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
床
饸饹(读hé le)是汉族民间传统面食小吃,中国北方最常见的面食之一。华夫主编《中国古代名物大典》这样释义:称河洛、河漏、饸饹等,指以荞麦为主要原料,短而细之圆面条,盛于北方。元代农学家王祯《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摊作煎饼,配蒜而食。或作汤饼,谓之河漏,滑细如粉,亚于面麦,风俗所尚,供为常食。”高润生《尔雅谷名考》记载作“河漏”法:“系以水和面为团,用木机榨压而成。其木机则牝牡各一,联以活轴,可手起落,外施以床,用时置机釜上,实面团于牝机内,乃下牡机压之,则面随孔出,作细条落釜水中。煮熟食之,甚滑美也。其木机俗呼河漏床。”
饸饹是一种类似面条的面食,将和好的白面、莜(读yǒu)面或荞面放到饸饹床挤压,压出来一根根的、圆圆的饸饹。莜面的饸饹压出来要放到笼屉上蒸着吃,农村做粉条也有用饸饹床来挤压的。据地方史料记述,面条之类的面食在当今虽是家常便饭,但在旧时的滦州之地,却是普通农家的罕见之食。在传统面食里,除了白面压制的挂面等,饸饹是由荞麦面和高粱面等杂面和成的,用饸饹床子压漏入锅煮食,颇具风味。
饸饹床小的不足2尺,大的可横跨直接1米以上的大铁锅。床身用粗壮而弯曲的木料制成,前后双腿,中间挖一个圆洞,下面镶一块布满小孔、像筛子一样的铁皮。与床身平行有一臂干,臂干上带一个木芯,使之可以像活塞似的上下运动。制作饸饹床子必须用硬木,尤其那带孔装面团的床身,是床子的主体;那个压面条的臂杆也必须是优质的硬杂木,硬度及柔韧性极强且不裂不朽。当将饸饹床置于锅上,紧拉风箱,汤水沸腾时,将饧(xíng)好的面团塞满圆洞,木芯置于洞口,再将臂杆用力压下,面条便从小孔落入锅中沸水里。待面条煮熟捞入碗中,浇上各种卤汁,即可食用。

资料显示,早在隋唐时期,在陕北地区就有了压饸饹的吃法。最初的饸饹床子,就是就地取材,找一Y字形的圆木树杈作为床子头,充分运用了杠杆原理,以人力压长杠,带动木塞挤压面团,将面条直接漏入锅中。随着时代的发展,饸饹床子也在不断演变进化,首先将放面的圆筒加工成铁筒,而后又全部变成了铁饸饹床,甚至变成了电动的压饸饹机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