铴 锣

铴 锣

锣本是一种打击乐器,铜制,似盘,一般有提手,用槌击奏。其形制多样,如大锣、小锣、铴锣、云锣等,常用于京剧、评剧、梆子、花鼓戏等地方戏曲,吹打乐队及歌舞伴奏等。“形似平而浅之圆盘,边穿二孔系提绳,悬挂或一手提之,以槌敲击发响。锣名宋代已见,初多用于军旅,后用以祭祀娱乐。《元史·刑法志四》:‘鸣锣击鼓,迎赛神社。’《正字通·金部》:‘锣,筑铜为之,形如盂,大者声扬,小者声殺’”(《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民间称为铴锣的属小型铜锣,除了主要用为伴奏乐器之外,亦是过去生意人用来招揽顾客的一种响器。

吹糖人是小时候的记忆。“哐——哐——”当一声声响亮的锣声在街头响起的时候,会令所有的孩子都魂不守舍,因为与锣声相随的是深深的甜蜜的诱惑,他们纷纷奔出家门聚集在吹糖人艺人的身边。

吹糖人的生意流动性很强,是一门特殊的民间工艺。小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或在集市上摆摊设点,担子一头是方柜,柜子下有木圆笼,里面装着小炭炉,炉上大勺盛着糖稀。另一头的小柜子上是一个圆形面板,上面插着做好的糖人,五颜六色,分外引人注目。在小贩手里,吹的糖人主要有人物和动物,关公、罗汉、寿星、孙悟空、猪八戒,或龙、猫、狗、老鼠、金鱼、公鸡等,还有宝塔、灯笼、宝剑等生活中的常见物品。糖稀是麦芽糖融化成的黏稠液体,可以随意塑形,而且能被吹得膨胀起来。吹糖人的人功夫精湛,善于把握形象特征,并熟练地吹出来,简直就像变魔术似的,短短几分钟内就能把一堆软糖稀变成可爱的人物或动物。难怪小孩子一看就不想动了,非得缠着大人花钱不可,没钱的孩子只好长久地围着小摊,眼巴巴地瞅着,不时地嘎巴几下嘴,咽下欲滴的口水。

生意红火的时候,是不需要总打着铴锣沿街叫卖的。也许是因为都是做的“甜蜜的事业”,那些卖麦芽糖的小贩也是敲着铴锣招揽生意。麦芽糖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的,黏性很大,常见的形状呈扁圆形,颇像一个个小南瓜,因此俗称糖瓜儿或糖瓜子。北方很多地区有农历腊月二十三用糖瓜儿祭灶的习俗,每当进入腊月之后,街头巷尾的铴锣声响便会经常响起。孩子们嘴再馋,也要等到过小年才能分享几颗甘甜的糖瓜子。

那时的糖瓜即使一分钱两颗,孩子们也是无力购买的。小贩们自有办法,为了让自己的生意好做,可以以物易物,用空酒瓶、牙膏皮、破胶皮鞋等来换糖吃。有些经不住馋虫诱惑的孩子,甚至把大人没有用完的牙膏也偷了出去,从小贩手里换取几颗糖瓜,独自躲到一旁美滋滋地品尝去了,即使事后被大人教训一顿,心里也是甜蜜的。

从前,铴锣还是另一种娱乐活动必不可少的道具:耍猴。小孩子一听到外面敲锣和人们嘻嘻哈哈的笑声,就知道肯定有耍猴的来了。通常耍猴人带领着一队猴队,偶尔也会带一只小狗或者山羊,铴锣既是耍猴人的指挥棒,又是节目的音响伴奏。耍猴人和猴子有着相当高的默契度,通常在演出当中,或者表演结束时,猴子会拿着锣,并将其翻过来,像一个碟子一般,捧到围观的人群面前,人们这时候会拿出一些零钱扔到锣里。如果零钱没有扔进去,猴子便会自己捡起来放进去。

过去每到庙会集市,就能见到吹糖人、卖糖瓜的小商小贩。可如今,可供孩子们选择的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形形色色的糖果,足以让人眼花缭乱,挑着担子、敲着铴锣的生意不好做,也就没人愿意再做下去了。那耍猴的生意更是不知到底从什么时候就悄悄消失了。对孩子们来说,糖人、糖瓜以及耍猴已经变成了完全陌生的名词,铴锣的声音,距离人们的记忆也早已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