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
鞋
靰鞡(读wù la),“以牛、马、猪等皮做帮底,纳褶抽脸,帮上贯皮耳,布作靿(读yào),内垫捶软的乌拉草,用绳系耳”(《辞海》)。靰鞡一词,为满语的译音,也写成乌拉,是中国民间古老的鞋子,是东北及关内地区冬季的重要防寒鞋具。

靰鞡鞋的样子独特,制作考究,一般选用牛皮制作为最佳,用马皮或猪皮则次之。从东北到冀东地区,都称靰鞡鞋,而沧州黄骅一带则叫牛皮绑。一张牛皮只能做四五双靰鞡鞋,其制法是先将牛皮熟好,做鞋前需根据人脚的大小进行剪裁,不需单独制作鞋底,鞋底和鞋帮是连在一起的,且没有左右脚之分。这鞋是敞口的,鞋头部位压有二十几道“包子褶”,连接的一块皮子叫靰鞡脸,盖在脚面部位,鞋帮两侧缀有皮耳朵,后有提鞋的鞋把,鞋带子有筷子粗细。据说,靰鞡鞋在市场上是论重量卖的,没有具体尺码,只有大中小号之分,一般一双鞋在8两到1斤之间(旧制1斤为16两)。
靰鞡鞋本是一种夹鞋,冬天穿时因絮上靰鞡草,就成了保暖性极强的御寒之物,成为冰天雪地里出行的必需装备。靰鞡草,即东北“人参貂皮靰鞡草”三件宝之一,这野草之所以与珍稀药材和名贵皮毛相提并论,就足以证明它的存在价值。靰鞡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于温地草甸,细长柔软,纤维坚韧,立秋后收割,晒干后需经过砸打,使之变成草絮,非常柔软,具有特殊的防寒保暖作用,穿着舒适,吸汗养脚。

东北三省的野生植物家族里,形状类似靰鞡草的很多,但唯有靰鞡草的保暖性能最好。据考,曹妃甸荒滩野甸的水生植物中,亦有几种靰鞡草的近亲,但却不能当靰鞡草来使用。本地制作的靰鞡鞋是在鞋里絮旧棉花,增加其保暖性,不会把脚冻伤。节气过了冬至,气温会急剧下降,待到冰封大地,沿海地区的农家人还有许多活计要做,水中的芦苇要待结冰后收割,凿冰捞鱼也是入九天气才去干,脚上穿着布棉鞋肯定是不行的,既难抵御低温寒冷,也禁不住踏冰蹚雪。脚穿一双靰鞡鞋,即使是零下一二十度的气温,即使是冰天雪地,都可以健步如飞,脚暖后身子就暖了。
牛皮制作的靰鞡鞋干燥后收缩且坚硬,因此在使用前要用水将其泡软才能“合脚”,穿用完后挂在通风处长久不坏。由于这种鞋原料特殊,制作繁琐,故很难普及。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便被一种新式的棉靰鞡取代了,鞋底子是胶皮制成的,耐磨且防滑,当地人称之为胶皮靰鞡。这种棉鞋适用于冬季劳作时穿,都是去供销社买,也有自己做的,但胶皮鞋底要去买现成的,这种棉鞋曾经在很长一个阶段,被农家人当作过冬御寒的首选鞋子。
靰鞡鞋,看似粗陋,但都不惧严寒、不怕冰雪,而且贫贵无欺。从这“土皮鞋”身上还可以看出,我们的先人穿皮鞋的历史非常悠久。靰鞡“鞋”和西装革履的“履”,是同一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所不同的只是制作工艺的差别而已。然而靰鞡鞋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彻底绝迹了,靰鞡鞋正在成为一种历史、一种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