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膜儿

褥膜儿

“褥,亦作缛,坐卧具上的铺垫物,尤以床褥最常见,今称褥子。其制略小于被,中实以棉絮,外面包之以布,或以锦缎为之。”——《中国古代名物大典》这样解释。所谓的褥膜儿,即指褥子面,是以织布机织成的一种粗布,两幅正好构成一个褥面宽度,长度与土炕等长,一般在1.8米左右。

过去沿海农村的平民百姓,祖祖辈辈吃糙粮、穿布衣、睡土炕,每家的土炕上面,都铺盖着芦苇编织的炕席。篾子表面光洁,但织成席子再紧密精细,那些人字纹也是很不平滑的,小孩子在上面玩耍要当心划伤皮肤,被褥长年铺在上面,也是很不禁磨蹭的。聪明农妇当然有办法,她们用巧手织成褥面,缝在每张褥子上,就不怕磨、不怕蹭了。这是当年每户农家必备的铺盖。

自然经济时代,农民自种棉花,自行纺线,自己织布,过着自给自足的俭朴生活。用传统的织布机织褥子布,在民国时候至20世纪70年代前极其盛行。这种粗布厚实耐磨,不同于一般制作衣裳的布。纺线时,拉出的线要粗些,然后两股合一,缠出大个儿的膛穗,再革线,革好之后上拐子,浆线染色,常见颜料有红黄蓝黑白等10来种,仅红色就有大红、粉红、紫红等,绿色有深绿和草绿等。下一环节是走绺儿,布的花纹样式全在此时各种颜色的巧妙搭配。经过戳注、相布、掏缯后,上了织布机便开始织布。梭子里的线是黑色,经千万次的穿梭引线,最后的成布是以黑色为主的很浓重的色调,当地人称花绺儿布。裁剪成褥膜儿蒙在褥子正面,叠卷被褥时露在外面,既保护了褥面,又显得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