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橹,一种用人力使船前进的工具。外形略似桨,但较大,支在船尾或船旁的橹担上。用手摇动时水中的橹片左右摆动,因其前后面发生水压力的差异而产生推力。橹也可控制船的航向。”这是《辞海》的释义。

橹是船只的推进工具,是在舵桨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舵桨加长后操作方式从“划”变为鱼尾式的“摇”,就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橹”,船橹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重大贡献之一。橹的起源年代尚不可考,传说鲁班看见鱼儿在水中摆尾前行,便受到启发,遂削木为橹。从古籍史料考证,橹至晚产生于汉代。东汉刘熙《释名》对“橹”字已做解释:“船尾曰柂(读duò),在旁曰橹。橹,膂(读lǔ)也,用膂力然后舟行也。”古人还有“一橹三桨”之说,认为橹的效能可以达到桨的三倍,因为从桨到橹的变化,事实上就是从间歇划水演变成连续划水,从而提高了效率。英国人认为,螺旋桨的发明就是受到橹的启发,螺旋桨不间歇做旋转运动的叶片,与水中滑动的橹板十分相似。

在曹妃甸沿海地区,橹的大小视帆船大小而定,通常约1~1.5丈,橹柄多用硬质木料,划水的橹叶常用木质轻软的沙松。橹柄朝下的一面做若干个“轴碗”,船尾甲板上垂直固定铁制立柱,顶端做一轴头,执橹者则按其身材高矮、距水面距离,适当调节轴头与轴碗的配合,摇橹划水前行。

橹字普通话读lǔ,在曹妃甸方言里读作nǔ。图片在2019年6月摄于蚕沙口村,这条橹长6米,其橹杠就达3米长。据当地渔民介绍,它是配合帆船的舢板(即划子)上用的橹,即便是在渔村,这种老东西也极为鲜见,已成文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