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笸篓

酱笸篓

在曹妃甸独特的方言里,无人不知酱笸篓,有的叫酱笸笼、酱蓬楼等,只是发音不同罢了。它是用秫秸或苇子破成篾子后,编织成的为瓷缸遮雨遮阳的圆锥形缸盖子。

在旧时的沿海农村,有的季节是没有什么蔬菜可吃的,因此每家院里至少摆放着两口大瓷缸,一个腌咸菜,一个做大酱。家家上有老下有小,孩子们也多,做黄豆酱、用芥菜腌制咸菜,都是用那种酱釉面的大缸,高1.2米左右,开口直径约80厘米,上大下小,贮量非常大,和盛水的水缸是同样的形制和规格。做大酱需要太阳晒,反复捣,把握温度和时间,不断发酵而成,因此每家每户的酱缸不能在屋里摆放,都把它置于窗台前接受阳光最多的地方。再者就是处理好防雨通风的问题,发酵过程中不能把缸盖“死”,要始终透气,更要防雨,稍有不慎进了水,会影响一缸香喷喷的大酱。

当地百姓就发明创造了专门苫盖酱缸的尖顶帽子——酱笸篓,当然它是通风透气的,同时又不怕雨淋和日晒,轻便且实用。在海边的渔村,很多人家制作虾油虾酱,也都使用这种大缸,盖的也是这种酱笸篓。编制酱笸篓的原料是就地取材的白高粱秸或芦苇秆,破成的篾子质地柔韧,富有弹性,编出的器物规整、细密且光洁。

无独有偶,这缸盖与当地农民头上戴的遮风挡雨的凉帽几乎同一样式,简直等同于大号的凉草帽,当地人也将这种草帽称作酱笸篓,分明像大清朝顶戴花翎的官帽。这种草帽有的是秫秸篾子编的,有的是苇子篾子编的,还有的是用马绊草编的,做工都很精细。烈日炎炎的夏天,下地干活的农人头上多戴着这样一顶官帽,出入田间“锄禾日当午”的庄稼人,仿佛像有了品衔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