桅 杆

桅 杆

旧时的渔船是帆船,以篷帆做动力,后来才陆续改造为机动船,去掉了桅杆和帆,以柴油机为动力。时下,帆船已难寻其踪,桅杆当然更难觅其影,已无遗物可观可拍,庆幸的是,由柳赞镇张相禄老师做向导,在李景宝家发现桅杆的原材料,一块重达15公斤的铁梨木,高64厘米,宽23厘米,厚13厘米,是由一块大树的底部圆木整料分成了4块,估算其直径至少46厘米之上,比重和密度极大。据说已有近百年历史,是1947年土改“平分”时落入李家的,4块得到其一。

说起渔船,船家自古讲桅、篷、锚、舵4大件,桅是其首。打造的帆船船体巨大,构造极为复杂,桅杆不仅长,树桅和免(放倒)桅也需要科学的方法。据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载:“凡木色,桅用端直杉木,长不足则接,其表铁箍逐寸包围。船窗前道,皆当中空阙,以使树桅。凡树中桅,合并数巨舟承载,其末长缆系表而起。”

当地称桅杆为大桅,渔民介绍:大桅由桅舱、桅杆、桅脸、天铃饼子、鳌鱼儿、大面棱、鹿甲、大栓、底折、横档、铁箍、象鼻子等组成,名称里掺杂着很多方言土语,在书面用语中甚至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其中,桅舱在船的中部靠前2~3米,舱长1.5米,为了坚固结实,在中间甲板连接底板处扎一半梁,两舷的串口上架一大木棱,用硬杂木做成,榫卯结构,四棱用铁箍和串口固定,由两个叫虎牙的榫头和与之相对的鹿甲牢牢卯紧,这就是大桅的根基。

张网船的桅杆都在5丈以上,材料很讲究,需没有虫蛀和疤节的落叶松。根部6.5尺做成方形,粗1.2~1.5尺,桅顶粗6寸。桅顶安装两个滑轮,叫天铃饼子,两边各有檀木制作的两块桅脸,上有两个长方形的孔,用铅丝紧扎在桅上,单抽子从中穿过,把篷提起。顶端设置风向标,即鳌鱼儿。

帆船桅杆在挂帆启航的同时,也承担着船舶“耳目”的作用,正道是“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宋代刘潜《六州歌头·项羽朝》)。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造船技术的提高,风帆时代的桅杆渐渐失去动力源支柱的功能和作用,演变为纯粹的信息源载体,特别是现代船舰的桅杆结构形式由细而粗,由柱而塔,皆与雷达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