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 笔

钢 笔

记得曾经有这样一段相声:兜里别一支钢笔的,是小学生,别两支笔是中学生,别三支笔的是大学生,那别四支的?是修钢笔的师傅。

旧时最早使用的是蘸水钢笔,据说这种古老的蘸水钢笔是从羽毛笔慢慢演化而来的,简单得只有一个木质笔杆和薄薄的笔尖组成,笔尖有一点点蓄水功能,每蘸一次墨水可以连写一两行字, 且有轻重缓急,刚蘸的水笔迹重,水快尽了笔迹轻,所以写出来有毛笔书法的韵味。可惜这笔使用起来太不方便,更不能随身携带,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稍不留神就会滴落墨水,污染纸张,所以每个用蘸水笔的人都很谨慎小心。在印象里,上小学时老师总爱用蘸水笔给学生们批改作业。当20世纪60年代之后逐步流行蓄水钢笔后,蘸水钢笔就渐渐消失了。小时候只知道北京的“金星”和上海的“英雄”,还有一个品牌是“永生”牌,忘记产地了。蓄水钢笔较之蘸水钢笔先进多了,但也会犯毛病,就是使用一个时期后常会发生漏水,俗称“拉稀”,或者干脆不下水,往往是吸水胶囊或真空管失灵。于是修理钢笔的行业应运而生,在街头巷尾支上小摊,一桌一椅,成本不大,全凭手艺,修理费用也不高,如若是小来小去的毛病,手到病除,并不收费。

钢笔曾是知识和学问的象征,旧称自来水笔,虽是简单的书写工具,但在昔日却是一种奢侈品。当年上学,一二年级低龄时用铅笔,三年级学习用圆珠笔,只有到了四五年级才开始允许用钢笔。钢笔是塑料笔身、金属笔帽,价格也不算贵,大家也不攀比,只要笔尖不划纸、下水通畅就行。新买来的钢笔要先用温水洗一下,再吸上蓝黑墨水或纯蓝墨水。写字的时候,流畅的笔尖在纸张上沙沙作响,就像蚕儿在啃噬桑叶一般美妙。每天的作业,每次考试,都需要用钢笔认真书写。等老师用红笔画上大大的对钩,写上一个红色的“优”“上”“好”,或者是打上100分,那可是最幸福的时刻。上学时用过数支钢笔,可惜一支也没留下来,但依稀记得多是永生牌的。

80年代初,笔者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但业余时间一直没有间断文学创作,数年之后又开始从事公文写作,就更离不开钢笔,钢笔成为工作的必需工具,那时还是用方格稿纸的年代,社会上戏称“爬格子”。此时我手里的钢笔换成了英雄100,这是我平生用过的最好的钢笔,金笔笔尖较粗,滑润畅快,十分得心应手。然而,有利就有弊,正因为笔画粗、下水快,常常在灵感最为活跃时,突然卡壳没水了,急忙停下来,拧开墨水瓶,把钢笔皮囊吸满墨水,当时使用的是鸵鸟牌蓝黑墨水。这支上海英雄钢笔至今还在,还偶尔拿出来使用它,不仅因为伴我多年早已习惯了,更是为了一份情怀。近些年时兴一次性的墨水笔,无需在墨水瓶人工汲取,用完就随手撇了,一开始觉得十分方便,可时间久了便心生伤感,过去钢笔没水了就打开墨水瓶把笔伸入墨水之中,在反复捏放蓄水皮囊时能获得一种莫名的乐趣,可惜这乐趣再也体会不到了。

年轻时正赶上流行中山装,中山装的左上角口袋盖上方留有一个小开口,就是专门设计的钢笔栖息的地方。那里插着的一支或两支钢笔,比现在拥有名牌笔记本电脑还令人羡慕。如今是电脑网络时代,一手好字被电脑败坏了,各式各样的一次性的墨水笔代替了胶管吸墨水的老式钢笔,连我这么喜欢使用钢笔写字的人,都不轻易动用钢笔了。

老钢笔不见了,蓝黑墨水、碳素墨水、红墨水不见了,修理钢笔的那些人,或早已改行,或垂垂老矣。写着这些文字,抚摸着手中的钢笔,想象着过往的那段岁月,感叹岁月蹉跎,世事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