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简介
《老物件》这本书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委员会编创作的,《老物件》共有416章节
1
前 言
曹妃甸是渤海湾港城兼具的崭新都邑,是投资兴业、创新发展的活力之地,同时也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滦州志》记载的曹妃甸...
2
序 言
收到克东近百万字的系列文稿——《在民间》,令我惊诧不已。人云“高手在民间”,而克东岂止是高手,应该是圣手。因为只有圣手才能写出这样的鸿篇巨作。多年来,克东四处奔...
3
目录
目 录 前 言 序 言 第一辑 农耕记忆 犁 杖 扛耠子 点葫芦 耧 车 盖 锄 钉 耙 镐 平 锨 木 锨 铁 锹 筐 扁 担 秧 凳 压 板 牛 轭 套 包...
4
第一辑 农耕记忆
乡情是一卷长长的书简, 在马蹄哒哒中逝去, 散不去, 是缱绻的留念。 锄头、镰刀、石磨、碌碡 成了农舍屋檐下默默的过客。...
5
犁 杖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具一直在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陆续对农具进行革新,但传统农具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以犁杖为主要工...
6
扛耠子
《汉语大词典》这样解释“耠子”:“翻松土壤用的农具。似铲而较小,多用于中耕,也用来开沟播种。我国某些农村亦指去掉犁壁的犁。” 耠,指用于开沟、起垄等翻土作业,以...
7
点葫芦
在我国北方地区,从古代就流传下来一种用葫芦制成的播种工具,俗称点葫芦,主要用于谷类豆类作物的点播。点葫芦,古称窍瓠(读hù)、瓠种,瓠,即瓠瓜,别名葫芦。中国古...
8
耧 车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古代的耧(读lóu)车就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它不仅能够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土等作业,大大地简化劳动程序,提高播种的效率,同...
9
盖
古名劳,今名耢(读lào),亦名耱(读mò),又名盖,为传统农作工具。《现代汉语大词典》:“一种平整土地用的农具,长方形,用藤条或荆条编成。”《辞海》:“用于耕...
10
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李绅这首耳熟能详的《悯农》诗,开头首字就是一件寻常的农具。旧时的曹妃甸,在普遍栽种水稻之前,以经营旱田坨...
11
钉 耙
元代王祯诗云:“直躬横首制为杷,入土初疑巨爪爬。解与当途除瓦砾,且将疏迹混尘沙。”耙,具有猛兽锋利的牙齿状耙齿,为“碎土平地的农具”(《汉语大词典》)。在汉代画...
12
镐
镐:“刨土的工具,也叫钁、镢(均读jué)。由镐头及木柄构成。用于挖地垦荒、刨除树根。另有两头镐,一头为窄齿,一头为钉齿。适于挖地松土、筑路施工等”(《辞海》)...
13
平 锨
锨,农具名。“铲东西用的一种工具,用钢铁或木头制成柄状的头,后面安装长木柄。如木锨、铁锨。”这是《新华字典》对“锨”字的通俗解释。旧时写作“杴”,“头较方阔,以...
14
木 锨
所谓木锨,顾名思义为木制农具,长柄,锨板一般一尺三寸长、八寸宽,形同铁锨,但比铁锨要轻得多,用途也大相径庭。铁锨是用来铲土铲泥的,而木锨除了铲土或铲雪,主要用于...
15
铁 锹
“锹,亦作鍫(读qiāo),一种掘土器。用熟铁或钢打成片状,前一半略呈圆形而稍尖,后一半末端安有木把。”“插地起土的工具,即锹。”——《汉语大词典》这样解释。铁...
16
筐
在曹妃甸李八廒一带流传这样的话嗑:赶了个集还是庄,买个栅(读 zhà)子还是筐,吃碗饸饹还是汤。这里所言的栅子和筐,都是指的一样东西,即柳编的盛物之器。 “筐...
17
扁 担
世上还有比扁担更简单的农具吗?世上还有比扁担更永恒的农具吗?简朴如“一”,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信息时代。当写下这个标题,脑海里浮现出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京东大鼓...
18
秧 凳
过去农场种植水稻,主要是采取人工育秧移栽的方式,即先在秧田播种育秧,采秧后运到大田插秧,其中采秧环节,当地人称采芽子,虽然费工费时,工期集中,劳动强度大,但插秧...
19
压 板
“小于食案大于砧,畦面匀拖恐不任。材厚似难浮水动,体宽原不垫泥深。一行已见光如拭,再过都无迹可寻。世道迓(读yà)衡方汝用,一区毋为滞蹄涔。”这是《东鲁王氏农书...
20
牛 轭
牛轭,是牛拉套的专用工具,俗称牛构头、牛构索、牛索头,也有的地区称牛鞅子、牛酿子。顾名思义,牛轭是架在牛的脖子上,紧扣在牛的肩胛骨上的木制器具,呈“人”字形,两...
21
套 包
在曹妃甸地区,把拥脖称之为套包,或叫套包子,是旧时农民使用马、骡、驴牵引作业时使用的一种农具,套在牲畜脖子上,能保护其肌体不受磨损。套包形状弯曲,变形的圆柱体大...
22
捂眼·箍嘴
当你看到照片,可千万不要以为是什么时尚女郎的文胸,这是一件捂眼。 捂眼是曹妃甸乃至冀东地区的俗称,就是眼罩,或称蒙眼罩。它是在驴、马、牛等牲畜拉碾子、拉碌碡、拉...
23
马 镫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是毛泽东所写三首《十六字令》之其一,让人仿佛看到红军战士驰马飞奔的英武形象,感受到一种豪迈的英雄主义气势。在中国古...
24
鞭 子
“长鞭呐,那个一呀甩耶,啪啪地响哎,哎哎嘿伊哟,我赶起了大车出了庄哎,哎嘿哟……”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出自电影《青松岭》,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有印象,听到...
25
鱼刀子
鱼刀子,并非是用来剖鱼的刀子,而是指鱼形的刀子,故名,是清末民国时期一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普遍流行的一种铁制折叠小刀。南北方都有,农耕者、捕捞者、游牧者皆...
26
石 槽
所谓“槽”,《辞源》曰:“四边高起,中间陷入的器具。”《辞海》曰:“盛饲料喂牲口的器具。”《汉语大词典》:“《说文·木部》:‘槽,畜兽之食器。’《晋书·宣帝纪》...
27
铁 锤
《辞海》这样解释“锤”字:“一种敲打用的手工具。由锤头装在木制的手柄上组成。锤头用钢料制成的,用于一般敲击或锻造;锤头用铅、铜、橡皮等制成的,用于敲击精致的工件...
28
榔 头
古人说耰(读yōu),今人叫榔头、木榔头。它是一种古老的农具,主要作用是弄碎土块,平整土地。 《国语》里有“深耕而耰之,以待时雨”的记述,《论语》有“耰而不辍...
29
蓑衣·笠帽
蓑笠:“蓑衣和笠帽”(《汉语大词典》)。蓑衣是披在身上避雨的用具,笠帽则是戴在头上的,既能遮阳又能挡雨。20世纪70年代之前,蓑笠是农民在田间劳动的必备之物。编...
30
钟
小时候,看过无数次的电影莫过于《地道战》了,其中最感人的情节,便是质朴忠诚的老钟叔发现日军来了,一路小跑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当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