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梆子

油梆子

“梆、梆、梆……”四五十年以前,当这清脆的油梆子声从村头传来,在院子里干活的男人,就仿佛闻到那诱人的芝麻油的清香,赶紧支使在屋里做饭或干女红的女人,放下手中的活计去打香油。当街的卖油郎周围早已经挤满熙熙攘攘的村人,有真打油的,也有闻香气的、看热闹的。

无论城市还是乡下,生意人各有各的门道和讲究。乡村里的货郎无论卖什么,都很少放声吆喝,家什一敲一打一吹,各行其道,没有人不知道的,这是多少年流传下来的老规矩。拨浪鼓是收破烂换针线的,敲锣的是玩把戏或耍猴的,使用颤镰的是张马尾罗的,油梆子一响,就准是换小磨香油的。油梆子是招揽生意的响器,一般是上面由一截上好的木头镂空而成,下面装有一个半尺来长的光滑木把,敲槌则是一节一头稍粗一头稍细的结实木棍。梆子一般是用枣木或榆木等硬木做成,雕凿起来也相当讲究,否则就很难敲出清脆响亮的声音来。追溯起来,这油梆子应该属于我国早期响器一类的广告。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就可以找到敲油梆子的场景,可见其历史悠久,流传广泛。

农村走乡串村的油匠,早期是挑着油挑子,后来就骑着大水管自行车,后架上驮着一个油篓子,前面的车把上绑着的木梆子,由于常年香油的浸润,褐紫褐紫的,油光发亮。卖油郞也像油梆子一样,身上的蓝灰衣服油渍麻花的,好像刚从油坊里钻出来的一样,一股的油腻味。

在那物质匮乏但精神透亮的时代,香油梆子记录着一段难忘的生活,那“梆梆” 的声音早已经从人们的生活中走远了。虽然各大超市里不同品牌的调料品里不乏品牌的所谓小磨香油,但它已不是当年那种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