镐
镐:“刨土的工具,也叫钁、镢(均读jué)。由镐头及木柄构成。用于挖地垦荒、刨除树根。另有两头镐,一头为窄齿,一头为钉齿。适于挖地松土、筑路施工等”(《辞海》)。

一根木柄,一个铁头,构成了铁镐全部的形制。在曹妃甸地区,镐的形制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粗壮结实,经久耐用,又有些憨态。木柄多为杨木或柳木制成,长1.3米左右,粗细适中,末端稍细一些,恰好一把握过来。铁头部分有一个宽大的镐鑻(读pàn)扣在木柄较粗的前端,另一部分则为厚重的刀片,长30厘米,宽14厘米左右,铁头与木柄的衔接处,需要用木楔楔住,木楔多为槐木削成的,耐磨损。庄稼人在更换铁头时,往往要请富有经验的老庄稼把式帮忙,否则,楔出的角度稍有差池,用起来就会感到很别扭。
镐是垦荒镢土不可缺少的工具,特别适用坚硬土质的刨翻与敲打。尤其是渤海湾的盐碱地带,土地板结僵硬,更需要使用利器翻掘。在农场长大的人,他们曾经无数次重复着一个动作,手掌都被镐柄磨起过厚厚的茧子。每一次双脚站稳,两手一前一后,将镐头高高举过头顶,而后发力砸在土地上,锋利的镐刃便会深深地刺入泥土。曾经贫瘠而又坚硬的泥土,在脚下变得愈来愈松软,那刃子会不知不觉中被磨得越来越小,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老父亲讲过,我们老家玉官庄的始祖李文才,在明万历初年从李家沙坨迁居此地时,先是在荒芜的坨岗上建房,后又将附近长满荆棘的天然坨岗垦殖种粮,主要工具就是大镐和铁锹。

两头稿,也称丁字稿、尖镐、洋镐,镐头与木柄呈丁字形,中间是裤儿,镐柄短,多用硬木,长95厘米左右,不仅为农人广泛使用,也是采石工、铺路工、矿工或石匠使用的粗重的钢铁工具。当然,要如愿地轻松驾驭它,需要一副好身板。
过去,任何农家的后代对镐头都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因为用镐刨地既累人又枯燥,有时一镐下去,就会震得双臂酸麻,虎口生疼,手掌不久就会被木柄磨出血泡。他们只能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将唾沫啐在掌心,暂时滋润一下皮肤,然后继续举起镐来刨地。日久天长,粗壮的木柄就会被手掌磨得光溜溜的,在汗水的浸润下,散发着古铜色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