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笠帽
蓑笠:“蓑衣和笠帽”(《汉语大词典》)。蓑衣是披在身上避雨的用具,笠帽则是戴在头上的,既能遮阳又能挡雨。20世纪70年代之前,蓑笠是农民在田间劳动的必备之物。编织精致的蓑衣像衣服一样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简直就是遮雨的最佳搭配,劳动时也十分方便,后来因为橡胶和塑料工业产品大量出现,手工编织的蓑衣笠帽才渐渐消失了。

据记载,蓑衣起源于公元前2300多年前。《诗经·小雅》中写道:“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注释曰:“蓑,所以备雨。”《释文》称蓑为“草衣也”。《说文》谓之“草雨衣”。《河工器具图说》说是“雨具中最轻便者”。唐朝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词中也写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大诗人柳宗元在《江雪》诗中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千古绝唱。古代诗文将普通的日常用品和自己的生活情怀融为一体,借助蓑笠这些物象抒发情怀,直扑自然山野,让人有一种身临田间其境的感觉。由此可见,在我国1000多年前,蓑衣和笠帽已是寻常百姓家家必备的避雨工具了。如此绿色环保的蓑笠,还传向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各国,成为华夏文明的一件标志性的日常用品。古代的中国人世代传承的蓑衣,不管朝代如何更替,官服民服样式如何变化,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质朴本色,直到半个世纪之前,它的模样和唐诗宋词里的都所差无几。
蓑衣的编织材料多种多样,南北有别,主要有竹叶和棕、草。曹妃甸自古用白茅做编织材料,白茅在春季吐穗儿之前被孩子们称作毛毛仗,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生长于田埂路边,生命力无比顽强,根系庞大,再生能力强,植株高五六十厘米,窄线形狭长叶片,十分柔韧,多被用于编织绳索、打草垫、编草鞋或蓑衣等。在夏季伏天里收割回家,稍加晾晒,趁着潮湿柔软,利用阴雨天和夜晚时间编织。农家人把编织蓑衣称为打蓑衣,是一门难度不小的技艺,其技巧不亚于编织毛衣,既靠世代传承,更凭自己的经验。先打好领子,再往下拓展,层层叠叠,疏密一致,厚薄均匀,两边对称。
打成的蓑衣很厚重,阴雨天披上它可以照样在田里干农活。有时预测天气有雨,清早要把它挂在锄头把子上,有雨避雨,没雨时可以在地头午休时垫卧在地上或苫盖在身上。即使破旧的蓑衣,农家人也舍不得扔掉,而是扎一个草人,披上旧蓑衣,带上一顶破斗笠,放在种谷物的地里看护庄稼。
笠大如斗,故称斗笠,是一种遮阳和蔽雨的编结帽,一般用竹篾、秫秸或芦苇篾为原料编织而成,有很宽的边沿,有尖顶和圆顶两种形制。不管江南还是北方的农村,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有斗笠,不管天晴还是下雨,习惯每天戴在头上,成为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男女皆宜的斗笠,如若戴在乡间女子头上则别有风情。儿时看芭蕾舞剧电影《红色娘子军》,对女战士的斗笠舞印象极其深刻。
在旧时的曹妃甸地区,是用马绊草的茎节来编织,细密匀称,俨然就是一件艺术品。因它与盖缸的酱篷形制相同,编织方法也大同小异,故而有一个共同的称呼——酱笸箩。

蓑笠已成固定词组,难分难解,且充满诗意。在许多门类艺术的画面里,一位牵着老牛的农人从远处走来,身上披着蓑衣,头上戴着斗笠,卷着裤腿,穿着草鞋,肩荷一把铁锄……充满了诗情画意,成为乡村里永不褪色的风景画。这代表了一段过去岁月的镜头,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