舵·舵轮

舵·舵轮

小时候看过电影《甲午风云》,讲述清朝甲午年间中国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舰队在黄海海域的一场海战。当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军舰被日军击中即将沉没前,握住硕大的舵轮飞速旋转起来,接着拨正航向冲向日军的旗舰。蒙太奇的特写镜头定格在军舰的舵轮上,给观众留下深深的烙印。

有船就有舵,有舵一定在驾驶台上安装舵轮。大概从世界上第一艘船诞生起,舵和船就永远结合在一起了,舵成为船上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如同汽车上的方向盘必不可少。船和车一样,为了在航行中掌握方向,就需要把握航向的设备,这就是舵和舵轮。舵是装在船尾下面的一块光滑略有弧度的平板,其作用就是掌握船只的方向,为了能让舵转动,在驾驶台有一个联运装置组成,最终拨动舵转动的就是那个圆圆的舵轮。渔船舵的大小,皆因船只大小而定。过去的传统帆船,舵由舵压(舵把)、舵杆、舢门和舵擦四部分组成。舵杆用长丈余、直径约5寸的优质硬木杆做成,从船尾甲板垂直插入水中,下端装红松木舢门,构成斧头形状,舢门下端与船底取平装舵擦。舵把以榫卯结构装在舵杆上端,由驾长掌握扳动。然而,垂直的舵柄机构只能使舵转动不超过5°左右,远远不能适应海洋船舶的需要。18世纪初舵轮诞生是操船的极大改进,用舵轮带动滑轮操纵船舵,比垂直舵柄要省力得多,舵手又便于观察船上的风帆,从而掌握前进的方向。

1955年在广州出土的东汉陶制船模,船尾就设有一舵,这是中国最早的舵,说明舵在汉朝已经有了。舵,“船尾用以控制航向的装置”(《辞源》)。梁代顾野王所著《玉篇》释义:“舵,正船木也。”当我们了解了舵轮的来龙去脉,更会坚信这句至理名言:“大海航行靠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