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
“锁,古谓之键,今谓之锁”(《辞源》)。“一般要用钥匙方能开脱的封缄器”(《辞海》)。在古代,锁几乎与私有制同时诞生,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留存着装在木结构框架建筑上的木锁。古代还有石锁,并无钥匙,是以绳索或铁链束缚。商周时期,生产资料私有制进一步发展,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同时冶炼技术成熟,并很快被应用于制锁行业,于是,出现用钥匙才能开启的铜锁、铁锁,以钥匙的不同匹配不同的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锁也有了长足进步,锁芯里加入长短不一的弹子,需要用相应齿形的钥匙来打开。以后,又发展到密码锁、电子锁、磁性锁、激光锁、指纹锁、声控锁等。现代锁具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历数中国古代锁具,与现代锁具相比较,至少有两个方面的特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众多,制造精巧。由于是手工艺制作,使工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从材质上分有金、银、铜、铁等,从形式上分有圆形、方形、枕头形等,按用途分有挂锁、门锁、箱锁、抽屉锁等,从工艺上看有平雕、透雕、錾花、错金、镶嵌等,技术精湛,丰富多彩。它不仅是供人使用的生活物品,有的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可供人鉴赏和收藏。
半个世纪前的乡村,长幼有序,礼貌待人,民风淳朴,至少在村民的潜意识里,没有刻意防范外人的心理。因此,各家屋门上的那一把挂锁,基本上就是一种摆设。那时一般人家就是使用的传统的圆鼓型的铁挂锁,黑乎乎的像个猪腰子,钥匙犹如算卦的竹签形状,可以从锁屁股眼里插进去,稍微用力一捅就开。这样的锁挂在门上,其实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上的防范功能,任何人只要拿一根铁丝或铁条,就很容易把它拨弄开。事实上,家人即便锁上房门外出或下地,并不会把那粗笨的长柄钥匙随身带上,有的放在门框上边,有的放在门槛下边,还有的放在窗台上,甚至干脆就在门边钉一颗钉子,穿了布条的钥匙直接挂在上边。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自然知道自家钥匙“藏”在何处,拿来便可开门。其实,这样锁门也就形同虚设,正所谓“锁得了君子,锁不了小人”。

俗话还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使用密码锁、指纹锁的今天,当见到一把旧时曾经每家必备的铁锁或铜锁时,或玲珑,或奇巧,或朴拙,但都已锈迹斑斑,充满沧桑,一定会让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每一把古锁都有自己的故事,它能锁住家、锁住门,但锁不住光阴流逝,更锁不住心绪飞扬……旧时光里打开的每一把锁,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