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锁
石锁是我国一种传统的习武和健身器械,又称制子。“民间举重时所用。石质,大小重量不等,中间有握手处,形似古铜锁。”——《中国古代名物大典》释义。

相传石锁起源于唐代军营。当时的士兵常用石锁、石担锻炼身体,后流传于民间。最初人们用它来强身健体,就像现在大家用哑铃、杠铃来锻炼一样。据说,古时考武状元要考弓、刀、石、马、步,行武之人把这个当作训练武术功力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不管是练拳、练刀、练枪,还是摔跤,都要求习练者有很强的身体素质,石锁就成为习武必备的器材。石锁虽构造简单,训练和表演的手法却丰富多彩,不仅能练力量,还能锻炼身体的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性。后来,演变为一项集力量、技巧、健身于一体的传统竞技项目。清代及民国,练习石锁成为民间一项十分流行的运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3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石锁曾列为表演项目。
石锁大小不一,重量也就不同,小者十几公斤,大者三四十公斤,一般从轻者练起,渐次加重分量。小石锁主要以花色动作为主,男女老幼皆可练习。花色石锁表演时,石锁在满身上下翻舞,左右旋转,锁随人转,人随锁动,刚柔相济。二十公斤以上的大石锁,则用来锻炼力气、增强力量。嵩山少林寺有一种石锁功,专练两臂提携之力,其功效不亚于铁袋功。功到自然成,只要习练得法,循序渐进,功夫到家自然熟能生巧,据说两年时间即可学成。
习练武术时,人们常常运用石锁进行握力、腕力、臂力及腰、腿部力量的训练。石锁举法主要有抓举和摆举,有用正掷、反掷、跨掷、背掷等掷法,和手接、指接、肘接、肩接、头接等接法组成各种各样的花色动作,可一人单练,也可双人对抛练习,竞技时两人、三人不等。一个人要拿两个石锁来练,称之为“双石头”。竞技时不只用双手抡,还时常把石锁扔在空中,然后接住,并有正面扔、背后扔、掏裆扔、片腿扔,两个人以上竞技时还要互扔。石锁表演讲究高、飘、正、稳、活,既讲究石锁本身的翻转运动,也要看表演者的身形、步伐及腾挪、躲闪、抛接的技巧,多人表演时更要体现配合默契。
一把石锁,玩出花样,男女皆可,老幼咸宜,无论力小者练花样,还是力大者练力量,皆能锻炼全身,娱乐身心,深受习练者的喜爱。举、掷、接,石锁从手到臂又到肩,跃顶穿裆,忽而脑后,忽而眼前,习练者心手合一,虎虎生威。别看练家子耍得如儿戏般,要知道这东西可是真材实料、分量十足的。石锁在空中翻飞旋转,观众看着觉得很轻,但上手一拎才会知道它的重量。要想达到“轻”,那就必须“巧”,借石锁本身翻转的惯性力量,哪种力道抛、哪个角度接,必须顺其势、借其劲才能“四两拨千斤”。
石锁运动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一项简便易行、老少皆宜的民间体育活动,拥有众多的爱好者和练习者,也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调查发现,早年间北方农村的农家院子里,往往会置办这种石锁,家中的男主人或男孩子,经常会利用或早或晚的闲暇时间,抓起石锁,无论正反掷抛,还是手肘肩胯的接与顶,花样百出,一趟石锁玩下来,浑身汗湿,每一块肌肉都在阳光下闪光。
除此之外,妇女们常用石锁来拴孩子的。沉重笨拙的石锁置于土炕一端,用一条布带子系于锁上,另一头拴在婴幼儿的腰间,带子的长度以小孩子跌不下炕为限,母亲们便可腾出一点的时间来收拾家务、洗衣做饭,其实这样的石锁就变成了拴娃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