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扇
在老家,总是习惯把老蒲扇称之为芭蕉扇、芭蕉叶,其实,它既不是取材于芭蕉,亦有别于真正用蒲草编的扇子,而是用南方一种叫做蒲葵的植物叶子制作而成。蒲扇出自天然,外观简约而质朴,轻便且耐用,是炎炎夏日里农人手中的尤物。正像民谚所言:“扇子有风,拿在手中……”

中国扇子历史悠久,传统扇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史书记载,扇子初称五明扇,传说为虞舜所制。晋代崔豹《古今注·舆服》记述:“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早期的扇子是统治者的礼仪之具,彰显地位与权力,后逐渐成为实用之物,用于扇风取凉。扇子种类包括羽毛扇、蒲扇、团扇、折扇、宫扇、檀香扇等,所用材料有纸、布、木、竹、羽及棕榈叶、槟榔叶、麦秸、蒲草等,扇骨扇柄有竹木的、玉石的、象牙的、金属的、塑料的等等,千姿百态,蔚为大观。
最早的扇子实物,是湖北江陵天星观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以及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篾丝编长柄仪仗扇。历代艺术作品中,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阎立本《步辇图》和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等传世名画里,都有执扇人的形象。孔尚任的《桃花扇》,《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三国演义》里“羽扇纶巾”的诸葛孔明,《红楼梦》中的晴雯撕扇等,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扇子与人们的生活结下的不解之缘。
蒲葵扇,是中国民间应用最为普及的扇子。它由蒲葵的叶和柄制成,质轻而价廉。制扇工艺是先选择柄长30多厘米、色泽浅碧的葵叶,采摘后经日晒,再经水洗、烘干、压平等程序,随葵叶大小剪成不同规格的圆形,再以篾丝、丝线缘其边,仍用其原葵柄为扇柄。这种称得上原生态的植物扇,扇面宽大圆润,叶脉疏密有致,叶柄坚实而有骨感,使用起来大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之感。除一般常见的蒲葵扇之外,也有用藤皮及名贵竹材做成扇柄的,工艺性、观赏性高。
记忆里,往往离夏天尚有一段时日,柏各庄农场总场的供销社、土产公司门市部,及各农场的商店,早早就要充实货源。那时买一把扇子花费不多,买回来时还带着植物淡淡的清香。手巧的农妇们,总嫌竹篾嵌边针脚太大不结实,便找出布条,拿出针线,为每把扇子包上一圈布花边,就富有了装饰感;再在扇柄头上钻个小眼,穿上棉线,不用时随手挂在墙上,随用随取,也免遭挤压。这样的扇子,用上三年五年没有问题,就是用来养眼,对那时的人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家里来了客人或有人串门,进屋刚落座,几乎是递烟倒水的同时,主人也将蒲扇递过来,举手轻摆,便觉清风徐来。
曹妃甸的盛夏季节,仅仅炎热潮湿也罢,偏偏蚊蝇又很难挡,会让人寝食难安,那时家庭里尚没有空调电扇,抵御酷热、驱赶蚊蝇只有靠一把蒲扇。庄稼人向来崇尚节俭,即使一把扇子用的年头多了,旧了,破了,主人也会找来针线和碎布头,缝好破洞和残边,继续使用。实在破旧不堪不能用了,仍舍不得丢弃,顺手放在灶火坑旁,生火做饭时用破扇子往灶膛里扇风助燃。
在村庄里走一圈,会看到纳凉聊天的老人们手不离扇、扇不离身,不紧不慢地摇着蒲扇,漫无边际地扯着家常。待到夕阳西下,悠然自得地摇着扇子,或者就顺手别在后腰上,慢慢走回家去。
等我告别家乡,告别蒲扇,住在钢筋水泥的楼房里,尽管安装了冬暖夏凉的空调,但总觉得周身的不适应。我便走进集市,买回两把蒲扇,时常在夏日里摩挲,倍感亲切。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为了纳凉取风、驱走酷热,更是为了心中那份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