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织布时往返牵引纬线(横线)的木质工具,两头尖,中间粗,形状像枣核。“织机上用以引导纬纱使与经纱交织之器件,一般为两端尖中间粗,体腔中空,以容纳纡子”(《中国古代名物大典》)。《诗经·小雅·大东》:‘大东大东,杼柚其空。’朱熹集传:杼。持纬者也;柚,受经者也。”民间传统的织花布,一种颜色一枚梭,往返穿梭不断变换,故土布又称梭布;梭杼,则指织布机。

制作梭的活计叫抠梭,既有木工活,又要铁匠活,但一般木匠铁匠均不为之,或不能为之,属于专项手艺,自成一种行业。抠梭所用木材,要求细腻不起刺,比重大,不开裂,南方多用黄杨木,北方一般用枣木、杜木制作。首先需要断木、截坯,再削坯、锉面,做出雏形,然后由浅入深掏膛,梭膛底面为弧形,颇似船底,再经打眼、开槽后,用铁皮包尖,这已属铁匠活,最后打磨光滑。每把木梭的尺寸可以不太精确,但必须细致,且光洁度高。

梭是传统织布必不可少的工具,即使从未见过家用织布机,恐怕不知梭的模样,但成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人人皆知。在冀东沿海地区,提起“梭”字便耳熟能详:生活在海淡水交界处的梭鱼,外形就有点像梭;海里还有一种两头尖尖的梭子蟹,是海鲜珍品。

每个超过50岁的农村人,大概都有家家织布的印象,村上的妇女几乎都是织布的行家里手。实木结构的机身粗笨沉重,经过组装架在屋内,几乎占据地面的大部。织的粗布无非方格或竖条布,要不就是纯白布,织成后再染成毛蓝、藏青、麻花等颜色,纹理端正不斜,细密均匀。母亲曾是一位织布能手,记得她当年织布时的神态十分专注,动作娴熟,脚手并用,配合协调。织布时脚踏踩机板,梭子左右穿过,穿梭之后迅速搬动呈网,机子随之发出“咣——咣”的声音,孩子们经常是在这织机的伴奏声中进入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