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酒壶
总有一些东西,是用消失来证明它的珍贵。在开始拍摄老物件时,才重新认识了锡酒壶,唤起内心深处的记忆。锡器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存世者仅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居多。笔者行走乡间,曾遇见多个,只有这只壶造型最优美,比例最协调,品相最完美,包浆浑厚且自然。其高11.5厘米,底部直径5厘米,最细部的脖径1.8厘米,上部开口4.3厘米,恰好是一个小酒盅大小。
饮酒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历来就有“无酒不成席”之说,从而酝酿了华夏数千年的酒文化。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不仅注意酒的品质和品味,也十分重视盛酒器皿,各种酒具层出不穷,成为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商周时代,劳动人民就已经能够熟练地开采和冶炼锡矿。有关锡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周礼》,《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有“金锡连丹”的记述。锡质温润,光鉴照人,除了常与铜合铸青铜器外,其本身也是制造器物的重要材料。南北朝时,王室贵族常以纯锡制作牛、马、猪、羊等冥器。唐宋时,民间的茶、酒等日用器皿开始以锡打造。到明代永乐年间盛行于市井,直至清末民初。清代梁章钜《浪迹续谈》记载:“煮酒之法,必用热水温之,储酒以银瓶为上,瓷瓶次之,锡瓶为下。”
因为锡相对于其他有色金属较为廉价,所以更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中。旧时曾有专业的锡器匠,又称“锡匠”,因锡质柔软易于浇铸和模压成型,亦有“腊匠”之谓,在“三教九流”里属“中九流”,从业人员供奉太上老君为祖师。锡器店多为临街而设,亦铺亦坊,或购买成品,或按样加工,或旧器翻新,经营方式灵活。一些规模较小的锡匠,仅在家中或挑担下乡揽活。所制锡器分为两大类:祭祀用器,如香炉、烛台等,以及茶壶、酒壶、水壶、火锅等生活用品。其制作程序比较繁琐,包括熔锡、制模、裁剪、焊接、磨光、雕刻等步骤。当时一些豪门富户,购置锡器以24件为一大套,还有半套为12件,小半套6件。平民之家买不起大套件,但在儿女婚嫁时,一对锡烛台、两只锡茶壶和锡酒壶等算是应备之物。

用锡酒壶温酒是最合适的。过去的北方冬季里,男人们都习惯于喝温酒,锡壶容量不大,导热很快,只要把它置于搪瓷缸里,倒入少半缸开水,转身之际就会温热。时下六七十岁的人,恐怕都有孩提时代给爷爷、太爷爷温酒、甚至“陪酒”的有趣经历。所谓陪酒,即长辈饮酒时用筷子尖蘸一下白酒,在男孩子的舌尖轻轻一点,充满浓浓亲情。每个后来成长起来的男子汉,几乎都是从初尝散白酒的辛辣之味开始的。
锡酒壶——鼓胀着大大的肚子,窄窄的口颈之上敞开来犹如一朵绽放的喇叭花,小巧精致,堪堪一握,总会有沉甸甸的感觉。质朴平和柔滑的外表之下,凝聚着柔顺却沉着、明亮却朴素的特性,经过时间打磨,古老的风韵随着岁月的风尘而消散,看上去不算精美的酒壶,依旧散发着静然处之的沧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