,[清]邓熝、周之文纂:《康熙浮梁县志》卷四,清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87]原文出自[南宋]蒋祈《陶记》,收录于[清]陈淯修,[清]邓熝、周之文纂:《康熙浮梁县志》卷四,清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88]李一平:《宋代的湖田窑》,载《南方文物》,2003年第1期。

[89]表格摘自余祖球:《瓷石是奠定景德镇瓷都地位的物质基础》,载《陶瓷工程》,1998年第5期。

[90]白焜:《宋·蒋祈〈陶记〉校注》,载《景德镇陶瓷·〈陶记〉研究专刊》,1984年第4期。

[91]刘新园、白焜:《高岭土史考兼论瓷石、高岭与景德镇十至十九世纪的制瓷业》,载《中国陶瓷》,1982年第7期。

[92]刘新园:《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辨》,载《景德镇陶瓷·〈陶记〉研究专刊》,1981年第4期。

[93]表格摘自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94]参阅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9页。

[95]表格摘自周仁等:《中国古陶瓷研究论文集·景德镇历代瓷器胎、釉和烧成工艺的研究》,轻工业出版社,1982年版。

[96]刘新园:《景德镇湖田窑各期典型碗类的造型特征及其成因考》,载《文物》,1980年第11期。

[97]刘新园、白焜:《高岭土史考兼论瓷石、高岭与景德镇十至十九世纪的制瓷业》,载《中国陶瓷》,1982年第7期。

[98]图片摘自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99]图片摘自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100]郑云云:《千年窑火》,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页。

[101]图片摘自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7页。

[102]图片摘自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7页。

[103]图片摘自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104]表格摘自卢嘉锡、李家治:《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6页。

[105]图片摘自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106]图片摘自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9页。

[107]方李莉:《景德镇民窑》,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70页。

[108]表格摘自熊春华等:《景德镇青白瓷起源与发展的探讨》,载《中国陶瓷》,2007年第11期。

[109][清]唐英:《陶冶图说》第六条“圆器拉坯”。

[110][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续修四库全书本。

[111][清]唐英:《陶冶图说》第七条“琢器做坯”。

[112][清]唐英:《陶冶图说》第六条“圆器拉坯”。

[113]图片摘自刘嵘、刘永红:《景德镇陶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10页。

[114][清]唐英:《陶冶图说》第六条“圆器拉坯”。

[115][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续修四库全书本。

[116][清]唐英:《陶冶图说》第十条“印坯乳料”。

[117][清]唐英:《陶冶图说》第五条“圆器修模”。

[118][清]唐英:《陶冶图说》第十条“印坯乳料”。

[119][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续修四库全书本。

[120][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续修四库全书本。

[121][宋]彭汝砺:《鄱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2][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续修四库全书本。

[123]原文出自[南宋]蒋祈《陶记》,收录于[清]陈淯修,[清]邓熝、周之文纂:《康熙浮梁县志》卷四,清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124][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续修四库全书本。

[125]熊寥、熊微:《中国陶瓷古籍集成》,上海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126][清]蓝浦撰,[清]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嘉庆二十年翼经堂刻本。

[127][清]唐英:《陶冶图说·陶冶图编次》。

[128][清]谢旻:《(雍正)江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9][清]朱琰:《陶说》,续修四库全书本。

[130]熊寥:《陶瓷美学与中国陶瓷审美的民族特征》,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页。

[131]李刚:《古代龙窑研究》,载《东方博物》,2004年第3期,第17页。

[132]杨永峰:《景德镇陶瓷古今谈》,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133]李刚:《古代龙窑研究》,载《东方博物》,2004年第3期,第17页。

[134]李刚:《古代龙窑研究》,载《东方博物》,2004年第3期,第19页。

[135]洪光柱:《驰名世界的中国瓷器·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青年出版社。

[136]杨永峰:《景德镇陶瓷古今谈》,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137]叶宏明、曹鹤鸣:《浙江古代龙窑》,载《河北陶瓷》,1979年第3期。

[138]李刚:《古代龙窑研究》,载《东方博物》,2004年第3期,第17页。

[139]表格摘自郑乃章等:《景德镇传统陶瓷坯体“一元”配方研究》,载《陶瓷学报》,2010年第1期。

[140]《中国制瓷技术的发展》,载《陶瓷科学与艺术》,2002年第3期。

[141]王上海:《从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发展谈葫芦形窑的演变》,载《文物》,2007年第3期。

[142]原文出自[南宋]蒋祈《陶记》,收录于[清]陈淯修,[清]邓熝、周之文纂:《康熙浮梁县志》卷四,清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143]表格摘自宋东林:《宋元时期景德镇窑装烧工艺的研究——景德镇装烧工艺研究之一》,载《南方文物》,2013年第2期。

[144]原文出自[南宋]蒋祈《陶记》,收录于[清]陈淯修,[清]邓熝、周之文纂:《康熙浮梁县志》卷四,清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145]傅振伦:《〈景德镇陶录〉详注》,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46]图片摘自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147]刘新园:《景德镇宋元芒口瓷器与覆烧工艺初步研究》,载《景德镇陶瓷》,1974年第1期。

[148]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149]原文出自[南宋]蒋祈《陶记》,收录于[清]陈淯修,[清]邓熝、周之文纂:《康熙浮梁县志》卷四,清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150]刘新园:《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辨》,载《景德镇陶瓷·〈陶记〉研究专刊》,1981年第4期。

[151]刘新园:《景德镇宋元芒口瓷器与覆烧工艺初步研究》,载《景德镇陶瓷》,1974年第1期。

[152][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明津逮秘书本。

[153]图片摘自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154]张福康:《中国古陶瓷的科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74页。

[155]原文出自[南宋]蒋祈《陶记》,收录于[清]陈淯修,[清]邓熝、周之文纂:《康熙浮梁县志》卷四,清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156]图片摘自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